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无湘不成军,曾国藩的湘军为何会成为晚清最强军团
迪丽瓦拉
2024-12-07 02:03:30
0

原标题:自古无湘不成军,曾国藩的湘军为何会成为晚清最强军团

自古以来,无湘不成军,这里所谓的“自古”,其实就是从曾国藩开始的。在曾国藩以前,湖南人在战争中并没有什么惊艳的表现,但曾国藩之后的百余年,湖南人在打仗方面的天赋就突然井喷了起来,名将是出了一茬又一茬,以至于经常会有人说到,“无湘不成军”。这主要是因为,曾国藩之后,湖南人就兴起了从军的风气,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下,湖南人踊跃参军,参军的人多了,名将自然就多了。

而要说到曾国藩的湘军为何会有强悍的战斗力,我们就要先从清军入关的时候说起了。

清军入关的时候,作为满清起家本钱的八旗,有多少人马呢?大约18万,分为满、蒙、汉八旗,这三个序列各有六万人。靠着这18万人,就能打下大明江山吗?显然是不能的,不要说明朝剩余的百万军队,就连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的几十万流寇,这18万人也是够呛。

因此要拿下大明江山,就要依靠伪军,而满清的伪军,就是明朝投降的正规军,他们以绿色旗帜为标志,因此被称为绿营。满清入关后,绿营就成了消灭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等割据势力的主力。

中原地区军队太多,八旗不够打的

那绿营兵的战斗力如何?至少在清朝前中期,绿营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比如1659年,眼看郑成功就要拿下南京,是绿营兵出城迎战,才将郑成功打退,浇灭了明朝光复的最后希望。

又比如三藩之乱时期,在1674年的岳阳之战中,八旗兵怯战,最后是绿营出来打先锋,才一举击溃了吴三桂,断绝了汉人争夺天下的最后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营就成了清军的主力,1787年,清廷在攻打台湾林爽文的时候,出动了一万兵力,其中只有一百名八旗兵,充当了大帅的亲兵,而其余99%的士兵,都是绿营。到了这个时候,八旗就基本成了打酱油的角色。

最后到了咸丰年间,根据罗尔纲所著的《绿营兵志》。当时绿营和八旗的比例基本上是10比1,这就在事实上说明,汉人绿营成了满清真正的主力。

满清打江山,主要靠的绿营

康雍乾三朝,大清正规军80万,其中八旗兵不到20万,其余的60万都是绿营。尽管绿营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其庞大的规模也成了清朝皇帝的心病。毕竟满人太少,汉人太多,如果任由汉人做大,满人就只能吃不了兜着走了。

为了让自己睡上安稳觉,清朝皇帝便设计出了一整套制度,来遏制绿营的发展。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分而治之,比如四川,明朝时期只有一个镇,兵力一万人。到了康熙时期,康熙就将四川的15000名绿营兵分成了四个镇,每镇兵力最多5000人,如此拆分下来,任何一个镇就不具备造反的能力了。

除了分而治之,满清皇帝还不遗余力地分散了绿营兵的职能,比如八旗兵,只负责当兵打仗,属于职业化的军人。而绿营兵就分担了很多杂务,如看守犯人、把守城门、维护治安、修筑道路等等,目的就是不让绿营兵专心训练,以此削弱绿营兵的战斗力。

经过长期的遏制,到了清朝中后期,原本战力强悍的绿营,就被满清皇帝给整成了废柴。

比如嘉庆年间,爆发了著名的白莲教起义,当时满清朝廷出动了数十万绿营兵,花费了2亿两白银和九年的时间,才勉强平定了这场叛乱,此时的绿营是没法造反了,但作战也不行了。

绿营兵的战力不行,但大清朝的叛乱却不断涌现,既然绿营作战不力,那叛乱该如何平定呢?于是勇营制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而勇营的出现,就为后来湘军的创建,打下了基础。

在清代的影视剧中,有的士兵胸前会印有“兵”字,而有的士兵胸前则会印有“勇”字。这些胸前印有“兵”字的士兵就是绿营,属于正式编制;而胸前印有“勇”字的士兵就是

乡勇,属于临时工的性质了。

乡勇的好处首先在于成本低,招募一名乡勇的成本,往往只有绿营兵的几分之一。

其次在于招募乡勇不会占用兵籍名额,如果地方上想招募绿营兵,就要先到兵部建立兵籍档案,然后还要去户部申请军饷发放。整套流程复杂不说,办事的还都是京城的官老爷,这些人的办事效率是出奇的低下,很多时候一名绿营兵都战死了,兵部的兵籍还没下来,士兵的抚恤就没法申请。

当然,要想办事效率高一些也不是没办法,你得先孝敬那些大老爷们,不把这些老爷们伺候好了,事情恐怕永远也办不下来。

勇营逐渐替代了绿营

这种情况下,地方上遇到战事,自然就不愿招募绿营,因为招募绿营太麻烦。与之相反,招募勇营就十分省事,因为是临时工,省去了手续上的很多麻烦,并且随招随用,十分方便。

同时这些临时工打起来的时候,战斗力还挺强的。

这是因为勇营兵都是就地招募,保卫的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就算官府不动员他们,他们也会拼命,更何况还给钱呢?

所以时间长了,地方上就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勇营,勇营就占用了越来越多的地方财政,而勇营占用的财政多了,发给绿营的钱就越来越少了,绿营兵的军饷也就越来越少了,军饷少了,绿营兵的士气就愈发低落,士气愈发低落,作战就更加拉胯,作战更加拉胯,地方就会用更多的勇营,如此恶性循环。

那绿营能改革吗?理论上是可以的,比如李鸿章年轻的时候,见识到绿营拉胯的表现,就曾提出过解决方案,大致方针就是加强训练、保证军饷、增强装备等。这个方案能解决问题,却最终不了了之。

清朝原先的军事体系无法应对太平天国

原因在于,当时的李鸿章还太年轻,没有在朝廷当官的经验。多年后等到李鸿章进了朝廷中枢,才发现朝廷其实是知道这些事的,但朝廷本来的意思就是要削弱绿营,所以绿营的问题不是不解决,而是不能解决。

天下太平的时候,尽管八旗和绿营都被清廷搞成了废柴,但还能糊弄过去。等到太平天国闹起来的时候,八旗和绿营就被太平军吊打了。

八旗和绿营被吊打,那勇营能不能解决问题呢?其实也不能,原因在于前面说到的,勇营兵的战斗热情来源于保卫家乡,如果太平军攻到村里,这些人会跟太平军玩命。但如果太平军走远了,你要带着这些勇营去追击太平军,就不现实了,毕竟别人家不是自己家。你要敢把他们带出县城,这些勇营兵分分钟就会哗变。

所以当太平军遇到勇营这块硬骨头的时候,根本不用跟他们死磕,绕过去就行了。

面对太平军这种流动作战的方式,勇营显然不行,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才搞出了勇营的升级版,也就是湘军。

曾国藩认为,官军拿太平军毫无办法,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败不相救。

当时的绿营军没什么协同作战的意识,友军出战就在一旁看戏,如果友军赢了他们心生嫉妒;友军败了,他们就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友军全军覆没,自己却无动于衷。

这种风气如不改变,战争就绝无获胜可能。

那么怎么改变这种现象呢?曾国藩首先就借鉴了江忠源的做法。咸丰二年,太平军北上,江忠源带着五千楚勇(湘军前身)在桂林一带三败太平军,甚至在战斗中,他还用火炮击毙了南王冯云山。后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江忠源也曾在长江中下游与太平军打过多场硬仗,胜多败少。

江忠源的部队能打,是因为他的兵都是家乡兵

为何当时别的部队不能打,但江忠源的部队就特别能打呢?原因就在于,江忠源根本不用绿营兵,而用家乡招募的乡勇。

这个做法,就给了曾国藩灵感。

到了公元1853年1月,太平军攻破武昌,战争形势一下子就变得岌岌可危。为了救急,咸丰任命了43个大臣,在南方十个省同时操办团练,其中就有礼部右侍郎曾国藩,不过除了曾国藩,其他人都战果一般。

曾国藩是怎么做的呢?总结起来就两条,一是关系网,二是高军饷。

所谓关系网,就是利用人情关系来组建军队。

湘军的作战单位叫营,一营五百人。曾国藩规定,你能招到多少兵,你就当多大的官。你能招到10个人,你就是什(同食)长,你能招到100人,你就是哨长,你能招到500人,你就是营长。

湘军起家时招募了五千人,分为十个营,这十个营,都是营长自行招募哨长,哨长自行招募什长,什长招募士兵组建而成的。

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大家都互相认识,什长招的都是自己人,不是亲朋就是好友,在战场上同生共死。而什长又是哨官的自己人,哨官又是营官的自己人,营官又都是曾国藩的自己人。

这些人不是族亲就是姻亲,再不然就是门生故吏,这种全都是自己人的部队,就很有战斗力,因为把每个人都凝聚在一起的,并不是什么忠君报国、儒家大义这类虚头巴脑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关系网。

在这种情况下,跟你一起当兵的都是你的亲朋好友,他们遇到危险了,你能逃吗?你敢逃吗?如果你扔下他们跑了,你能回家吗?你的家族会接纳你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在中国传统社会,如果一个人不能被自己的亲族接纳,这就比死还难受。所以这些人上了战场就只能拼命,大家一起活着回去。

到了后来,随着战事愈发激烈,各级军官阵亡的现象就多了起来。于是曾国藩下令,如果营官阵亡,哪怕这个营的其他人都还活着,这个营也要就地解散,然后委派新的营官重新募兵,以确保营官在内的各级军官都是他曾国藩的自己人。同时,每一级军官阵亡的处理方式,都是如此,湘军从组建到最终解散,始终严格执行了兵由将选、兵随将走的原则,确保了每个将领带的都是子弟兵。

不过说到这里,你也会产生疑问,当兵打仗是要玩命的,会有人踊跃加入这个行当吗?这点您别说,还真的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行当,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曾国藩开出了高工资,自然就有人愿意加入湘军了。

怎么个高工资呢?这需要对比,就拿绿营兵来说,马兵每月发2两银子,步兵发1两5钱,此外无论什么兵,每月额外可以获得三斗米的福利。这个待遇标准是清朝初年就定死了的,直到清末也没改变。

以明末清初的物价来说,这个待遇还算可以,所以清朝初年的绿营兵是很有战斗力的。

但到了咸丰年的时候,两百年都过去了,物价较清初上涨了四倍多,绿营兵的待遇却纹丝不动,如果只拿这点死工资,养家糊口都会成问题。

所以当时就出现了我们前几期视频,江南、江北大营中的各种乱象,当兵的不好好当兵,把当兵当成了副业,把各种买卖当成了主业,这其实就是绿营兵的真实写照。

那么曾国藩的湘军能领到多少薪水呢?最基层的步兵,每月发4两2钱,是绿营待遇的好几倍,而且从不拖欠,遇到大仗还提前发,所以湘军跟着大帅打仗,说出远门就出远门,从不皱个眉头。

湘军中层军官的待遇,就相当于提督级别的顶级武将

这还是基层士兵,至于军官的薪水就更惊人了,湘军的营官,每月能领到50两银子,一年就是600两,这是什么概念呢?

比如绿营中的提督,拿的也是这个待遇,但提督是从一品的武官,一省之内,仅次于总督、巡抚,大清全国也才19位提督,提督基本上就相当于军区司令,上将等级的大官。

而在湘军,你只要当上了营官这样的中层军官,就能享受顶级大官的待遇,这种待遇能不诱人么?

如果你是一个湖南乡下的农民,听说湘军能有这么好的待遇,你的亲戚族人都去了,你的哥们好友都去了,你能不去吗?就算你不去,恐怕你的老婆都会成天吵着要你去。

当然,曾国藩给湘军发放如此高额的薪水,这自然是要不少钱的,在湘军的全盛时期,兵员超过了12万人,这么多人,每人还要高薪,这钱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提到厘金了。所谓厘金,其实是一种商业税,大致分为坐厘和行厘。所谓坐厘,是针对商户征收的一种税,类似于保护费,按期征收;所谓行厘,是设卡针对旅行商人征收的通行费,按商品价值征收。

刚开始收厘金的时候,税率为一厘,也就是1%,厘金之名就由此而来。到了后来,大家发现厘金是个好玩意,就越收越多,到了光绪年间,有些地方的厘金,甚至都收到了五厘。

而曾国藩正是靠着这些厘金,才解决了湘军的军费问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呼玛尔河口遭遇战:42名八旗兵... 原标题:呼玛尔河口遭遇战:42名八旗兵血战三百哥萨克,竟能重创敌军? 在第二次...
“蚩尤”是何物?为何黄帝当初一... 原标题:“蚩尤”是何物?为何黄帝当初一定要对他赶尽杀绝?有何瓜葛? 在中华文化...
实拍玉林16吨石棺出土,几千李... 原标题:实拍玉林16吨石棺出土,几千李氏族人过来祭拜 各位老表们大家好,近段时...
隋末窦抗被杨广猜忌;再见了表兄... 原标题:隋末窦抗被杨广猜忌;再见了表兄杨广,我要投奔表兄李渊去了哦 窦抗是隋朝...
隋文帝杨坚女儿襄国公主嫁给了谁... 原标题:隋文帝杨坚女儿襄国公主嫁给了谁?婚姻如何呢?子嗣情况如何? 隋文帝杨坚...
隋之仁寿宫;唐之九成宫;隋唐两... 原标题:隋之仁寿宫;唐之九成宫;隋唐两朝皇帝在此都有事发生 隋之仁寿宫;唐之九...
窦荣定孙子窦师伦,墓志参加李渊... 原标题:窦荣定孙子窦师伦,墓志参加李渊晋阳起兵,随李世民冲锋陷阵 窦师伦墓志出...
李多祚:唐朝辽阳郡王,镇守玄武... 原标题:李多祚:唐朝辽阳郡王,镇守玄武门三十年,参与两次玄武门之变 李多祚,爵...
揭秘:唐睿宗李旦有多少儿子?都... 原标题:揭秘:唐睿宗李旦有多少儿子?都是怎么死的?李隆基对兄弟如何 李旦是唐朝...
汉朝最终被三分天下,责任到底在... 原标题:汉朝最终被三分天下,责任到底在谁身上?刘邦刘彻恐怕难辞其咎! 嗨!大家...
1992年,大特务毛森回浙江省... 原标题:1992年,大特务毛森回浙江省亲,一辈子罪行累累,晚年病死美国 199...
张骞出使西域的终点:丝绸之路的... 原标题:张骞出使西域的终点:丝绸之路的开启 公元前138年,汉朝派遣张骞...
杨坚外甥窦庆,一郡太守死的有点... 原标题:杨坚外甥窦庆,一郡太守死的有点冤,竟然被盗贼所杀 窦庆是杨坚的外甥,杨...
曹操拿下荆州,获得了哪些人才?... 原标题:曹操拿下荆州,获得了哪些人才?除了徐庶还有谁? 在三国时期,荆州多俊才...
如果没有这位皇帝,清朝会早亡至... 原标题:如果没有这位皇帝,清朝会早亡至少100年,不是康熙,不是乾隆 如果没有...
她为康熙生下最长寿儿子,无宠活... 原标题:她为康熙生下最长寿儿子,无宠活到97岁,成为清朝后妃长寿之冠 1685...
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当众评价胤禛... 原标题: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当众评价胤禛一向以精明自诩?是在责怪他吗? 《雍正王...
隆裕皇后:新婚夜失宠,空守19... 原标题:隆裕皇后:新婚夜失宠,空守19年成太后,为何被骂作“大清罪人” 隆裕当...
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 原标题: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 说起中国历史...
清朝时期的道台具体是什么官职,... 原标题:清朝时期的道台具体是什么官职,道台和知府哪个级别高权力大? 清朝的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