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时期的一次下朝后,李世民特意召见了许敬宗,单独与他谈话。作为一名大臣,能够受到皇帝的单独召见,许敬宗心中难免感到紧张与疑虑,因为这种情况通常意味着升职或者遇到麻烦。 许敬宗小心翼翼地站在李世民面前,心里琢磨着皇帝召见自己究竟有何用意。李世民平静地看着他,语气温和却带有几分认真:“老许,我一直认为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在我众多的大臣中,我认为你是最为贤能的一位。” 许敬宗赶紧低下头,谦逊地回应:“陛下过奖了,臣不过尽自己的一份职责,实在不敢当。” 然而,李世民的反应却有些不同,他显得有些不高兴,语气也变得沉重:“说实话,我很奇怪,像你这样踏实的人,竟然还有人背后说你坏话。你觉得这是为什么?你知道是什么情况吗?”
许敬宗听到这个问题,心里一阵茫然。他没想到李世民会突然提到这个问题,心中充满疑虑:“是谁在背后议论我呢?我该怎么回答才能避免惹麻烦呢?” 这个问题让他感到有些难以应对,因为他既不知道别人说了什么,也不清楚李世民的态度如何。 不过,许敬宗聪明地没有直接回答李世民的问题,而是巧妙地转移了话题。他用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回应:“对农夫来说,春天的雨水最为宝贵,它能够滋润那些经过漫长干旱的庄稼,所以农夫们都喜欢春雨。然而,对于外出的人来说,春雨却会让路面泥泞,带来不便,因此他们可能会讨厌春雨。其实,就像诗人喜欢夜空中的明月,因为月亮能激发他们的灵感,但盗贼却不愿在月光下行动,因为月光会暴露他们的踪迹。” 通过这个比喻,许敬宗不仅巧妙避开了直接回答李世民的问题,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让李世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就做判断。接着,许敬宗继续说道:“即使连上天都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何况我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他的意思很明确:即使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这也不足为奇。老天都不能让每个人都高兴,自己又怎能做得到呢?他通过这种方式,把话题引向了一个更广泛的层面,让问题不再局限于自己个人的好坏,而是变成了一个普遍现象,显得非常自然。 许敬宗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阐述这个观点:“我又不是美味的食物,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肯定会有些人对我有不同的看法。既然如此,别人的议论又有什么值得在意的呢?即使听到,也无需放在心上。” 他的话语意思非常明了:自己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因此外界的评论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不必因别人的言论而动摇。接着,许敬宗进一步说道:“因为有些人总喜欢议论他人的优缺点,谈论是非,所以常常会引发一系列后果。如果君主偏听偏信,某些忠诚的大臣可能会因此冤屈;父亲如果盲目相信儿子的话,可能会误解甚至害死儿子;夫妻之间听信谣言,可能会误解对方,导致离婚;朋友因听信小人的谗言,可能会断交,导致友情破裂;亲戚之间听信外人之言,也可能渐行渐远,亲情逐渐疏远;邻里听信谣言,关系变得冷淡,甚至互相疏远。” 这些话像警钟一样提醒李世民,偏听偏信带来的可怕后果。许敬宗将这个问题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清楚地展示了偏听偏信的危害。最后,许敬宗总结道:“即使你是一个英俊的七尺男儿,也要警惕他人的嘴巴,这三寸舌头比任何利刃还要致命。” 李世民听完这番话,若有所思,深深地点了点头:“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一定会记住这些话。” 通过这番话,许敬宗不仅巧妙地化解了李世民的疑虑,还通过深刻的道理和丰富的例子,赢得了李世民的信任。总结来说,许敬宗的这番话其实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说服技巧。以下是几个关键点: 1. 通过举例子铺垫:许敬宗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话题,让李世民理解了事物的两面性,避免直接回应敏感问题。 2. 建立观点并做迁移:通过讲故事引出观点,引导李世民从个人问题转向更普遍的现象,让他产生共鸣。 3. 强调后果:许敬宗详细阐述了偏听偏信的严重后果,让李世民意识到其潜在的风险,并做好防范。 许敬宗的这一套路,不仅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也帮助他巧妙地化解了困境,赢得了李世民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