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时,他的儿子姬诵年幼,面对着复杂的政局,为了防止天下诸侯造反,周公旦决定代为摄政,实际掌握了天子之权。史书记载说,周公旦担心诸侯背叛,于是才代行政务,确保了周朝政权的稳固。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三弟。当时,周武王刚去世,周成王姬诵年纪小,形势复杂,周公旦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代替了他行使权力。然而,姜子牙作为姬诵的外公,同样具有非常高的政治地位和能力。他曾帮助文王武王推翻商朝,又成功治理齐国,可以说在能力上并不逊色于周公旦。那么,为什么周公旦成为摄政者,而不是姜子牙呢?或者,为什么两人没有共同分享这个权力呢?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首先,周公旦可能通过排斥异己,击败了姜子牙等人,最终实现了大权独揽。虽然《周本纪》中提到,周武王去世后,应该有多个辅政大臣共同辅佐成王,但实际上,周公旦以“怕诸侯叛周”为由,独自摄政,代行了天子的职权。而且从一些记载来看,周初的“四圣”——周公旦、姜子牙、召公奭和太史佚,显然是周武王设定的辅政大臣。周公旦最终取得了独立的摄政权,这其中必然发生了某些权力斗争。
其次,周公旦可能已经取代了姬诵称王,而不仅仅是担任摄政。据《尚书·康诰》记载,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的说法,这里的“王”指的显然不是周成王,而是周公旦。这表明周公旦可能直接继承了周武王的王位,而姬诵则成了名义上的王子,这样一来,姜子牙自然没有机会再行使摄政权。
第三,周武王可能曾经对姜子牙有所打压,导致姜子牙未能参与摄政。周武王与姜子牙有着复杂的关系。姜子牙来自羌族,而周国的羌人势力较大,这可能让周武王感到一定的警惕。为了与姜子牙深度捆绑,周武王娶了姜子牙的女儿邑姜为妻,并生下了姬诵。而周武王去世时,或许正因担心姜子牙借外孙的身份,操控周成王,甚至篡位,因此并未召回姜子牙来辅佐成王。
最后,姜子牙当时并未在镐京,而是被派往东部安抚商朝遗留势力。周武王虽然临终时身体状况不佳,但并未召回姜子牙,很可能是因为担心东部的商朝势力反叛。而姜子牙也未能参与到摄政的争夺中。
总体来说,周公旦能够成功摄政,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政治斗争。无论是通过排除对手,还是通过直接取代成王,周公旦最终获得了政权。这段历史也许永远无法完全揭开其中的所有谜团,但可以肯定的是,周公旦并非一个简单的“仁者”,在他的摄政背后,必定有着许多权力斗争和政治博弈的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