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
2019年,当代作家叶兆言出版了《南京传》,讲述从公元211年孙权迁都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历史,王朝承载了南京的兴衰荣辱。
叶兆言《南京传》封面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起义,一举攻占总督衙门,并迅速光复汉口和汉阳。新军协统黎元洪和立宪派首领汤化龙等都归附革命。黎元洪被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军政府宣布中国为中华民国,主权属于人民;号召各省响应革命,推翻清政府。
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1912—1928)武昌起义成功,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江苏省的南京尚为清朝所控制,并驻有重兵,这对东南地区已独立的各省是个很大威胁。
武昌起义震动全国,南京城内张勋磨刀霍霍向新军
武昌起义震动全国,南京据长江天堑,扼鄂、皖、苏、沪交通,是东南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清朝两江总督张人骏,66岁,自两广总督调任而来,曾从日本手中收回东沙群岛,1909年更是派出水师提督吴准、副将吴敬荣、刘义宽等,乘坐军舰前往西沙群岛查明岛屿15座,并在永兴岛升旗鸣炮,重申南海诸岛为中国神圣领土,也是一位政声斐然的大清官吏。
大清两江总督张人骏(1846-1927)作为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吏之一,武昌起义消息传到两江总督府,张人骏干的第一件事,是急调大清江南提督张勋,入卫金陵城。
张勋,时年57岁,别号少轩,江西省奉新县人。他早年从军,是袁世凯的老部下。他至死都拖着一条辫子,人称“辫帅”,他为人心狠手辣,凶恶残暴。
张勋(1854-1923)张勋带来了清兵两万,共20多个“江防营”。
张人骏被革命声势吓得胆战心惊,将南京的守城大权,交由张勋全权掌管。
张勋一到南京,立刻向张人骏提出镇压南方革命党人,翦除当时驻扎南京城区的清新军第九镇(镇相当于师)。
第九镇是清朝末年第一次实行征兵制入伍、仿照日本陆军模式编练的新式军队,时称“新军”,第九镇中有许多有志报国的青年志士,革命党人赵声、柏文蔚等曾在第九镇开展过活动。
大清新军队列张勋统率折江防营都是按老的模式编练的,故称“旧军”。平日,新军瞧不起旧军,旧军妒忌新军,双方隔阂,如同冰炭。
张勋视新军第九镇为心腹之患,张人骏把第九镇调往南京聚宝门外30公里的秣陵关,赶出南京城。
大清江宁将军铁良,时年48岁,也认为新军靠不住。
铁良第九镇一走,张勋立即在南京全城搜捕和杀戮革命党人。
张勋盘踞南京的一个多月中,屠杀居民三四千人,各处城门时常高悬人头示众。兵士更借口搜查革命党人,四处抢掠百姓财物,到处杀人放火。南京居民怨声载道,渴望革命军早日到来。
第九镇统制(相当于今师长)徐绍桢,时年50岁,策马在前,新军第九镇官兵从南京城区向秣陵关前进,一路上唱响革命党人赵声谱写的《赤血歌》。徐绍桢耳听歌声,引得他满腹心事:国家受列强侵略,自己受张勋排挤压制,身居一镇之长,何以报国?
徐绍桢,字固卿,是明代开国功臣徐达的14世孙。中过举人,又精通军事。前年,清廷派他去日本考察军事,回国后训练新军,是新军中的一位主要人物。他对清廷的腐败十分不满,平素同情革命。前任两江总督端方,指名要逮捕正在第九镇活动的赵声、柏文蔚等革命党人,都经徐绍桢营救,方得平安无事。武昌起义消息传到两江总督府,张人骏干的第二件事是,10月31日,江防营和巡防营负责城内防守,每人补充子弹500发。给第九镇官兵,也每人补充3发弹药,并收缴了第九镇的大炮、重机枪。
第九镇到达秣陵关驻地后,接连捉到10多名化装成乞丐、小贩的密探。密探们供认是张勋派来出便衣侦深三四十人中的一部分,目的是到秣陵关监视九镇。
民国地图:秣陵关、南京、镇江形势当夜,安插在第九镇宪兵营管带(相当于营长)旗人桂城,半夜持枪闯入徐绍桢营房,企图暗杀徐绍桢,被当场捕获。桂城也供述是张勋派来的。
“张勋要搞什么鬼?!”第九镇上至徐绍桢,下至普通官兵皆十分愤慨。
1911年11月3日,上海的革命党人起义,上海光复了,革命军一鼓作气占领吴淞口。消息传到南京秣陵关,第九镇全军官兵兴高采烈,革命气氛高涨。
南京版鸿门宴:新军徐绍桢剑指旧军张勋
一天,徐绍桢邀约了江苏省布政使樊增祥、清末状元南通张謇来到两江总督衙门,面见张人骏,劝说张人骏响应起义,但张人骏犹豫不决。
张謇(1853-1926)徐绍桢劝说张人骏起义未成,辞别樊增祥、张謇,急忙赶回玄武湖后湖住宅,立刻找了第九镇参谋官龚之麟,来到后花园的五角亭中协商。
徐绍桢与龚之麟商议,决定借徐夫人李碧玉四十寿辰之名,摆下鸿门宴,”请“张勋上钩。
江南提督张勋和他的三姨太堂兄、“江防营”参谋官、张勋幕僚卞礼卿也商议了对策。
张勋看过请柬将计就计,吩咐卞礼卿,挑选200精兵,到时在后湖一带埋伏,并要卞礼卿带一班快枪手随同赴宴。
卞礼卿指挥的汀防营兵丁,暗暗埋伏在玄武湖后湖一带。
今日南京玄武湖公园当晚,徐绍桢在五角亭宴请张勋,席上,布政使樊增祥、南通状元公张謇在座。
卞礼卿由第九镇参谋官龚之麟接待,在五角亭相近的一间小楼上坐席,两人各自严密戒备。卞礼卿随带的20名亲兵,在小楼外间由第九镇官兵招待酒会。
席间,酒过三巡,徐绍桢将话语逐渐引入正题,结果话音未落,张勋已经怒指徐绍桢说:“徐绍桢,你胡言乱语,悖逆犯上!”
徐绍桢希望张勋能审时度势,转变态度,继续道:“武昌一声炮响,革命义旗一举,各地响应。轩公,可见民心所在,中国实非革命不可。”
张勋一阵狂怒,拍案而起,吼道:“你,不必多言,造反,杀无赦!”
张勋这时,卞礼卿猛地从席上站起来,手一挥,作出了一个暗号,20名亲兵刹时间都跟着站了起来。在席上静以待变的第九镇参谋官龚之麟紧跟着推开桌子,一步抢先,站在卞礼卿面前。立刻,在假山后边,100多名九镇官兵,手持盒子枪,像神兵天降一般,黑沉沉一片,形成了对五角亭的包围。
五角亭内,张勋正指着徐绍桢高声吼:“谁要造反,我打他几个窟窿。”
说着,张勋高举酒杯,正准备摔杯子,发出他“宴鸿门”的暗号。这时,卞礼卿一边暗示张勋快撤,一边假作调停,张勋在卞礼卿和20名亲兵蜂拥下,悻悻而去。
徐绍桢策动张勋失败,只得送走樊增祥和张謇,连夜和龚之麟赶回秣陵关。
第二天,1911年11月7日,徐绍桢召集全镇官兵,庄严宣告起义,部署攻打雨花台。
革命军浴血雨花台
此时的南京城中,江防会办、江南提督张勋的江防军、赵会鹏统率的江宁巡防军,王有宏统率的新防军等旧军2万余人。
清末南京城门雨花台在南京聚宝门外,地势险要,张勋在这里安下了两座炮台,并派官兵把守,严加守备。
南京城内的革命党人、同盟会会员苏良斌来到秣陵关和徐绍桢联系,说他已联络了总督府的警卫和巡防队的几支清兵在城内起义迎接革命军。徐绍桢、苏良斌两人约定11月8日清晨,城内城外同时起义,内外袭击张勋守军。
此前,徐绍桢和上海革命军已取得联系,上海军政府都督陈其美已同意赶运军火前来接应,首批弹药已发运镇江。
11月8日清晨,徐绍桢发布进攻雨花台的命令。起义军在雨花台、水西门一线和清军展开激战。清军雨花台炮台,急忙发炮猛轰,由于惊慌失措,一阵乱放都未中的。
战斗一打响,起义军士气旺盛,迅速推进,很快接近敌军阵地前沿。但战局很快发生了变化。原来,在激战中,起义战士每人的三五发子弹,很快消耗掉了,在敌军密集的炮火下,已无法应战,只得埋伏在小高地、田梗等处,成了挨打的局面。
起义军先锋队战士伤亡惨重。城内起义活动因泄密,全被张勋残酷地镇压下去了。
上海军政府接应的弹药,运到镇江后,中途受阻,未能及时运到前线。
前线起义将士,弹尽援绝,身陷绝境。后来虽然由于敢死队的英勇战斗,起义军曾一度占领雨花台,但终因缺少弹药,伤亡惨重,第二天清晨,张勋守军发起反扑,起义军乘浓雾撤出雨花台。
退往镇江雨花台一战,徐绍桢投入两个团的兵力,伤亡近千人,敌军伤亡亦多。强攻雨花台未能成功,11月9日,只得退往镇江休整。
1911年11月24日:江浙联军再攻南京城
第九镇进攻南京失败后,徐绍桢星夜赴上海与革命党洽商。
陈其美(1878-1916)上海都督陈其美与江、浙各省起义将领集会,决定组织革命军江浙联军,推徐绍桢为总司令,于右任为联军顾问,设司令部于镇江,设总兵站于上海。下辖:宁军司令柏文蔚、镇军司令林述庆、苏军司令刘之洁、沪军司令洪承典、浙军司令朱瑞、淞军司令黎天才、沪军先锋队司令丁怀瑾等。
总战略目标为:攻取南京,支援汉口、汉阳保卫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
11月16日,在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召集各军将领议事时,传来上海西人报纸登载的外国人对革命军进攻南京可能进行干涉的消息,于是决定革命军迅速行动。
作战方案是:先驱逐南京城外清军,夺取各要塞炮台,再攻取南京城。
革命军政府发出了《进攻南京檄》,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军的斗志。
清末海圻舰这时,停泊在镇江、高资一线防守长江的清海军将佐宋文翙、吴振南等,率领十四艘舰艇起义,来到联军总司令部。徐绍桢当即指派各舰,仍在镇江巡逻,协同革命军作战。
11月15日至20日,各处革命军陆续集中于镇江及其西南地区,总兵力3.2万余人。
清军守卫南京的防卫部队,总共2万余人,由张勋统率指挥,其中主力是张勋的“江防营”6000人和在清军中素有大胆将军之称的“记名提督”王有宏部6000人,以及从徐州调来的徐州镇一个师的兵力和两江总督衙门卫队等。
11月20日,徐绍桢总司令发布攻击令,命令江浙联军全线出击,具体行动部署如下:
以淞军为右翼,攻乌龙山及幕府山炮台;浙江革命军为中路,由麒麟门进占紫金山,向朝阳门、太平门进攻;江苏革命军为左翼,经淳化镇向雨花台进攻;镇江革命军为预备队,随中路前进,攻天堡城;上海革命军(沪军)担任警戒;海军配合陆军进攻,掩护、运载陆军登岸;镇江军一部与扬州军进攻浦口,断敌退路。
战云密布,战鼓声催,一场辛亥革命史上最激烈的攻坚战,即将在古金陵展开。
1911年11月24日,联军夺占外围各据点的战斗打响。
南京地势历来有“虎踞龙盘”之称,城内城外山冈起伏,炮台林立,易守难攻,张勋在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雨花台、天堡城五大要塞,布置重兵守备,以抵御革命军。战前,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布置兵力时,提出首先智取乌龙山炮台,目标是让山上20多门重炮丧失战斗力。
淞军黎天才请战,攻打乌龙山,在清军陆军学校炮科毕业的、 前清军南京总炮台指挥官官成鲲的带领下,趁着夜色,黎天才率领淞军、浙军共1000余人达乌龙山麓,在夜色掩护下进攻清军阵地,乌龙山炮台守军,从睡梦中惊醒,急忙卸下了炮衣,装填炮弹,准备发炮轰击,突然发觉所有的大炮的炮栓,全部不知去向,大炮无法发射。正当清军目瞪口呆、惊惶失措之际,炮台内一部分官兵已树起了起义的旗帜,革命军未伤一兵一卒,占领了乌龙山。
原来,官成鲲接受徐绍桢总司令密令,说服乌龙山部分官兵转向革命,临战前,把炮栓全部卸下,立下大功。事后,徐绍桢任命官成鲲为江浙联军炮兵司令。
徐绍桢命黎天才扩大战果,连续作战。奔袭幕府山。
黎天才将军黎天才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在敌军密集炮火下,激战6小时,守敌不支,全线溃退。
25日拂晓,革命军占领幕府山要塞。当张勋的援军接近幕府山时,得知幕府山已失守,只好狼狈后撤。
南京旧地图革命军从幕府山炮台发炮向清军北极阁司令部及狮子山炮台猛烈轰击。随即炮轰狮子山,只发射了几炮,就见狮子山清军在炮台上挥动讯号旗,要求停止炮击,表示愿意归顺。
这一仗,革命军连下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三大要塞,夺得要塞大炮16门,弹药无数。
清军昼夜之间,连失乌龙、幕府、狮子山三处要塞。张勋急忙调动重炮,加强天堡城、雨花台和南京城太平门一线火力,并派遣“江防营”提督王有宏带领重兵守备。
11月26日,革命军全线进攻。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率领顾问于右任、参谋龚之麟亲赴太平门前线指挥。太平门清军守将王有宏,号称“大胆将军”。他精通武术,平时挥舞一柄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是张勋部下的一员猛将,因镇压义和团有功,受到清廷特赏黄马褂。
王有宏(?-1911)王有宏一向看不起新军和徐绍桢,认为秀才谈兵,中听不中用。今日要和徐绍桢交战,他更加夸下海口说:“若敢来犯,管叫徐绍桢命丧疆场,片甲不留。27日凌晨,中路江浙联军士气旺盛,在总司令徐绍桢的指挥下,进至马群,猛攻太平门。
清军统领王有宏几次要带队出阵冲杀,都被其侄子“江防营”参谋王小山劝住。
到午后,联军枪炮声稀落了,王有宏本人为保持“大胆将军”威风,全副提督穿戴,头戴红顶花翎,身穿钦赐黄马褂,跨乌骓马,持指挥刀,跃马当先,成了联军密集火力的靶子,身中百余弹,倒地毙命。
旧地名现在大致位置这一天,王有宏所属“江防营”官兵千余人,生还者只17人,革命军大捷。
11月27日,联军进行攻城准备。28日,中路浙江军向朝阳门发起攻击,左路江苏军进攻雨花台。清军在天堡城发炮轰击攻城革命军,顽强抵抗。
攻打天堡城,是光复南京的最后一战,也是战斗最为激烈,双方死伤最为惨重的一战。
天堡城(今紫金山天文台附近)天堡城位于南京紫金山的西高峰,地势险要,原是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为保卫天京建筑的堡垒,用巨大的石块垒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军事上控制南京的关口,居五大要塞之首。张勋在此筑要塞炮台,有重炮10余门,机关枪4挺,由江防兵一营和旗兵400人防守。
11月30日,联军向天堡城发起攻击,清军据险顽抗。
这时,联军总司令徐绍桢命令停泊在长江沿岸的起义海军军舰,临江发炮,猛轰敌军阵地,一阵猛烈的炮声,天堡城笼置在一片炮火烟雾中。
新军冲锋激战两昼夜,革命军冲锋厮杀,前仆后继。
在敌火炮和机关枪封锁下,联军伤亡较大,难以前进。联军随即组织敢死队,以一路从正面进攻,另一路从侧背进攻。
镇江革命军管带杨韵珂带领全营官兵,向天堡城猛冲,身受重伤,壮烈牺牲,年仅30岁。后来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为褒彰先烈,将天堡城命名为韵珂城。
浙江革命军敢死队队长叶仰高,在攻夺天堡城战斗中,带领敢死队员100人,深夜冒大雨攀登悬崖,从紫金山侧面偷袭天堡城,当他和10名士兵,冲入天堡城后,不幸中奸计全部壮烈牺牲。
12月1日,清守军不支溃退,革命军终于攻战了天堡城,强大炮火向南京城朝阳门、富贵山、太平门等处轰击。
南京北极阁(今江苏省气象台旧址)清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正在北极阁张勋的指挥所里等候张勋商讨军报。突然一发炮弹,击中阁楼,5名卫士当场被炸死。张人骏吓得丧魂落魄,在铁良的扶护下仓惶出逃,离开南京。
清军顿时军心动摇。张勋在前线,得知张人骏逃走,眼见大势已去,无可奈何,只得带领一批残兵败将,撤出南京,经浦口逃往徐州。
新城将士12月2日,南京城鞭炮连天,人潮如流,总司令徐绍桢率革命军进入南京城。南京光复。
民国肇始:南京之战的意义
南京之战是清末最后一个重要战役。
在此次战役中,江浙联军在数量上占一定优势,但短时间内能攻克防守严密的战略重镇南京,取得重大胜利,原因主要有:一是联军能够团结一致,在联军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一致对敌;二是徐绍桢指挥得当,注意集中兵力各个攻占制高点,特别是主攻方向正确,全力攻克天堡城,迫使清军丧失守城的决心,这才较顺利地夺取了南京城。
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选举临时大总统,每省一票,孙中山以十六票当选。黎元洪当选为副总统,留在武昌。
孙中山一个月后,1912元旦,刚刚返回国内的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结束。
清最后一任两江总督张人骏,在清亡后先去了青岛闲居,1927年卒于天津,享年82岁。
张勋逃到徐州后被清帝任命为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最离谱死亡的,是官成
鲲
。他
于1912年11月被授予陆军少将,
卸职后长期寓居沪上,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上海响应,于6月5日在郊游时被人误打致死。
(完)
参考资料:《总统府奇闻录》,团结出版社,1994
大家好!我是荷歌观书,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
关注、点赞、评论或转发分享
给他人,也欢迎大家在文章末尾发表评论,对于我的文章批评指教,我会努力为大家奉献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