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封。作者供图
台北马场町的枪声虽然远去,但历史的回响仿佛还在耳边。吴石将军——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岁月的波纹中不断扩展着他的意义。
党史学者郑立撰写的《吴石传》,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面映照历史复杂性和人性深度的镜子。当人们试图透过70余年的时空迷雾去理解吴石将军时,会发现每一个确定的结论都会引出新的疑问,每一个清晰的轮廓都藏着难以言说的模糊,而这正是《吴石传》的价值和魅力: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思考关于信仰、忠诚、抉择与牺牲等永恒命题。
传统传记书写大都秉持非黑即白的二元判断,《吴石传》却勇敢地拥抱了灰色地带。吴石将军拥有令人惊叹的多重身份:国民党陆军中将、“国防部”参谋次长、我党隐蔽战线工作者,这些看似矛盾的身份标签同时汇聚于一人之身,本身就增加对历史叙事的难度与挑战。
《吴石传》通过大量细节展现了历史叙事的困境:档案的残缺、记忆的偏差、当事人的逝去,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完整还原历史真相几乎成为不可能。荷兰历史学家安克施密特所言:“历史叙事本质上是对过去的‘隐喻’,而非对过去的全面‘复制’。”《吴石传》正是通过这种隐喻式的历史叙事,让读者得以窥见那段隐秘历史的某些本质特征。
1949年8月,吴石将军选择前往台湾的那一刻,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走向危险。书中描写这一抉择时,没有赋予他全知全能的英雄神话,而是展现了一个坚守家国情怀的军人在人生关键节点的审慎与决断。“自己的决心已经下得太晚了,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吴石将军的这番话透露出一种深刻的自省意识,这种自省不是事后的矫饰,而是驱动他作出危险选择的内心动力。
在个人安全与历史责任之间,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选择从来不是单向的。吴石将军选择去台湾的同时,也选择了让家人与自己共同承担风险。《吴石传》没有回避这种选择带来的伦理困境:为了崇高的目标,是否可以让无辜的家人承担代价?书中通过对吴石将军子女后来生活的细致描写,将这一道德难题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叙事的勇气使得《吴石传》超越了简单的英雄赞歌,进入了更为深刻的人性探索领域。
吴石将军的故事最动人心魄之处,在于他对忠诚的独特理解与坚毅实践。在国民党阵营中他身居高位,而同时他又在为另一个理想服务,这种双重性很容易被简化为“卧底”叙事。但《吴石传》揭示了主人公更为复杂的心理现实。书中通过对吴石将军诗词、书信和友人回忆的细密梳理,集中展现了他内心世界的矛盾与痛苦。吴石将军的忠诚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一种基于民族大义的更高层次的忠诚。
在就义诗中,他写道“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这里的“丹心”指向的不是某个具体政党或领袖,而是他心中的那个“我翁”——既可能是指民族先贤,也可能是内心的道德律令。吴石将军的故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被遗忘”状态,这种遗忘不是偶然的。《吴石传》的写作本身,就是对这种遗忘的一种抵抗,该书对那段往事的发掘和书写,不仅是为了弘扬历史正义,更是为了探讨记忆与遗忘的辩证关系。
《吴石传》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诗化的语言与充满哲理的思考。在面对那段充满伤痛的历史时,作者没有选择激昂的控诉或简单的颂扬,而是采用了一种诗意的沉思姿态。书中对吴石将军家乡的描写:“闽江畔的青砖黛瓦、幽深庭院,以及少年吴石在琅琅书声中立下的救国壮志……”这些诗化表达不是对历史严肃性的削弱,而是对历史多维度的丰富。事实是历史的骨架,而诗意则赋予历史以血肉与灵魂。
吴石将军的生命轨迹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军人,从国民党高官到隐蔽战线工作者,在这一系列身份转换中,什么是始终保持不变的内核?《吴石传》告诉我们,是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内心道德的持守。
吴石将军的故事之所以今天依然打动我们,正是因为它触及一个永恒的问题:个体应当如何在与时代的关系中安顿自己的生命?是随波逐流,还是逆流而上?是明哲保身,还是舍生取义?《吴石传》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它通过对一个具体生命历程的细致呈现,为读者提供了思考这些问题的丰富素材。
(作者系哈尔滨知名文史学者、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刘金祥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4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