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试题
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
登录
注册
首页
搜索
栏目
不限
历史试题
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
关键词
搜索
排序
时间排序
点击排序
评论排序
评分排序
支持量排序
下图反映了东汉末年以来的人口迁徙形势,结合图片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图中北方民族包括匈奴族。[](2)西晋就是被内迁的鲜卑族所灭。
民族 江南地区 黄河流域 汉族 前秦 这一 正误 中原 鲜卑 去了
2022-09-09 22:04:53
0 评论
0 浏览
阅读下列材料:自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向中原迁徒,各民族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口又迁往江南,使江南得到开发。请回答:(1)东
江南 中原 少数民族 江南地区 东汉 人口 汉族 时期 民族 我国
2022-09-09 22:04:51
0 评论
0 浏览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
江南地区 经济 材料 江南 迅速发展 民众 渡江 匈奴 水稻 原因
2022-09-08 22:02:42
0 评论
0 浏览
西晋灭亡后,中原人口纷纷越淮渡江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北方人口南迁始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A.秦朝末年B.西汉末年C.东汉末年D.三国末年
人口 中原 西晋 秦朝 西汉 东汉 中国历史上 历史时期 出现了 渡江
2022-09-08 22:02:41
0 评论
0 浏览
西晋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B.江南的初步开发C.豪强地主势力的衰弱D.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豪强 西晋 江南 主要原因 衰弱 地主 各族人民 势力 局面 经济
2022-09-05 00:02:28
0 评论
0 浏览
(12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右图)(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右
江南地区 汉族 北魏 江南 的是 材料 文帝 时期 这一 两晋
2022-09-01 22:03:56
0 评论
0 浏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右图)(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右图中哪
材料 汉族 江南 措施 政权 两晋 洛阳 江南地区 南北朝 郡县
2022-08-26 11:06:32
0 评论
0 浏览
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A.雨量充沛,气候较热B.土地肥沃C.人民勤劳D.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江南地区 最主要 生产技术 北方人 因素 先进 才是 雨量 魏晋 肥沃
2022-08-24 00:11:21
0 评论
0 浏览
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其中最为准确的是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民族交往与民族汇聚D.经济发展
时期 门阀 这一 魏晋南北朝 民族 佛教 江南 社会 世族 两晋
2022-08-23 22:14:23
0 评论
0 浏览
司马迁说“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的意思是[]A.当时江南没有冻饿死人现象B.当时南方人民生活有政府保障C.当时南方开发早,经济相当发达D.当时南方的经济远落后于
经济 江南 之人 江淮 人民生活 亦无 司马迁 落后 现象 政府
2022-06-13 11:10:23
0 评论
0 浏览
下列对两汉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叙述,正确的是[]A.汉朝的时候,小麦在我国各地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B.两汉之际,从官员到天子都经常乘牛车C.大江南北,家家户户种植桑
两汉 的是 桑麻 丝织品 粮食作物 桑树 牛车 家家户户 汉朝 大江南北
2022-06-04 00:00:05
0 评论
3 浏览
公元198年,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下列有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C.为躲避内迁少数民族侵扰D.江
江南地区 的是 还没有 洛阳 荒地 江南 史实 战乱 不符合 郊外
2022-05-27 00:01:51
0 评论
2 浏览
共74条
第一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热门资讯
由汉初“和亲”到汉武帝对匈奴反...
古代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民族是...
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
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
下列对南方经济发展意义的描述正...
下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从...
如果你想了解中亚、印度半岛以及...
下列图片能够反映唐代中外文化交...
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