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隋朝的覆灭,人们脑海中往往会迅速浮现出穷兵黩武、滥用民力、骄奢淫逸、贪腐横行等诸多致使其衰败的因素。然而,有一个关键因素却长期被大众所忽视,而这极有可能是隋朝走向灭亡的首要原因。
隋炀帝杨广,这位颇具争议的帝王,虽绝非一位贤明的领袖,却无疑是个野心勃勃、壮志凌云之人。他一心渴望建立起不世之功,在青史之上留下赫赫威名,以彰显自己的雄才大略。因此,自他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便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却又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沉重灾难的“折腾史”,直至生命终结,这股折腾的劲头都未曾停歇。
隋炀帝的建功立业之路,伴随着接二连三的重大安全事故。倘若当时的新闻媒体能如当今这般发达,那关于这些重大安全事故的报道必定会铺天盖地,充斥于各种传播渠道,令世人触目惊心。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一道威严的诏令,开凿大运河这一空前绝后的浩大工程就此启动。在那个时代,全国人口仅有八百七十万户,而这项伟大的工程却耗费了约一亿五千万个人工,平均算下来,每户百姓需出近二十个人工。无数百姓被迫背井离乡,在烈日与寒风中,没日没夜地挖河运土。他们肩挑背扛,汗水湿透了衣衫,疲惫的身躯在沉重的劳作下逐渐不堪重负。许多人在还未完工的河道边,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倒在那冰冷的泥土之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未能再看一眼家乡的亲人。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第一次兴兵征讨高句丽。出征之前,他大肆征调江南的民工和船只,只为将黎阳仓和兴洛仓的粮食,历经千辛万苦,从河南千里迢迢运往涿郡。一时间,江面上船只首尾相连,绵延不绝;陆地上,疲劳奔走的兵民多达几十万人。他们长途跋涉,日夜兼程,许多人因过度劳累而积劳成疾,倒毙在路旁,尸体无人收殓,任由风吹日晒,场景惨不忍睹。
为了满足自己东巡南游时能够有舒适奢华的歇脚之处,隋炀帝每月役使二百万人营建东都洛阳。同时,又从各地征集大量奇材异石,源源不断地送往洛阳。百姓们被迫日夜奔波,搬运这些沉重的材料,无数人在建筑工地或运输途中,因劳累过度、饥寒交迫而活活累死。他们的生命,如同风中残烛,在这无尽的苦难中悄然熄灭。
在开凿运河、营建宫殿、征伐高句丽等一系列所谓的“丰功伟业”创建过程中,数不清的百姓失去了宝贵的生命。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前两个原因显而易见:其一,劳动强度远超常人所能承受的极限,百姓们在繁重的劳作下,身体和精神都遭受着巨大的折磨;其二,休息时间严重不足,他们在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后,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恢复,身体逐渐被拖垮。而第三个原因却容易被众人忽视,那便是食物供应不足。
实际上,在隋炀帝统治时期,大隋朝并非粮食匮乏,恰恰相反,国家的粮食储备丰盈充足。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文帝开皇年间(581 - 600年),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生产蓬勃发展,所生产的粮食足够当时全国八百七十万户百姓食用五十年之久。于是,隋文帝在全国各地广设官仓,用以囤积粮食,前文提及的黎阳仓、兴洛仓便是其中的两座大型官仓。
隋炀帝于618年身死国亡,距离开皇时期不足二十年,按理说,官仓内理应还储存着大量的粮食。然而,隋炀帝却丝毫不体恤民情,不懂得爱惜民力,在百姓们为他的“伟业”辛苦劳作时,竟不肯给他们供应足够的食物,致使许多人在劳累与饥饿的双重折磨下悲惨死去。无休无止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千千万万的农民无奈离开自己的家园,大片大片的田地因此荒芜,无人耕种。而那些服完役后好不容易回到家乡的农民,却发现家中早已无粮可食,生活陷入了绝境。他们为了生存,只能以树叶、树皮充饥,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还发生了人吃人的人间惨剧,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绝望与恐怖之中。
倘若隋炀帝能够明白“若要马儿跑,先要马儿饱”的简单道理,在百姓辛苦劳作时,及时、充足地为他们提供饭食;在遇到灾情时,能够果断开仓赈济,救助那些身处困境的百姓。那么,即便他大兴土木,滥用民力,也不至于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但,隋炀帝终究是隋炀帝,他既没有隋文帝的仁厚与睿智,也没有唐太宗的开明与爱民。他更像是一个极度贪婪的吝啬鬼,始终紧紧捂住“开皇之治”积累下来的丰硕果实,不肯让老百姓从中分得一丝一毫。不仅如此,他还极尽搜刮之能事,仿佛不将天下财富都纳入自己的囊中,就绝不罢休。
隋炀帝曾三次乘坐超级豪华的大龙舟南下江都游玩,每次出行,都要颁下圣旨,要求沿途五百里以内的百姓无偿奉献精美食品。这些百姓为了满足他的奢靡需求,不惜倾家荡产,四处搜罗各种珍馐美味。然而,隋炀帝及其随行人员根本吃不完这些食物,开船时,便随意挖个坑将剩余的食物埋掉,丝毫没有一丝一毫的怜惜之情。而许多百姓却因这沉重的负担,生活陷入了绝境,家破人亡。
为了向西域使者和商人展示大隋朝的富强繁荣,隋炀帝邀请他们到首都长安考察经商。为此,他敕命沿途郡县花费巨资迎送招待。各郡县的官员自然不会自己掏腰包,他们将这些花费成倍增加后,无情地摊派到老百姓头上。隋炀帝还命令长安东市的商人穿上华装丽服迎接西域客人,并且要以好酒好菜招待,还不许收取分文。甚至连地摊上的卖菜人,也得用龙须席铺地,以显示所谓的富足。更荒唐的是,他还要求官员百姓用昂贵的彩帛缠饰长安城内的大小树木。西域客人见此情景,惊奇不已,不禁问道:“你们隋朝也有赤身露体的穷人,为什么不用这些彩帛给他们做衣服穿,却白白用来缠树?”这一问,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了隋炀帝的脸上,也让隋朝表面繁荣下的真实民生状况暴露无遗。
在隋炀帝这种空前绝后(他前头虽有秦始皇,但秦始皇的折腾程度与他相比,也不遑多让)的拼命折腾下,大隋朝的国力如江河日下,国家摇摇欲坠。最终,他那颗自认为“好头颈”的头颅,虽然没有如他自己曾经所预感的那般被人砍下,但却也随着他被绳子窒息的心脏,一同走向了终结。至此,隋朝的辉煌彻底落幕,留下的只有无尽的伤痛与骂名,隋炀帝也因此遗臭万年。
若用现代语汇来形容隋炀帝的所作所为,可以说他是一个极度贪婪的人,一个一毛不拔的吝啬鬼,一个只知满足自己私欲、丝毫不顾百姓死活的自私之徒,一个坚决不允许老百姓共享胜利果实的独裁者。而最后这一点,也正是他亲手将他父亲隋文帝创建的大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把官仓内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流油粟米和洁白稻米,拱手留给了后来的李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截然不同,他是一个懂得与民共享、深知体恤民情重要性的开明皇帝。他站在“开皇之治”积累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坚实肩膀上,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仁德,开创了脍炙人口、万古流芳的“贞观之治”,成为了后世帝王竞相效仿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