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蜀汉在公元263年就已经被司马昭灭掉了,但直到17年后的公元280年,西晋才最终消灭东吴,从而彻底结束了三国时期。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叛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今天要讲的这位名将,就是因为平定了秦凉之变,让西晋免除了后顾之忧,从而能够专心发动灭吴之战。 马隆(生卒年不详),字孝兴,东平郡平陆县人,曹魏时期他最初担任的是兖州的一名武官。在嘉平三年(251年),王凌曾发动叛乱,试图反抗司马懿的统治,但最终失败。王凌的叛乱不仅未能成功,连带着他两年前就已去世的同谋令狐愚也遭到处置,尸体被曝尸三日,所有人都不敢为其收葬。马隆自称令狐愚的门下客,主动去领回令狐愚的遗骸,并自掏腰包为其殓葬,甚至为他服丧三年。这一行为不仅没有遭到司马懿父子的追究,反而成为了当时兖州的美谈。
西晋建立之后,司马炎为了准备征伐东吴,开始在各地征召那些勇猛且有才能的士人。马隆也被推荐到了朝廷,并因此被晋升为司马督。当时,司马炎准备亲自出征东吴,但在这时,西北地区爆发了叛乱。 公元270年6月,秦州刺史胡烈率军征讨叛军,结果在万斛堆与秃发树机能交战时惨败,胡烈阵亡。胡烈死后,秃发树机能的部队士气大增,迅速攻占了高平。扶风王司马亮随即派遣将军刘旂去援救,但刘旂却只是在旁观望,未做实质性的行动。这场战斗成为了秦凉之变的开端,从此之后,西晋多次派兵征讨,却始终未能平息叛乱,反而损失了不少大将。 到了公元278年,马隆上奏指出凉州刺史杨欣与羌人失去和解,注定会失败。果不其然,杨欣在与河西鲜卑首领于武威作战时遭遇失败,最终被杀。杨欣的败北导致了西晋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中断,使得西晋不得不分心应对来自西北的威胁,无法全力集中精力对付东吴。 面对这个局面,晋武帝司马炎忧心忡忡,在朝会上发愁:谁能为我平定这些叛胡,恢复凉州通道?在文武百官默不作声之时,马隆挺身而出,自荐能够讨伐叛乱,并请求招募三千勇士西行。司马炎听后非常高兴,立刻任命马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 得到司马炎支持后,马隆开始招募勇士,要求选拔的人能拉起至少三十六钧(约238公斤)的弩和四钧(约26公斤)的弓。经过筛选,马隆最终选出了三千五百人,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训练。次年正月,马隆率军西行,顺利渡过温水,朝着武威进发。在途中,秃发树机能率领万人骑兵设伏,企图拦截晋军的后路。 尽管面临敌军的重重困扰,马隆毫不慌张,指挥部队一边行军一边与敌人激战,经过数百里路程,马隆的军队毫不手软,箭矢不断命中敌人,敌人损失惨重。经过千里征途,秃发树机能的部队已经伤亡过半。这个胜利传回朝廷后,司马炎欣喜若狂,立刻晋升马隆为假节、宣武将军。在前期的胜利基础上,马隆成功平定了凉州地区的叛乱。抵达武威后,数万鲜卑部落归降西晋。很快,马隆又联合友军与秃发树机能展开决战,最终成功斩杀了秃发树机能,彻底平定了凉州。这个胜利为西晋扫清了西北的障碍,确保了可以从西北地区抽调兵力,从而集中资源完成一统天下的大计。 之后,朝廷任命马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带领精兵驻守在西平郡,负责重建并稳定这个因战乱而荒废的地方。在他的治理下,西平郡重新恢复了安宁,成奚部族再也没有对当地进行骚扰。太熙元年(290年),马隆因在西北的功劳被封为奉高县侯,并被授予东羌校尉的职位。马隆在陇右地区驻守了十多年,积累了极高的威望,西北地区也因此相对稳定。然而,随着司马炎的去世,外戚杨骏上台,这让马隆失去了在朝廷中的支持。 在略阳太守严舒的陷害下,朝廷召回了马隆。严舒接任后,氐族和羌族的叛乱者开始再次集结,朝廷担心胡人再次叛变,于是撤换了严舒,再次任命马隆为原职。马隆最终在任内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