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好圣孙”的明宣宗朱瞻基,有没有被朱棣看错呢?
迪丽瓦拉
2024-11-25 06:08:20
0

原标题:被誉为“好圣孙”的明宣宗朱瞻基,有没有被朱棣看错呢?

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明成祖朱棣之孙,深得祖父朱棣喜爱,被册立为皇太孙,因此被誉为“好圣孙”,即位以后,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但是在位期间北方防线缩边,又弃安南,一改朱棣时期开疆拓土的面貌,那么,朱棣有没有看错了朱瞻基呢?为什么朱棣时期的成果会被推翻呢?

朱瞻基剧照

其实,作为好圣孙,朱瞻基整体上是合格的,可以说朱棣也没有看错朱瞻基。

丢安南的最大责任完全在明仁宗朱高炽上面。当时什么情况呢?本来在黄福等一干人的努力之下,朱棣晚年的安南大叛乱已经快要镇压下去了,只剩黎利在苟延残喘。

结果朱棣一去世朱高炽一上台,就把黄福调回去,黎利东山再起,不可复制。

朱瞻基在朱棣晚年大工程搞得极多,国库空虚的情况下,前后发战兵四万余人,算上辅兵多达十万,援救安南,不可谓不尽心尽力。

然而主将柳升惨败,十万大军全数被俘,王通困守升龙,数十万大明军民之命,悬于敌手,此时除了议和将几十万大明军民换回来,还有什么办法?

南洋方面,好圣孙朱瞻基又主导了第七次下西洋;东北方面,所谓撤销奴儿干都司子虚乌有,反而是派亦失哈重建永宁寺,强化了对外东北的宣称权。

边防方面,宣德朝年均屯田子粒为618万石,到英宗正统年间下降到285万石,边防崩坏这能怪到朱瞻基身上?

真要说朱瞻基比较大的问题,那就是对于瓦剌问题的不以为意,但瓦剌问题的失误其实在朱棣晚年已经开始了。

朱棣第一次北伐(1410)之后,阿鲁台势力受损严重,而瓦剌马哈木崛起,所以朱棣第二次北伐(1414)转攻瓦剌马哈木,是没有问题的。战后分化马哈木、把秃孛罗、太平三王的关系,分而治之,使得马哈木由瓦剌领袖下降为盟主的地位,这个策略也是对的。

由于忽兰忽失温之战对瓦剌的削弱,鞑靼阿鲁台重新崛起,于是引发朱棣第三次北伐,但阿鲁台逃走,战果有限,因此转攻不顺服的兀良哈(即朵颜三卫),并大破之。

就此而言,朵颜三卫并无忠诚可言,虽然朱棣在靖难之役中依赖了朵颜三卫的骑兵,但作用有限,说鞑靼骑兵作用更大都靠谱一些。

(建文二年)二月,鞑靼率众助燕。

很显然,内迁大宁卫的原因和兑现与朵颜三卫的诺言没什么关系,主要还是出于战略调整的考量。

永乐十四年(1416),马哈木与阿鲁台作战,战败,战死(或战后因重伤而死)。

永乐十五年(1417),瓦剌与鞑靼在兀古者河爆发战役,阿鲁台被马哈木之子脱欢暂时击败。

永乐十七年(1419),阿鲁台再次大败瓦剌。

永乐十九年(1421)以后,阿鲁台开始再度入侵明朝边境,遂引发1422年(永乐二十年)的第三次北伐。

朱棣剧照

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朱棣开启第四次北伐,攻打鞑靼阿鲁台,但脱欢统治下瓦剌早已恢复元气,于同年大败鞑靼,当朱棣出兵时,鞑靼主力已经逃散,朱棣未能找到大型目标,取得很小战果之后被迫南返。

这时候注意力就有必要从鞑靼再转移回瓦剌上来了,然而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的北伐,仍然是继续针对鞑靼阿鲁台。阿鲁台虽然再次逃掉,但是部众逃散过程中损失不小,瓦剌趁火打劫,使得阿鲁台遭受重创,瓦剌脱欢实力越发强盛。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脱欢杀害贤义王太平、安乐王把秃孛罗,试图整合瓦剌,当时朱棣已经在第五次北伐返程途中去世。

宣德元年(1426年),明朝政府为了用土尔扈特部落钳制脱欢,封太平之子捏烈忽袭爵为贤义王,但无法阻止脱欢整合瓦剌的步伐。脱欢随即派兵征服了土尔扈特部落,并让土尔扈特部落作为他的附属部落,随绰罗斯部落东征西杀。当时明宣宗无意出兵,故而也听之任之。

由于“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故脱欢抓住机会,统一蒙古,于宣德六年(1431年)脱欢重创鞑靼的阿鲁台。宣德八年(1433年),脱欢迎立脱脱不花为蒙古大汗,在脱脱不花的旗号下,于宣德九年(1434年)攻杀阿鲁台,正统三年(1438年)攻杀阿台汗,而明宣宗和明英宗政府对此毫无行动。

脱欢的崛起实在要感谢明朝的支持。为了利用瓦剌压制鞑靼,明朝一直维持着和瓦剌进行朝贡贸易的政策,简直等于给瓦剌输血;到英宗正统时代,也先继位后瓦剌朝贡使团越发庞大,多达2000人以上,从明朝获得不菲的赏赐强化军力(朝贡贸易除了回赐外,明廷还会对可汗、太师、诸王、众头目以及使臣头目等予以赏赐,称为给赐)。

很显然,英宗皇帝战略上的极为呆板短视,因循守旧,是土木堡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说明宣宗朱瞻基的能力还是可以的,在位期间轻傜薄赋,与民休息,恢复国力,是位明君,至于放弃安南,其实也是没办法,因为朱瞻基也知道大明吞并不了,只能放弃,否则继续消耗兵力财力在这里不划算,仁宣之治确实值得肯定的,朱瞻基唯一的错就两个,第一个,死的太早,第二个,生了个败家玩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苏联的公投 苏联的解体绝对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事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且是冷战时期的世界...
原创 当... 一代神医华佗医术高超,救人无数,竟然遇到了心狠手辣的曹操,落得了一个惨死的下场。关于华佗之死,我们在...
原创 春...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形容做人要容人过错,不能小事计较。但战国时期的范雎虽然当上了秦国的国相,可他的...
原创 关... 关羽最尊敬的三位朋友:一位忽悠他一位出卖他,一位要置他于死地 导语:三国时期最受君主欢迎的武将当属于...
原创 “... 在《三国演义》流传几百年的时间里,书中的各位英雄,能让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武将的英勇以及文臣的谋略,...
原创 为...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珠峰征服者夏尔巴人有四个肺...
原创 秦...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小编今天就来说说历史上两位国君,秦穆公行善积德得到善报...
原创 传...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老百姓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讲究个吉利数字,民间常说六六大顺、八方来财,好像“6”...
原创 1... 封建王朝宫廷里的妃子,大多沦为皇帝的附庸和玩物,自打进宫那一刻开始,命运便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了。她们每...
原创 王... 章邯。秦末著名将领,清王朝的最后一员大将,以临时组织起的70万刑徒军打垮周文,破齐楚联盟,更三胜楚军...
北宋“第一大网红”——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
原创 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浪淘沙》 回首三国历史,称得上英雄者寥寥数几,魏武帝曹...
原创 此... 大家都知道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从小在山东长大,跟他一起念书的有一位山东泰安人,也很有才华,二人是同窗...
原创 全... 中国古代早就强调了战争的危险性,因为国虽大,好战必危,因为战争的损失和消耗实在是太大了。所以这导致的...
原创 早... 1927年的某一天,在奉天省海城县的一处不起眼的小照相馆里,张作霖的六个女儿静静地站在镜头前,留下了...
原创 直...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为顾及故宫文物安全,国民政府开始计划将故宫文物南运。次年日军进逼北...
原创 两... 朱元璋看着眼前一文一武两位功臣,为了一个女子斗得眼睛脖子粗,甚至大打出手,竟是想不出丝毫的办法来解决...
原创 华... 在近代有着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 非常出色 的刺客,在国民党在国内势力非常强盛的时候,他却有着刺杀 蒋...
原创 曹... 这其实是三个问题。一,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二,曹操为什么没杀司马懿?三,司马懿为了避免被杀,是怎么自...
原创 颜... 徐晃是三国中有名的猛将,手中开山斧,威风凛凛。曹操正是看中徐晃的武艺,才叫停许褚,命满宠夜说徐晃。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