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四年冬(1908年),清朝的光绪帝载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把年幼的溥仪接入宫中抚养。由于清朝没有明确的立储传统,加之之前曾废过大阿哥,慈禧太后未公开宣布溥仪即位太子的事情,但显然是在为他继承皇位做准备。 不久,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立溥仪为新皇,并将溥仪过继给同治帝载淳,同时还承继了光绪帝的祧位。换句话说,溥仪成了同治帝和光绪帝两位已故皇帝的儿子。从宗法上讲,这样的安排并没有让同治帝成为绝嗣。
当时,溥仪只有3岁,而清朝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此时,慈禧太后自身的健康状况也堪忧,按理来说,应该由载沣接掌实际权力,成为新帝。然而,慈禧太后为何坚持让溥仪继位,而非直接让载沣以摄政王身份掌权?今天,宋安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 一、慈禧太后立溥仪为帝,目的是确保自己能继续掌握权力并确保身后名声 慈禧太后实际掌权了47年,早已是政治上的老手。她之所以选溥仪继位,主要是为了保证在自己活着时,能继续掌握政权,而在去世后,又能确保自己的历史地位。尽管光绪帝去世仅一天,慈禧太后便紧随其后,但她心里依然抱有希望,认为自己或许还能挺过这一难关,继续掌控局势。 选择年幼的溥仪继位,慈禧太后能确保自己不受任何威胁。毕竟,年纪尚小的溥仪根本没有管理国家的能力,且不可能挑战她的权力。与此同时,选择载沣担任摄政王看似是为了帮助溥仪处理政务,但实际上载沣的权力是被限制的,他并不能真正与慈禧太后形成对抗。 而且,通过设立载沣为摄政王,慈禧太后可以继续通过他这个傀儡行使实际权力。因为溥仪继位后,慈禧太后成为了太皇太后,但历史上并没有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先例。若她继续垂帘听政,显得名不正言不顺。通过让载沣作为摄政王,慈禧太后可以在表面上让载沣行使权力,但实际掌控国家大权。 至于她的身后名声,选择溥仪作为继位人同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历史上,许多掌权的太后在去世后会遭到清算,慈禧太后深知这一点。她通过立溥仪、让载沣担任摄政王,再加上她侄女隆裕皇后的辅佐,保证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即使载沣对她有怨言,毕竟她立了他的儿子为皇帝,并让他成为摄政王,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恩赐。 如果直接立载沣为皇帝,载沣作为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很可能与慈禧太后发生权力冲突,而载沣与光绪帝的兄弟关系也让这种冲突变得不可避免。因此,慈禧太后聪明地选择了溥仪继位,既确保自己活着时继续掌权,也保障死后自己的名声不被抹杀。 二、避免连续两次兄终弟及带来的负面影响慈禧太后是清文宗咸丰帝的妃子,生下了同治帝。原本在同治帝去世后,应当选择溥字辈的宗室继承皇位。但为了延续自己的权力,慈禧太后选择了咸丰帝的弟弟、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作为新的继位人。载湉年仅四岁,这使得慈禧太后可以继续掌权。 然而,这一决定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同治帝死后,清朝实际上是没有了合法的继承人,属于绝嗣的状态。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慈禧太后在光绪帝去世后,决定采取过继的方式,让溥仪同时承继两位皇帝的祧位,这样就解决了同治帝绝嗣的问题。 如果再一次选择兄终弟及的方式立载沣为皇帝,显然是不合适的,尤其是在此前为了延续同治帝的血脉而做出的安排,这种做法显得更为不妥。因此,慈禧太后最终决定让年仅3岁的溥仪继位,且安排他承继两房宗法,以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 通过这些精心布局,慈禧太后不仅确保了自己活着时的权力延续,也为死后身后名声的保全做出了考虑,避免了历史上其他权臣死后遭到清算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