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0年,秦始皇一鼓作气拿下“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秦朝军队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勇猛和士气让秦始皇万分自豪。但是,对于接下来究竟是先攻打赵国、还是先灭了魏国,秦始皇和李斯有了分歧。
按照以前的规划,韩国之后就轮到魏国,可秦始皇却打算率先攻打赵国。也许,小时候作为人质留在赵国的苦涩童年还让秦始皇耿耿于怀吧。但是,秦始皇和李斯也知道,打仗这种事要考虑很多因素,天时、地利、人和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因此,他们都在等待时机。
与咄咄逼人、士气正盛的秦军相比,赵国的处境略显窘迫。公元前232年,赵国和秦国之间刚打了“番吾之战”,虽然赵军在李牧的率领下获得最终胜利,但是,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谁也没想到,之后赵国就进入“灾年”:公元前231年,赵国北方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将乐徐到平阴之间数百里全部变成一片废墟;
公元前230年,刚刚经历过大地震的赵国又遭遇了一次严重大旱,粮食奇缺;
连续遭遇自然灾害,对于赵国来说可谓是“屋漏偏逢连雨天”,可对于那个虎视眈眈的秦国来说,绝对是一个战机。公元前229年,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率领秦军主力东出井陉,派另外一员大将杨端和从河内进攻邯郸。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赵王仓促之间只得命令李牧前往抵抗
李牧是战国名将,他的军事才能并不逊于白起,只不过他的杀戮没有那么重。在李牧和司马尚的调配下,由残兵剩勇组成的赵国军队硬是抵抗住了秦军的进攻,将战争拖到第二年依然没有露出颓势。秦始皇对前线战事十分关心,久攻不下令他十分恼火,经常莫名大发雷霆,李斯也被训斥了多次,王翦在前线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知道,战事再拖延下去不但粮草供应和军队士气会受到影响,连自己也可能受到秦王的惩罚。可李牧软硬不吃,王翦也是毫无办法。
思来想去,王翦想到一个人,谁?郭开!郭开是赵国人,此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贪财好色、诽谤诋毁,老将廉颇含恨离开赵国就是拜他所赐公元前245年,赵国在军事上屡屡失利,赵王又想起被弃用的老将廉颇,但他不知道现在的廉颇是否还能担当大任,于是,就派人去调查。郭开与廉颇之间有过节,因为廉颇曾当众指责过他妖言惑众,他一直怀恨在心。可廉颇即便卸任,在赵国的威望依然很高,他找不到报复的机会。这次如果让廉颇再度出山,郭开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花重金买通前往调查的人,让他们回复赵王,只说廉颇很能吃。郭开再向赵王进献谗言,说廉颇早已没有当年风采,不堪重用。就这样,廉颇被彻底废弃,一怒之下离开了赵国
“廉颇老矣,安能饭否”的典故就来自于这个小人!
王翦知道赵国有这么个小人,他备了厚礼让人前往收买。在很多史料中都记载,王翦对于李牧其实是很佩服的,惺惺相惜的感觉,因此,他只是让郭开想方设法将李牧调离就行,却没想到,郭开竟然害死了李牧郭开收到王翦的金银珠宝后,就向赵王诬陷李牧有谋反的嫌疑。赵王本来就对李牧坚守不出的打法不满,当即就信以为真,下令解除了李牧和司马尚的统帅之职,改用赵葱和颜聚取而代之。
国家存亡之战,李牧又知道这两人都是平庸之辈,他坚决不服从赵王的调令,没想到,他这么做反而加重了赵王的猜忌,赵王命人将他二人押回邯郸受审。就这样,为赵国鞠躬尽瘁的李牧被扣上“犯上作乱‘、”图谋造反“的罪名含冤而死。
李牧死得很悲惨,《战国策》中记载,李牧是“饮剑而亡”,由于手有残疾,李牧自尽时是口中含剑、用剑柄撞柱之后穿喉而死。一代名将就这样死于宵小之辈,难怪古人要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赵葱哪里是王翦的对手,赵军在秦军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全部落荒而逃,赵葱也死于乱军之中。公元前228年,秦军攻下邯郸,赵国灭亡,逼死李牧的赵王成为阶下囚。
很多人对李牧之死很费解:赵国军队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为何他会甘心受缚?也许,在当时“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已经腐化了很多人,秦始皇去世后,大将蒙恬不也是手握重兵却甘心领死吗?实事求是地说,赵国之所以能在战火中屹立多年,廉颇和李牧绝对功不可没。正是由于这两位将领的前赴后继和尽心竭虑,赵国才将灭亡的时间一拖再拖。可是,一个小人就让廉颇和李牧身败名裂,这样的赵王根本就配不上他们的忠心
李牧是赵国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李牧在,兴许还能使赵国度过危机,可惜,赵国要“作死”,谁也拦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