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文不值的龙纹钞票!明朝通胀有多狠?官员工资缩水九成
迪丽瓦拉
2025-11-14 19:32:43
0

大明通行宝钞这东西,说起来真挺讽刺的。明明印着 “天下通行” 四个篆字,边框还刻着龙纹,看着挺唬人,结果没几十年就成了没人要的废纸。

我之前以为古代纸币贬值都是慢慢熬的,后来查资料才发现,这宝钞崩得那叫一个快。朱元璋开国第八年搞出来的,用桑树皮纸印的,浅青色,一贯顶一千文铜钱,或者一两银子。刚开始还强令民间不准用金银,只能用这个。你别说,老朱一开始其实挺懂的,知道元朝就是滥发纸币垮的,还特意搞了配套法子 —— 税收收粮食绢帛,不给自己挖坑;官员工资发宝钞,逼着大伙一起维护价值。

可架不住花钱的地方太多啊。刚打完仗,北边要防蒙古,西边要平叛乱,到处都得用钱。铜钱又不够,全国一年才铸那么点,人均几文钱根本不够花。没办法,只能印钞。一开始还收敛,到朱棣那会儿就彻底放开了。又是征蒙古又是下西洋,还盖紫禁城,哪样不要钱?全靠印钞填窟窿。

这一印就坏了菜。洪武那时候,一贯钞还能换一两银子,到了永乐末年,一贯也就值几分银子了。最狠的是正统年间,50 年不到,贬值了几百倍!民间更离谱,官方说一贯值几厘,老百姓根本不认,一堆钞换不来一升米。你说这事儿怪不怪?朝廷越喊 “天下通行”,大伙越藏着银子不用。

当官的也倒霉。本来一品大员一个月能拿一百多石米,后来工资里掺了宝钞,实际到手就剩三四十石,再往后更惨,二十石都不到。那些小官更别提了,光靠这点钱根本活不下去,难怪后来明朝官场贪腐那么严重,这不全是逼的吗?

其实吧,老朱一开始的想法是好的,缺金银就自己造货币。可他忘了,纸币这东西得有底气撑着。没有足够的粮食、银子当储备,印得越多越不值钱。后来英宗实在没办法,只能放开金银禁令,民间立马就没人用宝钞了。到正德年间,干脆不印了,这纸钞算是彻底凉了。

有意思的是,晚明崇祯那时候又缺钱,有人提议再印钞,结果没人搭理。老百姓都被骗过一次了,谁还信啊?你看,货币这东西,拼到最后还是政府的信用。信用没了,印再多龙纹都没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古代的一百两银子到底值现在多少... 旅游人笔记:古代社会,普通人100两银子, 有多大购买力,对标多少钱?。 那块沉甸甸的银锭,能撑起...
原创 清... 一组1900年前后的北京老照片,见证了大清灭亡前的残阳夕照。 照片拍摄者叫詹姆斯·威尔科克斯·卡拉尔...
原创 刘... 刘邓大军有42万人,而挺进大别山的队伍只有七万,为什么会有如此悬殊的差距呢?虽然我军频频获胜,但依然...
原创 朱... 有人评价说,历史上最忙碌的皇帝非朱元璋莫属。朱元璋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治理国家非常用心,但除了他圣明的...
原创 历... 在中国历史上,是对君主的褒奖,意味着尊敬和谨慎。古人认为,如果一位君主能够时刻保持警惕,日夜谨慎行事...
原创 阿... 许多人误以为北海道自古以来就是日本列岛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北海道直到大约155年前才完全成为日本的领...
原创 中... 夏朝是中国首个世袭制朝代,标志中国从石器向青铜器时代过渡,为后世制度奠基,其存在获历史资料与考古证据...
原创 皇... 我们都知道,古代皇帝的威严是非常显赫的。无论是文朝的百官,还是普通百姓,看到皇帝时,都会恭敬地跪地叩...
原创 凭... 翻开陈胜的历史,处处显得神秘莫测。当我们把事件的时间线理清楚后,更是感到不解和惊讶。 根据《资治通鉴...
原创 司... 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的建立与巩固,都离不开贤臣猛将的支持和百姓的拥护。除此之外,还需要顺应历史的潮流...
原创 大... 大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政权,至今在很多人的心中仍然充满争议。尽管如此,有一点是无...
原创 文...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期间经历了二十四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和风貌。尽管在不同...
文史|明末清初夏县名宦、乡贤张... 保存于夏县司马光墓文物保护所的《侍御张君墓志铭》石刻,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立石,是迄今为止夏县...
原创 玛... 玛雅文明是美洲古代文明之一,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玛雅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
原创 一... 大明通行宝钞这东西,说起来真挺讽刺的。明明印着 “天下通行” 四个篆字,边框还刻着龙纹,看着挺唬人,...
原创 刘... 刘备为何选择娶孙尚香?在中国古代,婚姻往往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家族乃至国家之间的联姻。刘备与孙...
原创 秦... 我们并不推崇封建王朝那种集权专制的政治体制,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反感。然而,秦始皇作为封建王朝的奠基人之...
原创 赤...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惨败,并不仅仅是因为他麾下谋士的智谋下降,而是受到了许多复杂因素的...
原创 三... 提到三国时期的北伐,大家通常会想到蜀汉的诸葛亮和姜维北伐。然而,东吴似乎总给人一种保守自守的印象。实...
从射石没镞到千矢挽澜,古代神箭... 全文共2870字 | 阅读需6分钟 漫漫史籍中,以弓箭扬名的英杰豪侠着实不少。在中国古代,射艺是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