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虽然是帝王,忙于政务,但他仍然亲自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尽管有时需要像张廷玉这样的官员帮忙编辑和修改,但这些作品的核心内容依然是雍正的原创。作为雍亲王时,雍正已经开始展现他的写作才华,他推出了一本诗文集《悦心集》,这本书表达了他年轻时淡泊明志、专注内心修养的心境。书名中的悦心,意指内心平和愉悦,也是他回应康熙皇帝戒急用忍的一种方式。雍正四年,他将这本书印刷并送给李卫,并开玩笑说:公务闲暇时翻一翻,十分愉悦清新。朕和你们翻看此书时,像山僧野客看报,谈论时政,完全是越俎代庖,每想到这里就忍不住笑出声来。他自己也觉得这本书充满了轻松与乐趣。李卫则在回复中赞扬雍正淡泊宁静,顺应天命。
雍正后来还亲自编辑了康熙皇帝遗留下的《庭训格言》,在序言中,雍正回顾了康熙对家风的塑造,并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皇子们树立正直的家风。除此之外,雍正的《大义觉迷录》《清世宗御制文集》《上谕内阁》《上谕八旗》等等著作也有不少,足以称得上是大作家了。 雍正写作有其独特的特点,他工作繁忙,但仍旧通过秉烛挑灯写朱批来抓紧每一分时间,堆积了大量的文字。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官场百态和民间情状等多个方面,因此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像《起居注册》这类官书,雍正恢复了清朝的写作制度,确保了历史记录的连续性。而《赋役全书》则每十年修订一次,确保了税制的有效运作。 在即位后,雍正更加注重笔墨,他不仅批示奏折,还时常与大臣们互动交流。雍正能够创作各种类型的文字,甚至草写对子和未完成的诗句。他的诗词如天清地宁四序成,恩覃九有仰文明等,可以看出他亲自为文的情怀。乾隆时期将雍正的诗文合集成《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该书分为二十卷文集和十卷诗集,足见雍正写作之繁。 雍正的学识从年轻时就打下了扎实基础,因此他的著作数量庞大,且文化造诣不断提高。他曾批评一位将军的著作:你这本书中的内容,都是我小时候背诵过的,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你得快些销毁,免得别人笑话。从这些言辞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学识充满自信。 在经筵活动中,雍正也喜欢在经典的基础上提出新见解,常常标新立异。大学士张廷玉称赞他学识深厚,内圣外王,治国安民。这虽有奉承成分,但也反映出雍正在传统文化上的深厚修养。在雍正的众多著作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大义觉迷录》。该书通过儒家的文化建构论反驳了曾静的华夷之防理论,提出了君臣大义的观念,强调君臣之大义应超越华夷之辨,进一步阐明了清朝统治的正当性。 雍正的写作风格生动、简洁。他不仅仅通过批示来管理和教育臣子,甚至在河南巡抚的奏折上也有批示,内容富有哲理:谚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宣圣听言必先观察行事。积年老吏的习惯,不适应重任,必须宽广胸怀,思维精细,不拘泥于小恩小怨。这显示了雍正对于臣子的严格要求和对行事的快速果断。 雍正的朱批数量惊人,少则数百字,多则上千字。他的批示笔走龙蛇,行文流畅,鲜有涂改,且常带有口语化的特色。他对于书法也有极高的自信,曾在灯下写字并幽默表示:灯下乱写,莫笑字丑。他还曾写康熙景陵碑匾,并与亲王和书法家一起进行书法评比,展示自己对书法的重视。 雍正的性格鲜明,做事雷厉风行。康熙在世时曾告诫他要戒急用忍,而雍正也确实遵循这一教诲,将其挂在书房以警示自己。雍正一生谨慎、果断,遇事从不犹豫,常因自己的脾气不佳而自嘲。他在年羹尧事件后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认为自己未能在用人上做到全面了解,因此产生了后悔。雍正还在批示中多次提到自己的不耐烦和急躁,也承认自己过去一直强忍情绪,不轻易表达。 在处理国家事务时,雍正有时批评那些未能及时回复的臣子,语气中不乏责备:朕日理万机,刻无宁晷,亲自写信仍无回音,岂不是终日在梦中?这也说明了他在繁忙政务中,仍保持着对文化与文字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