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开放,迄今已有六十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第二任院长秦孝仪,在任时曾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把所藏文物逐一清点。他将凡是由北京运到台北的故宫文物,都以一个“故”字命名;对后来台北故宫花钱收购的文物、或他人捐献的文物,则以“新”字命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据:视觉中国
秦孝仪后来表示:“我们的国家迟早都要统一的,我所做的事情就是要把这笔账算得非常清楚,一目了然。将来国家统一,这些‘故’字号的文物是要回到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来的。”
在秦孝仪的愿望实现之前,不妨看看这些稀世珍宝曾经走过的长路。
壹
故宫文物首次出国展览,是1935年在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90箱经过精心挑选的1022件文物从上海登船,由英国海军巡洋舰萨福克号负责运送,历时48天穿越半个地球抵达英国。
1935年11月28日,“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开幕,在735件来自故宫的文物中,包括了铭文最多的青铜器毛公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宋徽宗《牡丹诗帖》、汝窑“奉华”铭纸槌瓶等顶级神品。
《快雪时晴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 赵佶《牡丹诗帖》(局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汝窑青瓷奉华铭纸槌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伦敦艺展后,西方开始修正长期以来对中国艺术的看法,尤其是米芾《春山瑞松图》、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等宋元山水画中所蕴含的哲学自然观,令欧洲人大为震惊:
中国艺术的秘密在于,它与大自然的绚丽与浩瀚融为一体
它似乎用一种更理智、更平和的视角表达一种更为完整的人生愿景
在众多故宫文物迁到台湾后,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人亨利·R·卢斯于1953年发出邀请,经过长达数年的谈判,1961年2月14日中国农历除夕当天,23箱共253件文物启程赴美展出。
此次展品规格极高,仅元代之前的古画就多达90件,几乎将迁台文物中的绘画精华尽数囊括,尤其是被誉为“故宫三宝”的宋代山水巨幅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和李唐《万壑松风图》。
郭熙《早春图》
从1961年5月到1962年6月,这一“中国古艺术品展览”在美国华盛顿、纽约、波士顿、芝加哥和旧金山巡展,获得巨大成功。
著名艺术史家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1934—2024)回忆,“在1960年代初旧金山的中国艺术品展上,第一次看到《溪山行旅图》和其它宋代山水,就完全改变了我的人生。从那时起,我最喜欢的就是宋代山水,而在25岁前我学的都是油画。”
范宽《溪山行旅图》
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李霖灿在日记中写道:“……自从展出之后,在大部分美国人的心目中,东方文化主流已由日本改为中国,在美国各大学研究的系别上,中国的各部门都在急速增加,东方文化的重新估价将使人类文化的比重各得其宜。”
李唐《万壑松风图》
文物往返横渡太平洋之时,1962年6月,在台北士林区外双溪举办了台北故宫新馆奠基仪式,三年后落成开放。当时公布的博物院临时组织条例规程中明确规定:将来国家统一后,迁台故宫文物仍交回原博物院。
贰
三十年后的1991~1992年,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举办“1492年之际:探险时代的艺术”大展,以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从1988年开始,该馆就邀请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内的40多个博物馆前往参展。最终经过各方努力,来自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文物首度共同展出。
展品:明 黄济《砺剑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展品:明 唐寅《函关雪霁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展出了17件明代文物,包括明孝宗坐像、祝允明书千字文、明成化窑斗彩鸡缸杯等书画和瓷器。
此次展出,可以视作1996年台北故宫文物再度赴美举办“中华瑰宝”大展的前奏。1996年3月19日,该展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拉开帷幕,之后又巡展到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和华盛顿国家美术馆。452件文物中除毛公鼎、《快雪时晴帖》之外,还有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宋苏轼《寒食帖》等书画珍品。《溪山行旅图》因在1961年赴美展出时受损,故此引发民众强烈抗议,最终被从赴美文物清单中取下。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华尔街时报》评论:“‘中华瑰宝展’是一个严肃不苟的展览,它在提醒我们东方与西方之间广大的文化分野。面对着中国艺术文物,西方观众将无可避免地感受到细微的畏惧。我们不仅看不懂中国的书法,更惊叹于中国山水画中的群山、苍松、曲径所隐含的对独居的钟爱。”
此次展出引来好评如潮,许多国家纷纷邀展。两年后,“帝国的回忆:故宫珍宝展”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的大皇宫开幕,也是时隔半个多世纪后故宫文物再现欧洲。总共269件文物中除了《牡丹诗帖》这样重返欧洲的展品外,还有苏轼的《前赤壁赋》、黄庭坚书《七言诗》,元代黄公望的《九珠峰翠图》和倪瓒的《江岸望山图》,以及青铜器、汝窑和明清景德镇瓷器等珍品。
黄公望《九珠峰翠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次展览的目录封面、宣传海报都是宋徽宗赵佶的半身像。策展人、法国集美博物馆馆长贾立基想要呈现历代中国皇帝的收藏爱好和品位,“现在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收藏中,虽然可以找到与故宫风格类似的文物,问题是它们不是故宫所藏。而故宫之所以为故宫,因为这些文物都是帝王的收藏。”
明万历五彩仙人碗是展品之一
故宫文物本身就是皇家收藏,它们最积极的主人是宋徽宗和其后六百多年的乾隆皇帝,而宋徽宗被公认为有更高的美学修养。来自欧洲各国的20余万观众领略了徽宗的品位,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更曾三次亲临。
叁
两岸故宫文物并非只在海外相聚,2009年10月7日,“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在台北故宫拉开帷幕,这也是两岸故宫首次正式合办的大型文物展览。展览分为“雍正皇帝的一生”和“雍正朝的文化与艺术”两部分,汇集246件雍正朝文物,包含北京故宫借展的37件宫廷珍品,其中三分之一都未在北京故宫展出过。
展品 佚名《雍正十二美人》屏风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分藏于两岸故宫的文物,相隔整整一个甲子再度重聚,意义非凡。两岸故宫文物半个多世纪无往来的格局,被“雍正这个老头”率先打破。尤其北京故宫借展的珐琅器,观众说以往在台北故宫“是看不到的”。开展后每天都有四五千人观展,遇上周末还会翻倍,人气相当火爆。
雍正大展一年后,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周功鑫,第一次在杭州的浙江省博物馆见到了《富春山居图》的“剩山图”部分。
浙江省博物馆中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真迹 图据:视觉中国
1350年,画家黄公望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他一生中的杰作《富春山居图》。1650年,收藏此画的吴洪裕临死前决定焚画以为陪葬。画被丢进火炉中后,侄子吴贞度从火中抢出,但总长690厘米的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卷首部分称为“剩山图”,后段称为“无用师卷”。几经辗转,“无用师卷”流入清宫成为皇家收藏,且因被乾隆误认为赝品而未被其题字;“剩山图”则于1956年成为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11年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开幕,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合璧,这幅画被放置在一个略微倾斜的展台上,观众可以同时看到展柜中的两幅作品和背景墙上复原的完整版。在分离三百六十一年之后,两段画终于合体重聚,其意义已经不言自明。
特展海报
当然,等台北故宫所藏的《快雪时晴帖》与如今北京故宫中的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重聚于紫禁城、令收藏这三件法帖的“三希堂”再度实至名归的一刻,肯定也是故宫文物的历代守护者都希望看到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