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辽阔的疆域划分中,有几个省份的历史沿革,可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甘肃、辽宁、江苏等地,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屡次经历大规模的调整、拆分与合并。今天,就让我们聚焦于甘肃,探寻其区划变迁背后,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甘肃,一个在历史上几度建立、又几度被撤销的省份,其曲折的命运究竟源于何处?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这个复杂的问题。
追溯历史的长河,我们首先需要审视的是,历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之间,长达千年的较量。在中原王朝国力鼎盛之时,往往会对北方草原发动大规模的北伐,如汉朝的“封狼居胥”,唐朝的“成吉思汗犁庭”,以及明朝的北征,这些都是中原王朝雄风的体现。然而,一旦王朝由盛转衰,局势便会急转直下,北方草原政权趁势南下,如西晋末期的五胡乱华,北宋末期的靖康之耻,以及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这些动荡时期涌现了祖逖、岳飞、文天祥、张煌言等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民族的抗争史诗。
在这场中原与草原的反复拉锯战中,有两个区域板块,对中原王朝而言,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是绝不能失去的屏障。它们分别是今天的甘肃,古称陇右,以及今天的辽宁,古称辽东。这两个区域,堪称中原王朝的“左右臂”,进可攻,退可守。以辽东为例,它不仅能够向东北方向拓展疆土,更能拱卫燕云一带,历朝历代,辽东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精锐部队云集。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沈阳军区作为当时下辖部队最多的军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与辽东的情况如出一辙,甘肃同样是典型的战略要地。甘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军事上的极端重要性。它能够为中原王朝向西域扩张提供跳板,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同时,它也能屏障关中,巩固三秦腹地的安全。然而,唐朝末年之后,随着中原王朝对甘肃地区的失守,关中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长期处于北方游牧政权的军事威胁之下。以北宋为例,面对强大的西夏,宋朝在西北方向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的局面。
即便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面对北方强敌百万大军的虎视眈眈,当时的兰州军区仍需制定“绝不放苏军过石嘴山一线”的作战计划,可见其地缘战略的敏感性。
言归正传,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并在此基础上推行了沿用至今的行省制度。考虑到当时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元朝于1281年设立了甘肃行省,其省会设在甘州,即今日的张掖市。
元朝时期的甘肃行省,下辖了四个府和五个直隶州,其管辖范围远远超过了今日的甘肃省。然而,这样的格局并未维持太久。元朝的统治仅仅持续了不到一百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随后,徐达、常遇春、冯胜、李文忠等名将率军北伐,屡次重创元军主力,最终,元朝名将王保保也只能“抱木过黄河”,元朝退出了历史舞台。
1369年,明朝基本平定了西北地区。但在此之后,出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明朝并没有沿袭元朝的区划模式,而是撤销了独立的甘肃行省,将原甘肃行省下辖的各州府直接划归陕西行省管辖。为何明朝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究其原因,在明朝统治时期,甘肃地区更侧重于军事战略价值,其地缘布局的重要性远超民政管理。因此,明朝将甘肃地区纳入陕西省的管理范围,实际上是出于战略上的考量。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辽东地区,明朝并未在辽东设立行省,而是将其民政事务交由山东省代管。在此背景下,明朝的陕西省管辖范围变得异常庞大,几乎涵盖了今日的陕西、甘肃、宁夏全境,以及青海东部地区。
这一局面持续了近三百年。1644年,清朝入关,经过十余年的征战,基本平定了南明各政权,如弘光、隆武、永历等。随后,清朝开始着手调整全国的行政区划。对于西北地区而言,陕西省的管辖范围过于狭窄,难以应对复杂的地形和繁杂的政务。因此,结合实际需要,清朝开始对西北地区的区划进行调整。
1664年,清朝在陕西省内设立了左、右布政使司。四年后,陕西右布政使被更名为甘肃布政使,并迁往兰州府办公。至此,清朝甘肃省的行政框架基本成型。到了1764年,陕甘总督更是从西安迁往兰州,并兼管甘肃巡抚事务,标志着甘肃省的行政建制全面确立。当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甘肃省的区划也曾与其他地区,如内蒙古、宁夏等,经历过较大的调整。
关于中国各地区划的变迁和故事,远不止于此。作者将在未来的文章中,与大家一同继续探讨这些引人入胜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