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热播的电影《1921》中,导演和演员们生动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的历史情景。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党的一大的筹备与召开,还加入了许多谍战元素,让观众感到紧张刺激。特别是其中一幕,北洋政府的军警包围了大会的会址,留守在会址的李汉俊在敌人的逼问下保持冷静,成功化解了危机,保障了大会的顺利进行。这一情节无疑是影片最令人激动的部分。
在历史上,李汉俊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人物,他在党的一大前后做出的贡献远远不止电影中的这次危机处理。那么,李汉俊究竟做了哪些重要事情,又是如何影响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的呢? 李汉俊出生于湖北潜江的一个塾师家庭,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爱读书。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是位进步青年,早年便投身革命,这使得李汉俊深刻认识到,传统的教育无法拯救中国。为了让李汉俊接受更先进的教育,哥哥为他安排了赴日本留学的机会。14岁时,李汉俊便前往日本,先后在经纬学堂和晓星中学学习。在这段求学时光里,李汉俊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在语言学习方面。他克服了语言障碍,成绩在班级中一直名列前茅,最终顺利考入了东京帝国大学。 进入大学后,李汉俊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在这一学科表现出色。然而,受到哥哥李书城的影响,李汉俊也对中国的政治局势产生了关注,并决定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社会学。他参与了日本社会主义研究会的一些活动,并结识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这为他后来的思想转变埋下了伏笔。 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了解,李汉俊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彻底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才能挽救这个日益衰弱的国家。于是,他放弃了数学学业,开始专注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由于日本的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受限,李汉俊投入了大量时间学习德语、法语和英语,这使得他能接触到更多的外国社会主义文献。 在此期间,李汉俊与许多进步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包括戴季陶、沈玄庐等人。他们常常讨论国家的未来,李汉俊的社会主义理想在与朋友们的交流中得到了更大的坚定。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李汉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这样一个刚刚起步的国家的最佳选择。1918年底,他完成学业,获得工科学位,本可以留在日本,过上体面的工程师生活,但他心系祖国,最终决定回国投身革命。 回到祖国后,李汉俊并未选择前往北京或上海,而是先回到了家乡潜江,开始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然而,彼时北洋政府对革命活动高度敏感,并且与外国势力合作,为了保证安全,李汉俊决定前往上海,投奔在上海已成名的哥哥李书城。 在上海,李汉俊借助哥哥的庇护,开始了新的革命活动。凭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他很快在革命青年中崭露头角,成为知名人物。当时,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访问上海时,还特意拜访了他。 李汉俊通过与革命者的交流,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发现,学术界和舆论界有许多人对各种主义的理解模糊,甚至将社会主义与其他政治理论混为一谈。为了澄清这些误解,李汉俊在各大报刊上发表文章,详细阐述社会主义的内涵,尤其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契合性,这些文章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汉俊也在《星期评论》杂志上撰写大量文章,成为该杂志的核心作者。由于他文笔优美、思想深刻,《星期评论》的影响力迅速上升,销量从几千份飙升到十几万份,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然而,随着杂志的影响力扩大,上海的反动政府也开始关注并试图压制该刊。李汉俊在努力争取杂志存续的过程中,最终不得不面对杂志停刊的现实。 尽管如此,李汉俊并未因此停下革命的脚步。在写作的同时,他也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在于深入到无产阶级中去,因此,他于1920年2月成立了上海最早的工会之一——上海机器工会,进一步了解并组织工人阶级。 李汉俊的革命活动自然引起了各党派的注意,特别是国民党。国民党在当时仍由孙中山领导,理论上坚持民主革命的理想,然而李汉俊对国民党内部分别背离民众的行为十分警觉。他认为,只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那样的无产阶级政党,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救国梦想。然而,彼时中国尚未有这样的党派,因此李汉俊拒绝加入任何现有的政党。1920年春天,陈独秀在《星期评论》杂志社与李汉俊进行了深入交流。两人都坚信,中国需要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新政党。李汉俊深入研究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文献,并发起了多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1920年7月19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积极分子会议上,李汉俊提出了中国应建立新党并起草了第一份党章。 李汉俊随即回到武汉,发展党组织,并委托好友董必武在武汉组织党务。他自己则继续留在上海,协助陈独秀处理党务。当陈独秀赴广州担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后,李汉俊成为了党组织的重要人物。后来,李汉俊多次参与党的一大筹备工作,并为筹备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李汉俊与陈独秀在一些组织问题上有分歧,李汉俊依然没有退出党组织,而是继续为会议的召开忙前忙后。 在党的一大即将召开时,上海的军警开始对革命活动进行更加严格的监视。为了确保会议顺利进行,李汉俊提议利用他哥哥李书城的住所——李公馆作为会议的地点。李书城的高官身份使得军警不敢轻易靠近,这一提议得到了大会组织者的采纳。最终,李公馆成为了党的一大召开地。 会议召开前夕,李公馆附近的博文女校成为了代表们的住宿地,大家会通过李公馆的后门进入会场。在一次会议上,上海的探长程子卿趁机闯入会场,被代表们当场识破并驱赶。随后的搜查没有发现任何证据,李汉俊巧妙应对,使得党的一大得以顺利举行,并未受到外界势力的干扰。 在会议结束后,李汉俊虽然因个人原因返回了武汉,但他依然没有放弃革命事业,继续参与了多次重要的社会运动和罢工活动。他的坚持与努力,不仅为党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汉俊虽然后来一度脱离了共产党,但他对党的理论体系和路线的影响依然深远。他的一生,正如毛主席所言,丰功伟绩永垂不朽。今天,我们仍然应该铭记李汉俊等革命先烈的伟大贡献,并继承他们的革命理想,为祖国的复兴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