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唯一功成身退的辽东经略,“畏底弃土”的高第
迪丽瓦拉
2025-11-12 13:31:47
0

天启朝辽东经略高第,因“尽撤关外守军”的决策,而被扣上昏庸无能的帽子,还背着畏敌弃土的骂名。这不仅有些武断冤枉了高第,也忽略了他是唯一一位“功成身退”的辽东经略。

因管理着数额庞大的辽饷,辽东经略一职被很多朋友视为是明末第一肥缺以及各派系争斗的焦点。具体到高第,这些人也觉得他是靠献媚魏忠贤才坐上经略的位置。

首先,高第不但不是阉党,还是魏忠贤的眼中钉。

高第这次“升迁”的过程比较巧,基本与阉党、东林大决战同步。天启五年二月,高第被起复为兵部左侍郎。三个月后“六君子大狱”起,同月兵部尚书赵彦(非东林)被阉党弹劾去职,高第被升任为尚书。

但高第不仅未感谢魏忠贤,还在当月经筵讲习时力请天启释放杨涟、左光斗等人。这让魏忠贤大为光火,怂恿天启严责了高第。

十月因柳河之败,“督师辅臣”孙承宗被迫去职,朝廷会推辽东经略,结果高第高票“中选”。至于是为啥,我们先看看高第的前任们的简历:

首任经略杨镐,任职不足一年,因兵败萨尔浒,论死罪(崇祯二年九月被处决);

二任经略熊廷弼,任职一年多一点,未如预期剿灭女真,遭弹劾围攻而请辞致仕;

三任经略袁应泰,任职不足半年,兵败丢失河东,于辽阳城破时自缢赎罪;

四任经略熊廷弼,任职半年多一点,坐广宁兵败以及撤防关外,判死罪(天启五年八月传首九边);

五任经略王在晋,任职半年,因对辽战略与孙承宗不符被赶至南京;

六任经略孙承宗,在天启的全力支持下坚持了三年。最终扔因辽事,身败名裂而致仕归乡(如果不是天启的关系,八成也是死罪);

除此之外,每年是有数百万两白银经辽东经略之手花出去,但也不是经略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得报兵、工、户三部以及内阁批准才行。最后,高第被任命为辽东经略之后,空出来的兵部尚书被阉党骨干王永光接任。

所以魏公公送高第上位,是大度且不计前嫌,还是夺权并把他往死路上推?接到任命的高第是该盘算自己能捞多少钱,还是该谋划怎么苟且才能保命?

接着,再来聊聊高第是不是真发出过“尽撤关外守军”的命令或者奏请。

兵部尚书高第奏:自广宁弃后,蓟镇单弱,所赖以内护邦畿,外拒奴虏者,惟榆关(山海关)为扼要。近闻渡河取败,宜速挑选精兵,谨防山海。
《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三》

柳河之败后,高第奏报了对当前辽事的观点。收缩兵力和防线,先加强蓟镇、山海关的防御。或者说高第对辽东的态度,更偏向于保守防御(类似王在晋)。而十月就任经略后,高第很快就得到三个坏消息:

第一,由于兵败,关外各城明军人心浮动且逃军严重。第二,努尔哈赤准备在次年正月出兵辽西劫掠。第三,他也遇到了“经抚不和”,下属宁前道袁崇焕不听他的。

对于前两个,高第的应对方案是“撤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兵,专守宁远(《三朝辽事录》)”,即汇集兵力依托坚城扛过后金的这轮劫掠,朝廷同意了高第的方案。对于第三个,高第“疏请申明节制”,天启下旨“封疆重权,全在经略”。

但其后执行问题来了,不少文献将高第实发的撤退命令表述为“令撤锦右、宁前之兵”。由于史料不足,高第是不是要求宁远一起撤退,各种观点都有。笔者个人认为,高第即便是想,也不会实发宁远弃防撤回山海关的命令。

一,朝廷批准的是“撤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兵,专守宁远”,在经略位置上战战兢兢的高第,有什么必要故意歪曲朝廷旨令给自己挖坑,怕自己没办法步熊廷弼的后尘么?

二,现在能查到的天启朝官档里,没有“尽撤关外”或“令撤宁前”这类词句。而且袁崇焕的战友(督屯通判)金启倧留有旁证,“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复播迁,已得之封疆再沦没,关内外堪几次退守耶”。

三,有袁崇焕在,高第强行下命只会让自己更加不堪。

虽然天启有旨,“封疆重权,全在经略”,但袁崇焕完全不在乎。依然以辞职为挟,要求朝廷否决经略的龟缩方案。天启本人虽未同意,但他心里也不怎么愿意弃土退防。所以天启选择“慰留”,拒绝袁的辞呈并给他升职按察使。

皇帝的态度不言而喻,加上阉党也不站高第这边。所以高第不太可能主动触霉头,去强令宁远撤防。锦州、右屯、大凌河一线的兵马器械钱粮也分成了两部分,高第叫得动的撤回山海关,袁崇焕叫得动的留在原地(比如右屯的周守廉)。

这确实是胡搞,但也不能全赖高第或者袁崇焕。毕竟明朝的封疆管理、军事指挥制度、皇权干预政令等等,就是允许和支持他们这么“胡搞”,就如熊廷弼和王化贞的折腾。

其后,努尔哈赤率大军如期而至。整个关外的防御除了宁远,和纸糊的没有区别。努尔哈赤不仅屠灭了觉华岛(上万军民被杀、几千船舶被焚),还缴获几十万石粮食(主要是右屯)、器械无数 ……

如果战报就这么上报到朝廷,高第很快就会下狱和杨镐、王化贞一起候斩了。但明廷上下官员发现了另一个视角 – 虽然损失惨重,但这次明军让老奴“寸土未得”、还斩获两百多首级。于是明版“危机公关”开始上演:

袁崇焕上报战果,“奴夷首级二百六十九颗,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

山海关主事陈祖苞核验战果加了两句,“奋勇焚击,前后伤虏数千”和“内有头目数人,酋子一人”;

经略高第对被确认的一线战报做了补充描述,“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

兵部尚书王永光向朝廷转报战果时附奏,“恢边胜筭以宁远为第一功,而灭奴要会以叙宁远为第一务,文武将吏从此立为脚,富贵功名从此发轫”,除此之外还提请朝廷宽免前线损失,“姑免失粮弃岛之深求策励于后”;

经内阁票拟,明廷正式下旨,“虏遭屡挫,打死头目,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关门既已无虞,宜亟发重兵,相机追剿,以收全胜。所获功次,一体优叙”;

一句“深足为封疆吐气”,不仅高第的人头无虞了,也让他成了有功之人。但也就只能这样了。

人见人嫌的辽东经略似乎又被盘活了,那就不是你高第能占的位置了。很快言官就开始以不救援宁远弹劾高第,“虏众五六万人,攻围宁远,关门援兵并无一至 … 申奖宁城之功,以不救而愈彰关门” ……

难以辩驳,也不想继续就任经略的高第,遂上疏请辞并顺利离开火坑,也成为了唯一一个“功成身退”的辽东经略。

编者附:

王在晋去职后,明廷开启会推,准备从阎鸣泰、李三才、王之寀、王之臣四人中票选新经略。后孙承宗自请出关督师,天启中止了会推流程,让孙以“督师辅臣”这个特殊身份管辽东经略事(严格来说,孙承宗不算正式的辽东经略)。

高第去职后,已升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也不想再陷入“经抚之争”,在兵部尚书王永光的支持下,奏请朝廷裁撤掉辽东经略一职以专一事权,但天启没有同意。

不过天启也没有再任命经略,而是改经略一职为督师,重新划定了辽事统帅的军事责任区(蓟、辽、山海关、天津、登、莱),并在军事上将辽东巡抚置于督师之下。但天启同时又委派了新的军事领导 – 镇守太监(第一批往山海关、宁远派驻了六人)。对于首任督师王之臣来说,还是不能“专一事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霍... 霍去病究竟是因病去世,还是另有其他原因?霍去病的真正死因到底是什么?他是否死于非命? 霍去病,西汉时...
原创 黄... 1924年,黄埔军校发生了一件震动全校的大事:一名学员被时任校长蒋介石开除。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广泛的...
陈映芳:回望记忆中的“大礼堂” 建筑,是我们记忆的剧场。 当我们回到故乡或者路过某个城镇,或许会偶然看到一处矗立多年的老建筑,它似曾...
原创 他... 他是清朝的世宗,康熙帝的第十三子——胤祥。作为康熙帝的儿子,胤祥得到了康熙和父皇特别的宠爱与关注。胤...
350多件展品讲述百年湾区情! 11日,百年湾区情——粤港澳大湾区近现代文物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通过350多件反映百年来粤港澳历史...
【超级碗】如果苏东坡也有“雷区... 东坡赤壁图(纸本设色)苏小松 选自程十发美术馆“时至骨自换——苏小松艺术特展” 人人都爱苏东坡。尤其...
历史上的今天 | 国际共产主义...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4日出生于加拿大安大...
原创 姜... 姜维与黄皓:蜀汉政坛的权谋与悲剧 三国末期,蜀汉的名将姜维肩负着恢复中原的重任,手握十万大军,频繁...
一粒芥菜籽如何长成世界之树? 1975年10月22日,阿诺德·汤因比在伦敦病榻上阖然长逝。彼时窗外,“城市病”的早期症候正悄然蔓延...
“障东堤”碑诉说长河奔流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郭卫东 菏泽市牡丹区大平调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新编历史剧《长河殷雷》近...
原创 戴... 在那个战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年代,英雄的牺牲总是带着无尽的遗憾与悲壮。而戴安澜将军的英勇牺牲,更是让人...
原创 唯... 天启朝辽东经略高第,因“尽撤关外守军”的决策,而被扣上昏庸无能的帽子,还背着畏敌弃土的骂名。这不仅有...
原创 血... 公元986年正月,宋太宗赵光义站在汴京御花园的假山上,俯视着禁军操练场上腾起的滚滚烟尘。这位曾通过“...
原创 三... 自古乱世出英雄,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常常会孕育出众多英勇的将领。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纷纷...
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 # 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伍市斤粮票(一组):票证春秋,承载时代记忆的民生文物 在新中国经济...
原创 唐...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为了加强边防,设立了十个节度使,各自负责不同的区域,每个节度使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原创 历... 日本是一个嗜赌如命的国家,他们非常敢把“国运”当作赌注来押。二战的惨败让日本变成了一个“不正常”的国...
原创 《... 《闯关东》作为一部史诗级的年代剧,不仅展现了清末民初 “闯关东” 这一宏大的人口迁徙浪潮,更刻画了一...
原创 好... 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大举进攻宋朝西北边境,攻破延州守卫后俘虏多名宋将,宋朝边境岌岌可危。 在此...
原创 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充满变革的时代,历时将近五百年。在这段时期里,中国社会经历了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