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篡位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例如王莽篡汉、赵匡胤篡后周等。每当皇权衰弱、权臣势力过大时,这类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曹丕代汉与司马炎夺魏的过程,给后人留下了完全不同的印象。那么,为什么曹丕很少被批评为篡位者,而司马炎却被普遍诟病呢? 曹丕继位的过程,其实是在他父亲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基础上实现的。尽管曹操拥有足够的权力去取代汉献帝,成为一方霸主,但他却因为承诺不称帝,且受到割据势力和一些汉朝忠臣的反对,始终未能称帝,只能封为魏公,接受九锡,成为一个实际上拥有帝王权力却没有帝号的统治者。
后来,曹丕继承了父亲的权力,并凭借自己的军事和政治能力推翻了汉朝的统治,顺利登上了王位。与父亲曹操不同,曹丕更加擅长运用政治手段来为自己的继位铺平道路。他广泛招募了毛玠、崔琰等重要的儒家官员,通过他们的声望来为自己的继位正名。与此同时,曹丕还通过与夏侯家族等军事世家的联姻,加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为了赢得民心,曹丕对忠诚的汉朝老臣如华歆、王朗等,也慷慨地许以高位。在这些策略的推动下,尽管汉献帝仍名义上是皇帝,但随着汉朝的衰落,曹丕接受禅让几乎成了不可避免的历史结局。 当曹丕最终接受禅位时,他几度谦辞,表现出一种低调而谦逊的态度。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他篡位的不满,使得他能够以相对平和的姿态完成东汉向曹魏的过渡。 与曹丕的顺利过渡相比,司马炎的继位过程则显得有些勉强。通过父亲司马懿和兄长司马昭的一系列权谋手段,司马炎最终登上了魏国的王位。虽然司马炎也得到了部分支持,但由于司马家族在长期的权力斗争中积累了太多负面形象,司马炎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摆脱篡位者的污名。 更为重要的是,司马炎的治国能力远不如曹丕。尽管他刚刚继位时表现得勤勉治国,力图表现出一位贤明君主的风范,但随着东吴的平定和天下的统一,司马炎却逐渐沉溺于奢侈享乐,频频犯错。这些不当行为让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迅速恶化。与曹丕注重百姓福祉、加强朝堂治理不同,司马炎的统治缺乏清明的政治和对民生的关注。曹丕和司马炎的政绩,直接影响了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曹丕在位期间,推行九品官人法,严打后宫和太监的干预,致力于国家的稳定与繁荣。相反,司马炎则因腐败、奢靡而被众人诟病。 从曹家和司马家两大家族的情况来看,曹丕、曹叡等人虽然是篡汉之主,但他们在位时都有所贡献,因此百姓对他们的评价较高,希望能在他们的领导下建设盛世。反观司马家,尤其是司马懿篡权后,魏国的王位一直传给了司马家族,尤其是司马衷继位后,国家再次陷入混乱,爆发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动乱,使中原百姓陷入更加深重的苦难。 总的来说,曹丕未留下太多篡位的污名,主要因为他的政治手段高明,能够赢得民心,在治国方面表现出足够的智慧与克制。司马炎之所以难以得到宽恕,除了背负着司马家族的负面历史,还因为他个人治理上的缺陷与腐败。两人的差异最终体现在各自的政绩和人民心中的形象,这也决定了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