苏州古城的巷弄里,仍能寻见早年信用社的旧迹:斑驳墙面上模糊的“金融”字样,墙角青苔覆盖的石阶,仿佛还留着20世纪50年代农信员挎包走过的印记。从1954年115个农村信用社在苏州郊野破土,到2010年“苏州银行”翻牌开启城商行新篇,再到如今跻身全球银行300强、资产规模超7500亿元,71年的金融脉络里,藏着苏州经济的变迁,更藏着几代苏行人“守根基、谋突破”的初心。
1954-2004:农信岁月——在泥泞田埂上扎下金融根
1954年的苏州农村,正值全国农村信用合作运动兴起。郊区和吴县的田埂间,115个信用合作社、41个信用合作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没有像样的网点,就借村里的旧瓦房办公;没有先进设备,一张木桌、一把算盘、几摞账本就是全部家当。老员工回忆:“那时候最愁的不是条件苦,是农民不理解‘贷款’。家家户户靠天吃饭,觉得‘借钱要还息’是亏本,我们只能挎着帆布包,跟着生产队会计跑遍各村,蹲在田埂上唠:‘开春买鱼苗缺的钱,秋收卖了粮就还,利息比种粮的收成少多了’。”
50年代农村信用社(苏州银行供图)
70年代的信用社,慢慢有了规范的模样。1973年,高中毕业生许美英正式入职前,按规定先下乡两个月,向贫下中农学习:“我们那时直接和农民住在一起,每周会有一天时间学习银行业务知识,但当时连‘现金支票’是什么都不懂,老主任说‘先懂农民,再懂金融’。”那时候值班是常态,全网点三四个人,一个月要值60人次班,员工常带着孩子住在网点,年终结算遇停电,汽油灯映着算盘珠子噼啪响,没人计较“这活是不是我的”——在他们心里,“信用社就是农民的家”。
1984年,苏州郊区信用社与吴县信用联社脱离人行,和农业银行合署办公。虽说是“有了靠山”,但办公条件依旧艰苦:曹根康记得“老房子漏雨,纸质账本得用尼龙袋裹紧防发霉;柜台是木头的,冬天冷风往里灌,手冻得握不住笔”。可就是这样,员工们还是挤出时间学新业务,主动下乡摸清农户需求;到了90年代,手工记账向计算机记账过渡,大家白天手工记账、晚上测系统,熬了一个月才平稳切换,没人喊累。
1996年是关键的一年——苏州市郊与吴县市信用联社和与各自的农业银行解除了行政隶属关系,正式开启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篇章,这意味着农村信用社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这不仅是对农村金融机制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对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独立性的有力探索,老员工们憋着一股劲,抓紧提升服务质量,一年后分红出来了,连之前不看好的人都改口“信用社能行”。2002年,两家联社合并为“苏州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服务网络覆盖吴中、相城等四区,那些曾分散在田埂间的“金融小站”,渐渐连成了服务城乡的脉络。
2004-2010:农商转型——从“服务‘三农’”到“助力产业”
2004年12月28日,“江苏东吴农村商业银行”挂牌成立,成了全国第5家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那天,老员工们穿着新工装,看着“农商行”的牌子挂起来,都觉得“不一样了”——不再只是“农民的银行”,还要跟上苏州乡镇企业崛起的节奏。
苏州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组建为江苏东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苏州银行供图)
当时苏州大闸蟹产业刚兴起,阳澄湖周边蟹农急需资金买苗、建塘。信贷员胡苏弟回忆:“蟹农的钱要得急,还得上门办,我们就申请买了艘55P雅马哈快艇,天天往阳澄湖周边的养殖户家中跑。夏天水面晒得人脱皮,挨家挨户记‘哪家蟹塘多大、有多少只蟹’,那段日子,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走3公里路,从早上9点忙到下午3点,一走就是三个月。就这样,我对每家养殖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有次收到假币,胡苏弟自己垫了钱,后来支行给补贴,他却没要:“不能让公家为我的疏忽买单。”
除了蟹农,乡镇企业也成了服务重点。老员工沈玉珍回忆起零几年的时候,还未上市的吴通通讯在他们那里借款一千多万:“去厂里看了好几次,他们技术好、订单稳,就是缺资金扩产。后来吴通通讯上市,他们对我们赞誉有加,每次到访都会提及是苏州银行助力他们走上了上市之路”。春菊电器也是在农信社时期就已与我们建立关系的老客户,至今仍是我们的黄金客户,他们说“不管跟多少家银行合作,苏州银行永远是‘老伙计’”。
这6年,农商行慢慢褪去“土味”:手工记账彻底改成计算机记账,网点有了简易自助设备,服务范围从农村延伸到城区,资产规模稳步增长——为2010年的“城商行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0-2025:翻牌成长——15载逐光,从本土到长三角
2010年9月28日,“江苏东吴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更名为“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了全国唯一一家由农商行改制的城商行。在中国经济列车驶入快车道的同时,一家承载着地方金融梦想的银行,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准备迎接新的蜕变。
苏州银行挂牌成立(苏州银行供图)
这15年,苏州银行立足苏州,深耕江苏,全面融入长三角。转型的第一步,是织密服务网:2011年,苏州银行一年内新设6家直属支行,实现苏州大市全覆盖;2019年8月2日,深交所的钟声响起,苏州银行上市,成了全国第33家上市银行——敲钟时,老员工们看着屏幕上的股票代码,红了眼眶:从1954年的瓦房信用社,到如今的上市银行,走了65年。
2023年,苏州银行一体化经营战略启动,以“科创+跨境”与“民生+财富”双引擎发力。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解决方案,在企业贷款投向上,每5元中就有1元精准注入科创领域,截至2025年二季度,服务科创企业超1.3万家,授信规模破1300亿元。跨境金融上,“汇智赢”平台让企业“足不出户办全球业务”,2024年国际结算量同比翻番,成了外资企业“引进来”、本土企业“走出去”的伙伴。
民生服务也始终在线。针对老龄化,推出“苏心康养”品牌,建“幸福里”俱乐部,累计服务会员7万人次;针对新市民,升级“一卡一贷一平台”,人才卡发卡超2万张;社保“就近办”窗口覆盖近百个网点,老人在家门口就能查养老金。有位社区老人说:“以前办业务要跑老远,现在下楼就能办,还能跟志愿者唠唠嗑,心里暖和。”
苏州银行走访企业工厂(苏州银行供图)
70余年风雨兼程,苏州银行从田埂间的“泥腿子银行”,长成了长三角的金融力量;15载相伴成长,从“农商行”到“上市城商行”,变的是规模与技术,不变的是“扎根实体、服务民生”的初心。就像老员工常说的:“我们的根在老百姓心里——以前挎包跑田埂是为了帮农民,现在搞科创、做跨境,也是为了帮企业、惠民生。”
下一个15年,这份“守正创新”的脚步,还会继续伴随着长三角的发展,肩负“苏心让您舒心”的责任而坚定前行。(来源:苏州银行)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