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播的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已经接近尾声,细心的观众应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原来一直大力支持靳辅与陈潢治河的康熙皇帝,后来对待他俩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不仅撤了他们的职,让靳辅与陈潢戴枷治河,还逐渐否定了他们的综合治河方案,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直至治罪于他们。最后导致两治河功臣含恨而亡。
下面就剖析一下,康熙皇帝对治河态度与人选,为何前后不一样呢?
一.不拘一格选人才,下决心治理河患
《天下长河》剧中开篇就有:年轻的康熙帝曾把“三藩、河务、漕运”作为当时自己要做的三件大事,并亲自书写成条幅,悬挂于宫中大柱上。特别是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下决心治理河患的场景。
康熙力排众议,任命曾亲临现场救灾的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又对治河专家、无学历的陈湟委以重任,让他辅助靳辅治河。康熙帝还曾请求孝庄太皇太后拿出私银,来克服当时的资金紧张、支持河务工作,他顶住权臣倾扎等政治压力,尽力帮助靳辅等治河。
靳辅与陈潢也没有辜负皇帝与大家的期望,他们经过十年的腥风血雨、辛苦经营,终于使黄河、淮河各归故道,治河初见成效,后来按照他们的长期治河方略,黄河得以近五十年安澜。
二.诸多因素促使态度转变
随着《天下长河》剧情的展开,让我们看到了诸多因素,促使了康熙皇帝对治河及靳辅与陈潢二人态度的转变:
首先是地方官员明哲保身,不顾全大局,有损治河大局及靳辅、陈潢二人形象。如秋汛将至,陈潢为了舍大保小,通知百姓迁居,要炸毁老坝泄洪时,却遇到桃源县县令于振甲的极力反对,导致洪水犹如猛兽吞噬数以万计生命,并引起百官直至皇帝对靳辅与陈潢的误解。
其次当靳辅与陈潢治河初见成效时,因损害了豪坤们的利益,而两人又刚直廉洁、从不依附权贵,导致当时朝廷以索额图为代表的权臣的嫉恨、诬陷,直至弹劾。康熙帝为权衡利益关系,不得不做出让步。
还有因朝廷经济实力有限,康熙帝为力保当时收复台湾、攻打外敌等军费开支,不得不逐渐缩小河务工程费用。靳辅与陈潢做事认真,主张治河要全面、综合进行,必然需要足够资金。他们由此与康熙帝在资金使用方面产生矛盾。
最后,当康熙帝完成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挫败沙俄侵略军、征战噶尔丹取胜等重大事件后,他开始居功自傲、独断专行了,加上他对治河业务并不内行,听不进靳辅与陈潢的合理化治河方案与设想,且逐渐转变成了对他们的反感。
三.忠良的悲惨结局
正是由于康熙帝对靳辅与陈潢前后态度的极大转变,他后来听信言官们诬陷靳辅贪吞五万亩良田售卖明珠,导致靳辅等被按上“贪赃枉法”、“攀附权贵”两大罪名。
靳辅与陈潢在前期戴枷工作的基础上,彻底被罢免所有职务、押解进京受审。康熙还下令拆除所有减水坝,让靳辅和陈潢的多年心血毁于一旦。竟然任命犯下滔天大罪的于振甲替换靳辅担任新河道总督。
最终,如《天下长河》剧中将要呈现的:耿直的陈潢在狱神庙笔走龙蛇,凭靠着一支残破易折的毛笔,一字一句,一横一竖,勾勒着盛世山河,在完成《河防述要》后含恨逝世。
走马上任河道总督的于振甲因治河无术,导致黄河大决,兰考以东七十二处同时溃堤,淹没四十二万顷良田,百姓流离失所。于振甲两次投河自尽未果,负荆进京请罪,康熙还是不予追究,让他参照陈潢著作继续治理黄河。
康熙三十一年寒冬,康熙传旨又让靳辅复任河道总督。然而靳辅已经生病且心也死了,他又不愿负故友,于是索性执笔写遗折,当遗折送至京师之日,靳辅病重去世。
四.笔者感悟:
康熙皇帝对治河态度与人选,前后大相径庭,其根本原因是: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一切事情,大都是从维护个人名誉、保障他们的统治地位出发的,他们始终不会考虑劳苦大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当康熙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建立所谓功勋时,他就会不顾一切、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敢于做他认为需要做的事情;但是,当初见成效、目的达到之后,他们会立马改变态度,屈服于权贵势力,陷害忠良,中止正义大业,以明哲保身。
但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在人民心中的印象是永远磨灭不掉的,例如陈潢的《河防述要》后来指导着千秋万代成功治河,《天下长河》剧末展现的:在河伯庙里,靳辅陈潢的塑像赫然入目、端坐正中央,高高在上。
反观康熙皇帝,虽然说他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还被称为“千古一帝”;但是他晚年怠政,上到辅政大臣、总督巡抚,下到总兵守备、知府知县,乃至书吏衙役、八品“老农”,污吏赃官,腐败的乱象丛生。走出了腐败君王的常规之路。
我们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