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建立之后,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继承制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其最大优点是能确保政权的平稳交接。对于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稳定始终是最重要的,至今这一点依然没有改变。 史记中记载,在西周中期,曾有一位周王打破了这一传统的继承制度,篡夺了侄孙的王位。他叫姬辟方,史称周孝王。
由于姬辟方篡位的过程显得相当戏剧性,许多学者认为史书记载有误。例如,张闻玉在《西周王年论稿》一书中提出,周孝王和周懿王的继位顺序应当是颠倒的。 那么,史书是否真有错误呢?在本世纪初,陕西宝鸡眉县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证据,证明了中国古史记载的正确性。 周孝王的位次确实存在疑问。根据史记的描述,周孝王是周穆王的儿子,周共王的弟弟,周懿王的叔父,周夷王的叔祖,但他继位时却排在了周懿王之后,实际上等于是抢了周夷王的王位。 周孝王能够篡位,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周懿王时,周朝的王室已经衰弱,外部压力巨大,西戎不断侵扰西周,北方的翟人也在侵略岐周,导致周懿王不得不将都城迁至犬丘或槐里。同时,内部的官僚腐化,暴政四起,激起了百姓的反抗,诸侯也渐渐心生不满。史书中提到,周懿王统治时期号令不时,兴居无节,王朝的内部已经陷入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周王室的高层对于周懿王的统治非常不满,而周懿王的儿子姬燮又软弱无能,诸侯于是携德,即没有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选定继承人,而是选择了以德择人,最终姬辟方继位。虽然史书仅用简短几句提到这一事件,但当时显然发生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因此,周孝王继位时排在周懿王之后,似乎是有其合理性。然而,现代学者的质疑也并非没有道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周共王时期,王朝已经日益衰落,考虑到当时的局势,以及周懿王的性格,周共王可能采取了兄终弟及的方式,将王位传给周孝王,以期振兴王朝,最终再由周孝王传位给周懿王,这种说法也并非不合理。 其次,周穆王在位长达55年,周共王在位22年,而周懿王仅在位8年。按照史书的说法,周孝王继位时已经至少30岁,考虑到当时的生育年龄,他继位时可能已经年过50,这在当时的社会中确实显得有些过于年长。 总的来说,虽然质疑者缺乏直接证据,但关于周孝王何时继位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合情合理的推测。 1976年,陕西宝鸡扶风县的考古学家发现了史墙盆,也称为西周墙盆,这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它是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家族的遗物,上面记载了西周前七代王的功绩,其中第七代是周共王,但没有提到周孝王。接着,2003年,在陕西宝鸡眉县的考古中,又发现了西周逨盘,上面记录了单氏家族辅佐西周12位国王的历史,其中明确提到周孝王是继周懿王之后的君主。 这些考古发现证明了周孝王确实是在周懿王之后继位,这也证实了中国古史的准确性。可能周孝王继位时年事已高,因此他在位仅六年便去世,但他执政期间,的确有所作为,使西周的国力略有恢复,帮助周朝扭转了衰败局面,因此才被追谥为孝。 关于夏商周的王室世系,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史记》中,由司马迁整理而成。尽管考古学家尚未发现直接的王室世系记录,但类似西周逨盘这样的铭文,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中国的历史不同,西方如古埃及和苏美尔等地的王表则清楚记录了历代帝王的传承,包括详细的时间和继位顺序。最终,周孝王继位的时间问题,虽然没有过硬的证据来完全解释,但重要的不是这些细节,而是它体现了中国古史整体的可信度。过去百年,中国古史一度受到质疑,甚至有人提出东周之前无信史之类的论调。然而,考古的发现证明,中国古史的记载是可信的,那些质疑者不过是水平不够才误导了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