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通行宝钞这东西,说起来真挺讽刺的。明明印着 “天下通行” 四个篆字,边框还刻着龙纹,看着挺唬人,结果没几十年就成了没人要的废纸。
我之前以为古代纸币贬值都是慢慢熬的,后来查资料才发现,这宝钞崩得那叫一个快。朱元璋开国第八年搞出来的,用桑树皮纸印的,浅青色,一贯顶一千文铜钱,或者一两银子。刚开始还强令民间不准用金银,只能用这个。你别说,老朱一开始其实挺懂的,知道元朝就是滥发纸币垮的,还特意搞了配套法子 —— 税收收粮食绢帛,不给自己挖坑;官员工资发宝钞,逼着大伙一起维护价值。
可架不住花钱的地方太多啊。刚打完仗,北边要防蒙古,西边要平叛乱,到处都得用钱。铜钱又不够,全国一年才铸那么点,人均几文钱根本不够花。没办法,只能印钞。一开始还收敛,到朱棣那会儿就彻底放开了。又是征蒙古又是下西洋,还盖紫禁城,哪样不要钱?全靠印钞填窟窿。
这一印就坏了菜。洪武那时候,一贯钞还能换一两银子,到了永乐末年,一贯也就值几分银子了。最狠的是正统年间,50 年不到,贬值了几百倍!民间更离谱,官方说一贯值几厘,老百姓根本不认,一堆钞换不来一升米。你说这事儿怪不怪?朝廷越喊 “天下通行”,大伙越藏着银子不用。
当官的也倒霉。本来一品大员一个月能拿一百多石米,后来工资里掺了宝钞,实际到手就剩三四十石,再往后更惨,二十石都不到。那些小官更别提了,光靠这点钱根本活不下去,难怪后来明朝官场贪腐那么严重,这不全是逼的吗?
其实吧,老朱一开始的想法是好的,缺金银就自己造货币。可他忘了,纸币这东西得有底气撑着。没有足够的粮食、银子当储备,印得越多越不值钱。后来英宗实在没办法,只能放开金银禁令,民间立马就没人用宝钞了。到正德年间,干脆不印了,这纸钞算是彻底凉了。
有意思的是,晚明崇祯那时候又缺钱,有人提议再印钞,结果没人搭理。老百姓都被骗过一次了,谁还信啊?你看,货币这东西,拼到最后还是政府的信用。信用没了,印再多龙纹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