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宣布不再续签“石油美元协议”的消息一出,国际金融圈炸开了锅。有人说这是美元霸权的终结预兆,有人把它解读成沙特“倒向中国”。但比起这些喧嚣,中国的反应却出奇地冷静。
在这场变局里,中国既看到了机会,也看到了风险。问题是沙特为什么不续约了呢?而中国又在酝酿什么呢?
苏联的翻车,不只是因为油价下跌
很多人记得苏联解体的大背景是油价暴跌,但真相比这复杂得多,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靠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大赚美元,那时候油价高涨,苏联的财政收入有一半以上都靠能源出口。
看起来风光,其实根基松动,石油的暴利掩盖了苏联内部的很多问题:计划经济效率低,轻工业跟不上,内部消费品严重短缺。苏联的钱虽然多了,但花得不值,经济没有真正长出肌肉。
到了80年代中期,美国和沙特一唱一和,大规模增产,把油价从每桶30美元打到10美元,苏联的外汇来源一下子断了。更要命的是,它的体制太僵硬,没法快速调整,只能眼睁睁看着经济滑坡,最后一步步走向瓦解。
苏联的失败表面上是油价崩了,深层是战略判断失误,把国家命运压在单一商品上,又缺乏制度弹性。
很多人看到沙特不再高调续签“石油美元协议”,第一反应是沙特是不是要“亲中远美”。但这事不能看表面,这个协议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上的默契。
沙特现在不愿意续约,更多是出于自身转型的考虑,它搞了个“2030愿景”,核心目标就是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拓展经济多元化。
再说了,沙特也不是一头扎进中国怀里,它是边跟中国谈人民币结算、搞数字货币合作,另一边还在安全领域继续抱着美国大腿。这种两头下注的玩法,其实是一种更聪明的中间路线。
对沙特来说,最大利益是把中美当成棋盘上的两个重量级玩家,自己则在中间左右逢源。这也是小国在多极世界中的一种成熟姿态。
中国没跟着起哄,是早就看穿了局
沙特搞不搞美元结算,其实对中国来说影响有限,中国早就知道不能把能源命脉赌在一棵树上。看中国买油的地图就知道,中东、非洲、俄罗斯、南美,几乎全球都有布局,谁出问题都不至于断炊。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只看“从哪买”,还看“怎么运”,中俄油气管道、中亚管道、甚至通过马六甲的海上通道,都在一层层加固,能源运输的安全,早就写进了中国的国家战略。
除了外部布局,中国在内部也没闲着,这几年风电、光伏、核能搞得如火如荼,绿色能源的比重越来越高,能源结构正在往低碳、清洁、多元方向走。
单位GDP能耗在下降,科技水平在上升,中国也一直在主动减压。
大家都盯着沙特会不会用人民币结算石油,但中国的算盘其实更细。人民币结算的本质,是减少对美元的单一依赖,并不是非要取而代之。
这几年,像CIPS跨境支付系统、数字人民币、mBridge项目,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在试水。沙特愿意参与一部分结算,中国欢迎也愿意尝试,但不会把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
中国知道美元体系虽然问题不少,但一时半会还动不了。与其幻想一夜之间取代它,不如先建好自己的备胎系统。
中国的战略,是活得长久
回看2023年,中国斡旋沙特和伊朗和解,一开始很多人不看好觉得难。但最后结果出来,谁也没想到中国真的把这俩老冤家拉到了一张桌子上。
这件事看起来不直接跟能源有关,但背后意义非常大,一个中东更稳定的环境,直接利好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以前中东一吵架,油价就飙,现在中国用“和事佬”身份帮大家稳住场子,自己也成了赢家。
这种软实力靠的是信用、人脉和一个可靠的中立形象,在中东,中国就是那个能劝得动人说得上话的角色。
和苏联当年把命运压在高油价上不同,中国现在是分摊风险、拉长战线。从能源来源到运输通道,从内部结构到外部规则,中国的做法是全面铺开不留死角。
这个战略是长期抗压,它是靠自己把控主动权。哪怕外部环境波动大,中国也有足够的缓冲空间。
沙特这次“不续约”,对很多国家是突发事件,对中国来说,只是战略节奏中的一个变量。中国没被带节奏,是因为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
苏联的失败主要还是因为扛不住变化,沙特的转向是要掌握更多主动权,中国此时的冷静和自持,主要还是看得太明白。
大国崛起得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战略韧性。沙特的这步棋是个信号,更是一次提醒。中国能不能走得远,关键在于能不能始终走在自己的逻辑里。
信息来源:
大消息,沙特终止与美石油美元协议!国际油价创4月以来最大周涨幅 2024-06-16 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