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于夏县司马光墓文物保护所的《侍御张君墓志铭》石刻,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立石,是迄今为止夏县发现的形制最大的墓志铭。2010年,夏县胡张乡如意下晁村村民冬浇小麦时,村内一墓葬因遭水浸泡发生坍塌。次年清明节后,张氏后裔上坟祭祖时发现祖坟塌陷形成一坑,坑内有一块规整的方形刻石,遂向县级文物管理部门报告。2011年6月21日,该墓志铭被移交至司马光墓文物保护所保存。
张慎学墓志铭“盖”拓片
此墓志铭为青石质地,呈方形,长81厘米,厚15厘米,由志盖与志石两部分扣合而成。志盖与志石周边均设有窄边框,框内镌刻卷草纹,四角分别装饰有太极纹或钱币纹。志盖中部刻有“清故侍御趋正张长公墓志铭”字样;志石则详细记载了张慎学的家族世系及其生平事迹。铭文以楷书镌刻,共计41行,足行38字,由金之俊撰文、张鼎延书丹。这一发现填补了地方史志中关于张慎学卒年记载的空白,为进一步研究夏县明末清初的历史人物及相关史实,提供了更为详实的资料。
撰文人金之俊,字岂凡,又字彦章,江南吴江(今江苏吴江)人,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他考中进士,累官至兵部右侍郎。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后,他选择投降,被授予兵部侍郎一职。清军入关后,金之俊再次出城投降,清廷仍以原职任用。任职期间,他曾为清朝制定开国方略,还上疏建议蠲免京畿地区田租以抚慰民心,后累官至中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太傅衔;清康熙元年(1662年),金之俊告老还乡。归乡期间,“有为匿名帖榜其门以谤之者”。康熙九年(1670年),金之俊去世。因其先后降顺李自成农民军与清廷的行为,他为江南士人所不齿,时人或斥其为“叛臣”。清乾隆年间,他被列入《贰臣传》。
书丹人张鼎延,河南洛宁县德里村人,字慎之,别号玉调,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他由行人司考选授兵科给事中,明崇祯年间曾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后因仕途失意归乡闲居。崇祯十三年(1640年)十二月,李自成农民军攻陷永宁县城,张鼎延藏匿于井中得以幸免于难。入清后,他被征拜为吏部验封司郎中,后官至工部左侍郎,其间还历任刑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逝世。张鼎延曾著有文集20余卷,今已散佚;另有诗文散见于《河南通志》《洛宁县志》等典籍中。
关于墓主张慎学,清光绪年间《夏县志·贤才》记载:“张慎学,其才子,崇正(注:崇祯)癸酉举人,丁未进士(注:此处传抄有误,应为“丁丑进士”),初宰中牟,修武备以遏流寇,调元氏,广积储以备凶荒。国朝授长芦巡盐御史,商民均惠,继巡苏、松等郡,擒治巨憝,按视畿南北,纠劾贪残,审理冤抑,钩稽案牍,昼夜劳瘁,卒于官。子宿焜,由庠生任四川南充知县,迁潮州府同知,并祀乡贤。”
关于张慎学的出生年份,相关资料记载其“生于丙午年三月十七日”;而《侍御张君墓志铭》明确记载其去世时间为“顺治九年壬辰五月二十四日”(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享年58岁。据此推算,其出生年份应为公元1594年,该年对应农历甲午年,与“丙午年”(1606年)明显不符,故有关张慎学生年“丙午年”的记载或存讹误。
由《侍御张君墓志铭》可知,张慎学字趋正,号敬微,祖籍山西稷山(今属山西运城)。张家始祖名仙,后迁居至夏县城北如意里下晁村(今夏县胡张乡如意下晁村)。家族传承至第九代时,开始逐渐兴旺。其后裔张振以“仁厚”著称,张振之子张庆,曾带领家族60余人在大窑村和睦聚居,被乡邻尊称为“大窑居士”,张氏家族自此声名鹊起。
张庆之子张秉,曾任沃邑(今山西曲沃一带)小吏;张秉之子张伟(即张慎学的高祖),品性纯良,终生未入仕途。张伟之子张宗智任盐运司吏期间,恰逢灾年,他拒绝高价售粮,坚持“储粮济亲”的义举,赢得当地百姓赞誉;张宗智之子张应举(张慎学的祖父),科举未中;张应举之子张其才(字用吾,张慎学的父亲),精通经史,创办私塾授课,先后培养学子500余人。此外,张其才还曾修筑堡寨抵御贼寇,开仓赈灾,救活百姓千余人,后因儿子张慎学显贵,获封文林郎。
张慎学幼年早慧,少年时考取秀才。明崇祯六年癸酉科(1633年),他考中举人,位列第六十四名。崇祯十年丁丑科(1637年),考中进士,会试排名第八十四名,殿试位列三甲第一百五十六名。崇祯十一年(1638年)四月,张慎学受命出任河南中牟知县,任内整饬武备,以遏制流寇侵扰。崇祯十二年(1639年),调任河北元氏知县,在当地广积粮储以备荒年,还主持编纂了《崇祯元氏县志》。
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慎学升任兵部武选司主事,后转调武库司,负责督理总军事务。入清后,他出任长芦巡盐御史。到任后,他严于律己、勤于政务、执法公正,推行铲奸剔弊之策,既惠及商贾,又体恤民生。此后,他奉命整顿赋税重地苏州府、松江府,到任后明察暗访,将百姓积冤未申、地方官员不敢置喙的冤案逐一查清,涉案人员均被缉拿惩治,毫不姑息;随后颁布六条禁令并下令推行,一时间贪官震慑、百姓感恩,成效立竿见影。为感念其功绩,当地百姓为他建立生祠供奉;当他离任时,苏州百姓集体请愿挽留。此后,张慎学奉命按视京畿南北期间,常不分昼夜操劳,终因积劳成疾,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五月二十四日逝世。其灵柩由弟弟张慎修与独子张宿焜护送回乡安葬,后被奉祀为乡贤。
关于张慎学的家庭情况,墓志铭中记载:“君元配解氏,处士解三召之女,封孺人。男一,宿焜,未聘,侧室王氏出。女三:一适闻喜县庠生崔俊长子拔贡崔尔瞻;一适闻喜县岁贡贾璧长子国学生贾价奇,解氏出;一尚幼,王氏出。”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工作人员在夏县胡张乡如意下晁村发现了张氏家族宅院与祖茔。而《侍御张君墓志铭》的出土发现,不仅为研究张氏家族历史及张慎学生平事迹提供了更为详实的第一手史料,同时也为考察明末清初的官制演变、社会治理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
(作者系夏县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