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东北战场上发生了一场令人震惊的景象:一支部队日夜兼程,队伍中的每一段路程,都可以看到十几名战士拉着一根绳子奋力奔跑。那根绳子似乎充满了某种神奇的力量,让整个队伍能够毫不停歇地向前推进…… 这支部队就是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抢在敌人之前赶到辽宁营口,切断敌人借海路撤退的通道。 那时,辽沈战役已进入决战阶段,国民党第九兵团试图从黑山、大虎山地区夺回锦州,但已被东北野战军主力包围。而沈阳的敌军则打算借营口港口撤退。如果营口被敌人占领,整个战役的成果就会大打折扣。
为了防止敌人成功逃脱,东总下令要求九纵司令员詹才芳和政委李中权,务必快速占领营口,确保敌军无法撤离。 这项任务极为艰巨。敌军从沈阳出发前往营口,而九纵驻扎在大虎山附近,必须穿越包括浑河、辽河、阳河、太子河等多条河流和复杂的水网地区,才能抵达营口。敌军能够依靠汽车快速机动,行军速度远远超过我军。而九纵不仅面临更远的距离,且沿途地形复杂,十分艰难。 尽管困难重重,但命令已经下达,必须按时完成任务,任何借口都不可接受。于是,詹才芳和李中权决定让九纵的部队全速前进,向营口发起冲刺! 实际上,九纵经过了六天六夜的长途行军,刚刚抵达大虎山时,部队已经疲惫不堪。此时他们又接到新的命令,指战员们顾不得休息,继续拖着疲惫的身体,朝着目标地奋力前进。 东北的冬天已经悄悄到来,寒风刺骨,而由于长期作战,部队未能及时更换冬季装备,许多战士仍穿着单薄的衣物。尽管如此,他们依然燃烧着满腔的热情,步伐坚定地向前迈进。 一路上,九纵不得不跨越多条冰冷的河流和沼泽地,而敌人早已破坏了桥梁和船只。为了加快行进速度,战士们只能跳入冰冷的水中继续前行…… 经过8天的强行军,部队始终没有卸下装备,马匹也没有得到休息。每天都要行进超过140里,很多战士的双脚已经被磨得血肉模糊,甚至有些人因过度疲劳倒在了路上。 尽管九纵已经全力以赴,但敌军还是抢先占领了营口。此时,九纵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不仅要加快行军速度赶到营口,还要趁敌人尚未完全做好准备时,将他们一举击溃。 得知敌人已先占领营口,九纵的战士们焦急不已,大家毫不需要指挥官的动员,每个人都自觉加快了脚步。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绝不允许敌人逃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营口! 在这一路上,战士们展现出了无数令人动容的场面—— 即使身心极度疲惫,许多干部和战士仍争抢着为战友背负物品;医务人员为了不浪费宝贵的时间,边行进边为担架上的伤员和病号进行治疗;战士们甚至连吃饭的时间也不浪费,大家每人拿着一个碗,一边走一边吃…… 可以说,整个部队竭尽全力,动用了所有可能的办法来加快行进,几乎达到了人力的极限。 然而,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钢铁做的,长时间高强度的行军让很多战士感到难以忍受,走着走着便不由自主地打起瞌睡,既容易受伤,又影响了行军速度。 但任务必须完成,每一分钟的延误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部队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支充满智慧的部队中,一名指挥员迅速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绳子牵着部队行军。具体做法是:每个班配上一根绳子,班长和副班长分别抓住绳子的两端,其他战士紧跟在后。这样,即使有战士因疲劳而打瞌睡,也能防止掉队,并且不会影响行军速度。 经过几次试验,这种用绳子牵着行军的方法果然奏效。许多战士虽然在行进中偶尔打瞌睡,但仍能紧跟队伍,几乎没有掉队或受伤的情况。整个部队的行军速度显著加快。 这场追击战在军事史上堪称独一无二。最令人钦佩的是,这支部队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和智慧,最终依靠绳子牵着行军的办法,顺利抵达营口。 尽管敌军采取了稳妥的防守阵型,初期阶段给九纵带来了一些困难,但全体指战员同仇敌忾,经过短暂的休整后,重新投入战斗。最终,在11月2日上午,九纵成功占领了营口,歼灭敌军14800余人,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和战利品。 营口的解放为辽沈战役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也为部队的英勇表现增添了一抹亮丽的光辉。 战后,部队中的将士们开玩笑说,如果有荣誉的话,它应该归功于那些绳子。正是这些绳子,赋予了部队源源不断的力量,帮助他们及时赶到营口,并彻底击溃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