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发展常常是必然的,很多人对这一点没有深刻理解,他们往往会把历史事件归结为某个个人的功劳,而忽视了其中的历史趋势。比如提到秦始皇时,许多人认为没有秦始皇的统一,华夏就无法走向大一统。然而,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就像有位伟大的思想家曾评价拿破仑对于法国的重要性,他认为,即使法国历史上没有拿破仑,最终也会有一个人承担起类似的角色。 华夏大一统的过程,其实可以从秦朝之前的历史趋势来看。 1、君王心术
我记得很多年前认识过一位学徒小工,他是做数控工作的,平时喜欢看网络小说,常常觉得古代的帝王都是“爱民如子”,向往那样的时代。当我得知他的想法后,我问他:“你老板把你当儿子看待吗?你真的觉得古代的皇帝会爱民如子吗?” 古代的皇帝,本质上是最大的地主——如果把夏商周三代算在内,那些天子甚至可以说是当时最大规模的奴隶主。华夏的帝王历史,实质上就是君主如何管理自己的臣民和百姓的历史。从夏朝到商朝、周朝,君王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中,充满了猜疑与控制。 以周朝为例,在联合其他诸侯灭掉殷商后,周天子采取了分封制。这种做法并非周朝的理想选择,而是出于无奈。周天子担心其他地方的独立势力威胁自己的统治,因此决定将权力分封给功臣和宗室成员,这样可以利用他们去控制地方。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各地,但如果可能,周天子当然不愿意采取这种做法,直接治理会更加理想。然而,这种分封制度最终也没有解决问题。诸侯逐渐变得强大,像齐国在周夷王时期就曾拒绝履行对周天子的义务。周天子虽然试图制裁齐国,但只能通过召集齐国君主来京城,并进行软禁和处决。这种局面加剧了各地诸侯的独立性,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进入东周之后,春秋和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纷争更为激烈,吞并现象频繁发生。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势力错综复杂,吞并往往并不彻底。比如晋国吞并了虞国和虢国。但到了战国时期,除了一些如中山国和代国这样的少数小国外,大部分其他国家都被大国吞并了。 人性其实是相通的。就像没人会嫌弃自己的银行卡余额过多一样,古代的君主也不会嫌弃自己的领土太小。区别仅在于,是否具备直接统治的能力,以及实施这种统治的成本。 2、皇帝直辖领土的扩张 严格来说,秦国的崛起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算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若没有秦国的存在,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的吞并趋势依然存在。不过,吞并后的最终模式可能与后来的汉朝差不多——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若当年秦始皇选择这种模式,也许秦朝不会在二世时崩盘。后来刘邦也曾经过一番深思,认为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方式,能更好地维持天下的稳定。 随着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后来的君主在扩张直接统治的范围时,得到了更多的便利。自汉朝以来,一直到清朝,历史上大多数的变化,实际上就是皇帝不断扩大自己直辖的领土。对于那些无法直接统治或统治成本过高的区域,朝廷会采取册封制度,即通过羁縻制来管理地方。但是当统治技术足够成熟后,这些区域也会被纳入中央直辖。比如明清时期对西南地区土司的征伐,本质上是皇帝想扩大直接统治的表现。 当然,对于那些统治成本过高的地方,放弃也是常见的做法。像明朝放弃对越南的控制,根本原因在于明宣宗认为,继续统治越南的成本远远超过了从中获得的利益。 3、结语从历史的必然性来看,即便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秦始皇,华夏的统一依然是不可避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