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提到犹太自治州,脑海里可能立刻想到巴勒斯坦、特拉维夫以及中东的沙漠地区。然而,你可能不知道,苏联曾经在远东的黑龙江对岸设立过一个犹太自治州,远离人们的视线,位于深山密林之中。这个犹太自治州的总面积差不多相当于三个北京市的面积,但其总人口仅为16万,而其中的犹太人口却极为稀少,只有几千人。这个事实乍听起来像是开玩笑,然而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严肃的政治历史。
最初,苏联计划在这里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犹太家园,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虽然这个地方被设立为犹太州,但其中的犹太人却极其稀少。这一过程从1928年开始,历时半个多世纪,最终,连犹太人自己也逐渐离开了。究竟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苏联有时采取的是先设定目标,后逐步实施的做法。1928年,苏联决定在远东地区为犹太人建立一个自治州,选址定在比罗比詹——这个地方位于黑龙江对岸,距离中国仅一河之隔。该地区的环境,可以用远、冷、荒来形容。根据苏联1930年代的统计数据,这片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部分被沼泽和森林覆盖,适合耕种的土地仅占四分之一。而且,这里冬季长达七八个月,气温常常低至零下四五十度。尽管如此,苏联依然决定将这里打造成犹太民族的社会主义家园。在他们看来,政治意义远远高于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 苏联设立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为了应对西方犹太复国主义的崛起——如果犹太人要去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家园,那么苏联也要在自己领土上建立一个本地版。通过这一措施,苏联不仅能将犹太人从欧洲迁来,还能借此利用这些移民强化国家的防线,并展示其在民族政策上的先进性,向全世界树立典范。 政策一发布,迁移工作很快就展开了。自1928年起,犹太人陆续迁入,而到了1934年5月7日,比罗比詹正式宣布成立犹太自治州,并且苏联的宣传机器全力运转。宣传画上,犹太人开着拖拉机耕种辽阔的田野,意第绪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开设,报纸《比罗比詹·斯塔》每日更新,意第绪剧院、民族干部培训中心、工厂和农场等设施也在这里逐渐建立。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快显现。到1937年时,整个自治州的犹太人口只有大约2万,占总人口的不到20%。与此同时,大量来自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非犹太人,成为了主要的劳动力来源。 许多犹太移民来到这里后被这里的严酷环境吓倒:简陋的木屋,冬天没有暖气的寒冷,单一的伐木和种植工作,加上语言障碍和医疗资源的匮乏。留下来的犹太人,大多是依靠信仰和理想支撑着自己的生活。 尽管如此,苏联的政治目标已经在这里得以实现:比罗比詹作为一个犹太自治的远东州,牢牢地被标记在了苏联的地图上。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让这个地方看起来像一个犹太州。 然而,强推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为了让比罗比詹真正具备犹太州的特征,苏联大力推行意第绪语的普及。小学教材、街道标识、政府机关的招牌、文化活动的海报上,几乎都能看到意第绪语的身影。政策还规定,干部必须学会意第绪语,剧团演出要用意第绪语,报纸也要用意第绪语出版。甚至,干部的晋升也与是否能说意第绪语挂钩,这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文化运动。然而,问题是,许多犹太移民早已不再使用意第绪语。大部分在1930年代从欧洲迁来的犹太人,已经使用俄语或德语,家里使用希伯来语祷告,意第绪语已经成为几乎没人说的冷门语言。在学校里,学生们常常发音不准,回到家后仍然说俄语。报纸的发行量也很低,剧团的观众几乎没有,干部们也只能背词应付检查。 与此同时,非犹太人口逐渐增多。到1939年,比罗比詹的总人口已达10.9万,而其中犹太人只占到了16%。这些非犹太人带来了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对民族文化推广政策并不感冒,甚至在一些地方,机关开始选择性地执行这些语言规定。 实际执行中,意第绪语逐渐变成了摆设,犹太文化成了空洞的口号,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无处可见。文化阵地的失利,最终导致比罗比詹的犹太文化几乎消失。自1935年起,意第绪语剧院的经费逐年减少,到了1941年,剧院的演出几乎停滞。而意第绪语广播也因收听率太低而被迫停播。 文化平台的表面建设没有给比罗比詹带来真正的文化活力。随着二战的爆发,新的矛盾逐渐显现。1941年,苏联西部沦陷,大量犹太难民涌入比罗比詹,犹太人口短短几年内大幅增加。1941至1943年,比罗比詹的犹太人口一度接近3万,占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苏联文化部门借此机会重新复兴,剧团重新排演剧目,意第绪语学校一度扩展到30多所。 然而,这一阵春风并未持续太久。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苏联的政策发生了剧变。苏联开始担心犹太民族主义蔓延,国内开始清洗犹太高层,犹太干部也被停职、清查。比罗比詹的犹太文化机构被关闭,剧团解散,民族学校也全都转为俄语教学。 1952年,医生案件爆发,反犹情绪高涨,比罗比詹变成了一个高度警觉的地区。犹太文化受到压制,曾经的理想变成了政治敏感区。到了1970年代,犹太人口急剧下降,只有7000多人,1989年更是仅剩4700人。进入2000年后,这个数字维持在3000人左右,占全州总人口不到2%。 如今,比罗比詹仍然保留着犹太自治州的名号,街上有纪念碑,部分街道依旧保留意第绪语的名称,偶尔举行一些文化活动,但这些都成了历史的象征。今天的比罗比詹,已经变成了一个由俄罗斯人主导的行政区,犹太文化几乎已经消失,成为了历史的遗迹。 这场持续近百年的社会实验,最终留下的,只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和被历史遗忘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