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皇帝短命得离谱,才当了十六年皇帝,就死在钓鱼时。不过,没人预料到他留下的局面,竟然展现出一种王者风范。如果他不早死,可能会改变明朝的命运,甚至可能避免明朝的灭亡。
亲征应州:不动刀,先动枪
明朝的确有不少与众不同的皇帝,但像朱厚照这样“玩得明白”的却很少。朱厚照经常戴着盔甲,把皇宫当作军营,太监喊他皇上,而他自己则自称“大将军朱寿”。文官们觉得他荒唐,但边疆的将领却认为他才是正主。
1517年春,应州局势紧张,蒙古鞑靼人再次南下劫掠,户部和兵部都连忙上报。朱厚照看完报告后,毫不理会,直接丢下诏书,跳上马车就走了。我敢说,朱厚照真的是想打仗,他不仅是作样子,而是真的准备出征。
他先在西苑练兵,然后建立了豹房,招募了锦衣卫,把宫廷几乎当成了营盘进行改造。有人批评他沉迷武术,但他转身带着这些“演员”去战场。打仗不光靠下令,主帅必须先行动。
当他来到应州时,没有住驿站,也没有设立指挥帐篷,而是直接在军营里搭了个棚子,手下的士兵看见都震惊了。他并不信任那些老成谋国的文官,而是偏爱使用武将。
例如杨一清和江彬,一个智慧过人,一个敢作敢为,朱厚照都非常重用他们。外界有人说他是用“奸臣”辅政,但从结果来看,应州的战事确实快速结束。敌军一看到明军阵型改变,火力猛,直接撤退。
几天后,胜利的消息传回京城,文官们既惊讶又担忧:这皇帝竟然真的打赢了?按照常理,这样的胜利应该是由总兵获得的,可是现在,皇帝却把功劳全都收下了。朱厚照的目的很明确——亲征不仅是为了保卫北方,更是为了重新掌握军权。
有些人觉得应州之战没打多久,夸得过高。但我想问,哪个明朝皇帝曾经亲自上过战场?成化年间,皇帝整天躲在深宫里,嘉靖帝则只关注道教事务,朝政完全不管。即便朱厚照像个“戏台上的将军”,但他确实在指挥调兵遣将。
打完应州之战后,朱厚照没有回京,而是继续带领军队“北巡”,到大同、宣府等地巡查边防。遇到百姓粮仓被劫,他直接命令兵部从库银中赔偿粮食。这比文官们那些空洞的承诺要实在得多。
他不想做一个传统的皇帝,他想成为一个“武皇”。我觉得,如果他没有那么早去世,明朝的军政权力可能不会被宦官和外戚再次夺走。
扶武压文:他要让兵痞进庙堂
到明朝中期,问题开始出现:军队不听调动,文官压制武将,尤其是边军,他们在前线拼命,但在朝廷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文官掌握着军饷权,时常弹劾武将的过错,使得武将们士气低落。
朱厚照意识到,如果不让武将扬眉吐气,朝廷迟早会完蛋。他开始绕过文官,直接让兵部向他报告和请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江彬,江彬原是锦衣卫的一员,粗暴且贪财,但作战非常果敢。文官们避之不及,但朱厚照却给他加官晋爵,并派他去守卫北方。
这不是宠幸,而是向全朝宣告:在我的朝廷中,武将不是下属,而是战将。
正德朝最大胆的改革之一就是建立了“豹房制度”。豹房并非一个单纯的娱乐场所,它实际上是一个军事训练中心。朱厚照在那里培养部队,进行兵法演练,并且测试新式火器。甚至明朝的火铳部队最初的雏形,也是从豹房实验出来的。
文官自然不满,纷纷指责他沉迷于游乐。但他不为所动。甚至有一年,刑部尚书劝他不要外出,朱厚照直接回应:“不奉诏即斩!”
文官们感到被羞辱,但武将们却因此更加有了底气。而且,朱厚照不仅扶持武将,甚至开始重用太监。这不是乱用权力,而是他精心布局,太监能在朝廷中通传信息、行事高效,还能对抗文官的势力,他让太监成为“传令兵”,掌握实际的权力。
例如刘瑾,尽管后来被杀,但在朱厚照的支持下,刘瑾在军政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不少人对刘瑾的印象很差,但如果他真没什么用,朱厚照怎么会一直重用他?
朱厚照试图打破“文强武弱”的局面,扶持武将系统而非单纯的人物。他甚至打算设立“武科”,通过考试选拔战术和火器使用的军事人才。这一计划刚刚提出,就被礼部以“违背祖制”压了下去。明朝初期,朱元璋可是杀掉大量文臣,谁敢提“祖制”?到了朱厚照这时候,却因想改革被祖制压制。
朱厚照遇到的最大问题并非任用谁,而是他想把军权交给可靠的将领、把权力交给太监,但最终都无法突破文官的核心控制。
通海图强:他想让中国不再闭门造车
正德的胆识不仅仅表现在军事上,他对外贸易的眼光也非常独特。早在明朝初期,郑和七下西洋打开了中国的海上大门,但到了永乐之后,这一切都停了。成化和弘治时期,明朝更是关闭了对外的海上贸易。
到了正德年间,葡萄牙人绕过非洲,杀到东南亚。他们不仅带来了火炮、香料、金币,还希望与大明建立贸易关系。这个时候,明朝的文官们反对与外洋接触,认为这些外国人不守礼制,甚至怀疑他们是奸细。但朱厚照却让手下的太监和边将去接触这些使者。
他并没有立即接见葡萄牙人,而是派人进行摸底调查,并收集了葡萄牙火炮的图纸。正德的想法并非好奇,而是基于军事直觉。他知道,明朝的海防一直是一个老问题,倭寇、海盗年年南侵,福建、浙江的民众苦不堪言。
正德想的不仅仅是闭门造车,而是要主动出击,增强防御力量。他下令在沿海设立“市舶监”,恢复一些海外贸易通道。这一举动虽然不大,但却是实际可行的。
不过,这一改革却受到了文官集团的强烈抵制。文官担心新商人的崛起会破坏朝廷的利益格局,甚至担心皇帝会建立一个“海上军政圈”,脱离朝廷的控制。
葡萄牙使团到达广东后,地方官员震惊,认为他们携带火炮、枪械,是敌人的先头部队。朝廷一度考虑处决这些使者,但朱厚照并未直接驱逐,而是派人查验他们的朝贡信物,暗中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
这种拖延其实是朱厚照在试探,他想了解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最终,虽然葡萄牙使团被驱逐,朱厚照还是下令设立“番商舶税制度”,允许部分海外商人合法进港,并且进行贸易。
这种“通而不乱”的思路,在当时简直是罕见的。
后逝之后:格局瞬间清零,一切重回老路
正德在1521年去世,年仅31岁。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说他醉酒溺水,也有说他生病去世。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