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赵匡胤义社兄弟石守信,及其后代子孙,在宋朝留下的历史痕迹
迪丽瓦拉
2025-05-30 01:08:53
0

原标题:揭秘赵匡胤义社兄弟石守信,及其后代子孙,在宋朝留下的历史痕迹

赵匡胤的义社兄弟石守信

他是赵匡胤所有兄弟中最为信任的,也是最为亲密的

也是帮助赵匡胤最大的!

他们有兄弟情,又帮助赵匡胤兵变坐上江山,那么石守信得善终了吗?其后代子女又如何呢?

石守信,河南开封人,在后汉时隶属于郭威帐下,后周建立后,升任禁军亲卫都虞候,高平之战因功升亲卫左第一军指挥使,不久又升任殿前司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以后一路升迁,到了显德六年,石守信接替赵匡胤的殿前都指挥使,而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检点,赵匡胤用一快小木板上的谶言挤走他,这也是赵匡胤的转折点,到了此时也是赵匡胤和石守信感情升温的时候,柴荣死后,石守信仍然兼职殿前都指挥使,因为石守信一直是赵匡胤的副手,所以他们两兄弟业是最为亲密的,也为陈桥兵变打下了基础。

显德七年,石守信作为留守京师的殿前司最高长官,赵匡胤陈桥兵变前,派人告知了石守信,他作为内应,立即部署及策应赵匡胤,赵匡胤能进京师,石守信应为第一功劳。

赵匡胤建立大宋后,石守信也确实被列为功臣之首,此后随赵匡胤平定李重进之乱,在建隆三年,石守信知道赵匡胤的心思,自己上表解除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石守信升为中书令,一直任天平节度使,十七年没有出过远门,一直敛财,家财巨万,太平兴国九年逝世,终年五十七岁。

石守信是义社兄弟里最和赵匡胤亲密,也是最懂赵匡胤心思的,也是最懂得进退的,他们一家也是最为拥护赵家江山的,能得以善终,和石守信的聪明有很大关系,后代也被石守信教育的不错,这就是义社兄弟里的石守信。

石守信的子女们

第一位石保兴

他是石守信的长子。

石保兴弟弟墓志记载,石家出自真定本家(河北正定),应该是石守信的父祖辈,迁居到开封浚仪。

墓志中的大梁就是北宋都城开封城,古时为大梁,所以说是“大梁人”也不为过。可以认定石姓祖籍就是现在的河北正定一带。

墓志:本家于真定,后徙居浚仪,今为大梁人也。

因为石守信的功劳,石守信的父祖辈连上女姓,都被追赠。祖父石锐,累赠太保,兼侍中。祖母王氏,追封赵国太夫人。父亲石某,累赠太师,兼中书令。母亲王氏,追封魏国太夫人。石守信妻子魏氏,秦国太夫人。

石保兴,945出生,名贞,字光裔,本名石保兴,别名石保正。

石保兴在十四岁时,就享受父亲带来的福利,当上了供奉官。十五岁,迁尚食副使,这个是尚食局的佐官。

宋太祖赵匡胤曾经把功臣子弟召集到一起,看看有没有好苗子,就询问这些子弟们时事,其中是有石保兴年龄最小,回到问题条理最清楚,事后石保兴拜如京使,大内的职务,一般为武臣官职。

二十多岁时,在宋太祖最后一个年号时,开宝年间,给了石保兴一个有意思的刺史职位,为什么说有意思呢?这个刺史官职是顺州。

顺州在唐末是现今北京顺义,938年,已经归到辽国了,1123年归宋朝;宋太祖估计是给了个“虚职”,希望石保兴有一天能收回来吧,对他寄予厚望。

宋太宗继位,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跟随太宗赵光义征北汉,石保兴为御砦(御营)四面都巡检,皇帝中军外围防御兼职保卫。

太平兴国八年(983),任职高阳关监军。当时这个地方接壤辽国,是个军事重镇,现今河北高阳东,古淤口、益津、瓦桥三关之南。982年,改置的高阳关。一般武将要启用,得有履历,把石保兴放到这里,未尝没有重视的意思,捞点资历。

父亲石守信去世,丁忧后,起复后领本州团练使。

太宗雍熙初(984-987)年,契丹入侵,石保兴和戴兴、杨守一一起驻守澶州(濮阳)前线,不久之后,西夏入侵,当时的李继迁为银、夏、绥府都巡检使,经常巡视黑水河一带,被西夏知道了,西夏军就以数千骑兵挑衅,要渡河求战。

石保兴部下不满两千人,偷偷埋伏下,等到西夏军渡河一半时,急速杀出,大破西夏军,斩杀一百多,西夏军逃回。此战过后,石保兴被赵光义褒奖。

此后,石保兴数次易职。

至道二年,996年,石保兴为延州都巡检使兼署州事,改本路副都部署,与范重召等五路讨贼;岌伽罗腻等十四族反叛,石保兴在夜里让士兵口含铜钱,以防出声,带领数百人的敢死队袭营,大破叛军后,又全歼。随之带来的影响很大,吴移、越移诸族先后归降。回军途中,余贼摆好阵势早等着呢,此次战斗持续三天,贼寇才退去,大小战四十二次,其中一次石保兴的马被射中,石保兴下马持弓继续战斗。石保兴勇猛一点不差父亲石守信。

石保兴最后一次战斗是在宋真宗时,还犯了点错误,999年,宋真宗赵恒在和辽国作战时亲征(澶渊之盟),石保兴掌管威虏军,说句实话,打辽国不好打,石保兴提升士气,用钱财开路,把军饷发给士兵们,发了数万串铜钱,“发官帑钱数万缗分给战士”,士兵们提升了士气,打退了契丹入侵,石保兴不仅没有被罚,反而任知州,爵封西平郡公。

石保兴后来两年,几度易职,棣州防御使知邢州,改澶州。在澶州任职期间,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战场下来的后遗症,刑法严苛,揍人的时候,一杖一杖的慢慢打。

1002年,因病回京,不久病故,年五十八岁。他父亲活了五十七岁。

《宋史》:保兴世豪贵,累财钜万,悉为季弟保从之子所废。

石保兴家财万贯,跟他父亲贪财保命,狠狠地捞钱有关,不知道是弟弟石保从死的早,溺爱侄子的缘故,还是学他父亲一样保命的原因,纵容侄子败光家产。

据石保兴碑记载,石保兴有两子五女。

第二位石保吉

他是石守信的第二子。

迎娶太祖女儿延庆公主。

参加澶州之战。

石保吉,954年出生,字祐之,北宋名将石守信的次子,墓志记载,同胞兄弟有三人,其哥哥石保兴,其弟石保从(早死)。

石保吉的做官之路,沾父亲石守信的光,门荫入仕,起家官职候补天平军衙内都指挥使。

宋太祖在开宝四年(972年),有一场活动,为女儿们选驸马,召见了石保吉后,选中次女延庆公主,赐袭衣、玉带、金鞍勒马;次女973年封为延庆公主,下嫁石保吉;而后氏保吉拜驸马都尉、爱州刺史(这个地方是现在的越南清化)。

宋太宗继位后,升迁为爱州(越南清化)防御使,期间做生意被告发,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石保吉在秦、陇间买竹木,用巨筏运至京师,每过渡关,假称诏令免税;竹木运到京师后,重贿有关部门,全部卖给官府,加倍收其价格,这是套国库的钱啊,被王仁赡知道了,当时他有一个官职就是大内部署,很快就探听到了都有什么人,这些发财的人都是皇亲国戚,密奏给了赵光义,这次事件,赵光义大怒,好多部门的官员都被牵连了,基本上都是降知罚款了事,人太多了,法不责众:而石保吉只罚了一季度的俸禄。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石保吉改朔州观察使。同年父亲石守信去世,丁忧后,威塞军节度。

雍熙三年,986年,出知河阳,同年太宗北伐失败,杨家将杨业战死。

雍熙四年,987年,被太宗召见,知(掌管、任命)大名府兼兵马都部署,连改横海、安国二镇节度。

宋真宗赵恒即位,新皇帝上位,对石保吉施恩,加检校太尉、保平军节度。皇帝赵恒车驾北巡,命为河北诸路行营都部署,大军屯于定州。

宋真宗赵恒景德元年,1004年,迁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同年秋,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领军队南下,有的大臣主张逃跑,被寇准阻止,说动真宗赵恒亲征,在澶州坚守,射杀了辽将萧挞凛。

《宋史》:辽骑数万骤至城下,保吉不介马而驰当其锋,辽人引去。

这次战争石保吉的哥哥石保兴是御营四面都巡检使。石保吉在辽军到城下时,战马连护甲都没披带,就急冲冲的发起了冲锋,大战之后,辽军撤退,后发生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在宴会上,澶渊之盟结束了边关战患,赵恒夸奖将领们时,这都是你们的功劳,石保吉很聪明,谋略都是皇上您制定的,排兵布阵有李继隆。石保吉不挣公劳的做法,赵恒很高兴,都是你们通力协作的缘故,军队上的事再也不用担心了:然后赐以石保吉袭衣、金带、鞍勒马。

1005年,石保吉改任镇安军节度使,不久之后,不想做节度使了,回到朝廷申请做个可以参加朝会的文散官(官名:奉朝请,这是要卸掉武职啊,此时石保吉已经五十多岁了,有点要养老的意思啊,父亲以及哥哥都没有超过六十岁的。

皇帝同意了石保吉的请求,但是在1007年,石保吉原先治下百姓,上奏了石保吉的政绩,希望他可以继续返回镇安军,石保吉威望很高,不过赵恒没有忌讳,而是同意了百姓们的请求,还褒奖了石保吉。

1008年,赵恒泰山封禅时,石保吉作为代理司徒手捧祭器参加了这次封禅,事后石保吉加授检校太师,并且回到镇安军。同年冬季石保吉妻子去世,1009年,石保吉去世,诡异的是和父亲一个岁数去世的,都是五十七岁。追赠中书令,谥号庄武。

《石保吉碑》:“男十人…女十有二人”。

据石保吉墓志记载,石保吉太能生了,当然不是公主一人生的,肯定还有妾室,要不然怎么会有十个儿子,十二个女儿。

石保吉弟弟石保从,最终官职东头供奉官、閤门祇候,去世的早。子嗣不清楚,至少有一个儿子;因为在石保兴传记中,有记载他的子嗣把伯父石保兴的家产败光了,石保从史书无传记。

石守信的孙子辈

石元孙是石守信长子石保兴的儿子。

西夏李元昊进攻延州时,石元孙退守三川口,被李元昊杀的全军覆灭,只剩下石元孙和刘平,后被俘虏。

石元孙,字善良,石元孙出生年月不详,本名石庆孙,因为避讳避章献太后(刘娥)家人名讳而改的名;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出身武将世家,北宋名将石守信之孙、石保兴之子。

石元孙门荫入仕,沾祖父石守信的光,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累迁如京副使。

宋仁宗继位后,早期官职:文思副使、勾当法酒库,期间盗酒的官吏,以失察罪,免去官职,后起复为如京副使。

三川口之战前,侍卫亲军步军殿前都虞候、鄜延副都总管、缘边安抚使,迁邕州观察使。

宋仁宗1040年,西夏和宋朝基本上维持三十年的稳定局面被李元昊打破,西夏是在1038年称帝建国的,以前属于少数民族党项族。

刚刚称帝三年,李元昊就迫不及待的进攻宋朝,这也是从1040年到1042年中,三次大战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三川口之战。

1040年,西夏李元昊大举进攻延州(延安),当时石元孙和主将刘平从庆州赶到延州救援,在三川口遭遇西夏军突袭,石元孙等猝不及防下仓促应战,三川口之战爆发。

当时时任鄜延都监的黄德和,在己方阵后,看见西夏兵马如此之多,吓傻了,前军要怎么打也不一定能胜,为了保命,竟然无耻的领着后军逃跑了,战场上有人逃跑,引起的连锁反应可想而知,好比炸营,一时之间,宋军大乱以致于阵营很快就溃散了。

石元孙和刘平二人,很快稳定住了残兵,退到三川口,立寨建立防御,可是最终在李元昊大军的攻势下,没能抵御住西夏的进攻,被攻入山寨,宋朝军队全军覆没,石元孙和刘平被西夏俘虏,刘平病死在西夏。

这次战事,信使以为石元孙和刘平都双双战死了,传到朝廷,刘平和石元孙都有功,朝廷对石元孙死后的功劳,已经评定完毕,追赠石元孙忠正军节度使兼太傅,后代子孙七个人不用科考就可以做官。

到1042年之间,西夏和宋朝,又发生了两场大战,好水川之战(今宁夏隆德西北),以及定川寨(今固原西北)之战。

宋朝和辽国的关系恶化,同时西夏和辽国联盟,经过和西夏的三次大战,其实最终都是宋朝败了,虽然败了,可是宋朝的国力强盛,而西夏虽然是战胜了,但是士兵伤亡也是大半,再和宋朝打,他的国力也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战争了,双方都有默契,谁也不想打了,终于在1044年十月,签订了“庆历议和”,双方罢战,此次罢战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战。

庆历议和的成功签订,石元孙很尴尬,因为李元昊把他方了还给宋朝,刘平病死在西夏,刘平死了是好事,不用面对尴尬局面。

石元孙被放回,朝廷和石元孙家族都挺尴尬,死后战功已经追赠,子孙后代又荫封七个可以做官。

谏官御史可不管怎么回事,他们不尴尬,职责就是给皇帝指出错误,于是就有上奏了石元孙的问题,“石元孙战败不死,但是侮辱了国体,应该把他斩杀于塞下”。然后又引经据典说明不处理石元孙的坏处。

侍御史刘湜也上奏道,“石元孙没有死在战场上,被捆绑囚禁着押回来,是国家的耻辱,不砍他的头不足以警戒守边的将士”。

宋仁宗的处理结果,石元孙按罪犯流放处理,先是全州,然后襄州,最后许州。石元孙在回到京师后,去世(被杀还是正常死亡,不得而知)。

三川口之战,其实还有府州折家将折继闵的参与,在西夏入侵延州时,朝廷就让折继闵牵制西夏军队,进攻西夏的后方,1040年,折继闵曾经三次出塞,战果颇丰。

家庭成员

弟弟石懿孙。还有五个姐姐或妹妹。

石元孙儿子石宗永。

石元孙孙子石澈。

石守信的孙女们

石保吉共有十二个女儿,有记载的只有五位

第一位:石氏

她是嫁给了王承德,王承德官职内园副使,小编查了史料,应该是赵匡胤结社兄弟王审琦的儿子,事迹不详,不过他大哥王承衍就是石保吉圈子里的,参加了倒卖竹木的事。

这是一场差辈的婚姻,因为石守信和赵匡胤是结拜兄弟,王审琦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

第二位:石氏

她嫁给了右侍禁符承佑,这位符承佑也是有来头的,他是魏王符彦卿次子镇东军节度符昭愿的长子,所以说嫁给很不错。

符承佑在澶渊之盟前,曾献计,又随驾亲征,并且保护赵恒。

1041年,在好水川之战,战死沙场。

第三位:石氏

她嫁给了左侍禁、阁门祗候薛贻廓,薛贻廓的资料很少,家世不详,续资治通鉴有零星记载,宋真宗驾崩,太子赵祯继位,薛贻廓作为使者出使辽国,告知真宗驾崩太子继位的事情。

第四位:石氏

石氏,出家为道士,法名玄通。

第五位:石氏

她嫁给了西头供奉官吴守严,吴守严是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吴廷祚的孙子,赵光义四女蔡国公主的驸马吴元扆的儿子。

吴守严因为是宋真宗的外甥,在母亲去世后,父亲也得病后,被真宗提拔为内殿崇班,真宗天禧年间,真宗让吴守严的两个儿子吴承嗣、吴承绪,可以不用科举就可以为殿直。

石守信的来孙辈

石守信的来孙女石氏,在时隔三代后,再次和宋朝皇室宗亲联姻。

石守信的来孙石端礼娶陈国公主。

第一位石氏

石守信的玄孙女,有墓志出土。

石氏在墓志上被一顿夸赞,自幼聪明伶俐,曾阅读国班昭班大家的女戒,到了结婚的年龄(十五岁及笄),心态既平和又安静,还不失聪明,妥妥的大家小姐。

据墓志记载,石氏的曾祖保吉(石守信次子),应该有误,石保吉应该是石氏的高祖。

墓志记载:君石氏,曾祖保吉,太祖朝尚公主;祖先普,光州团练使;考继勋,左藏库副使。

墓志中字辈不对,根据石保吉和石保兴墓志记载来看,他们儿子都是以“某孙”为名的,比如石保兴儿子石元孙,石保吉儿子石孝孙、石贻孙等,所以说石氏的传承世系应为石守信、石保吉、石某孙、石先普、石继勋,石氏。其中差着石某孙一代人。

石保吉在北宋初太祖朝尚公主,赵匡胤次女延庆公主,从此和皇室联姻,成为了外戚。

没想到时隔三代后,石家和赵家再次联姻。

石氏具体什么时间时间嫁人的资料不详,她嫁给的是赵光义后代子孙,赵光义五世孙,商王赵元份玄孙,赵允让曾孙,昌王赵宗晟孙子,北海郡王赵仲聘儿子赵士鄄。

据墓志记载,石氏结婚后,侍奉丈夫的祖母彭城郡君,做到了孙媳妇应有的责任,非常孝顺,祖母去世后,守丧期间,吃不下饭,面容憔悴瘦弱。

石氏对待族中人,也是大大方方,从来不嫉妒,还和他们非常友爱,相处很和睦。

石氏虽然和皇室宗亲联姻,但是也是不幸的,和赵士鄄生有三个女儿,两个女儿半路夭折,三女儿七岁时,母亲石氏去世,这才有了墓志中,石家从石保吉尚公主以来,为皇室所钟爱,后代石氏女嫁给夫家,可惜没有白头偕老,半路去世(不克偕老,中道而止)。

石氏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七月去世,时年三十三岁,元祐九年(1097年)葬在河南永安县。

赵士鄄,字仰夫,生年不详,1151年去世,按十五岁结婚,再根据夫人石氏去世的时间来算,以及生孩子情况来看,赵士鄄最少活了八十岁。

赵士鄄爵位清源侯,任职右监门卫大将军。

石守信、石保吉、石孝孙、石先普,石继勋、石氏。

赵光义、赵元份、赵允让、赵宗晟、赵仲聘、赵士鄄。

从石氏和赵士鄄传承世系来看,联姻可以说是同辈联姻,也从侧面证明石家一直受宋朝皇室信任。

第二位:石端礼

另外一支石保兴后人石端礼娶陈国公主;传承世系为石守信、石保兴、石元孙、石宗永、石澈、石端礼。

《宋会要辑稿.帝系八》:

“哲宗四女。

陈国公主,绍圣三年五月封德康公主。

大观二年二月,封瀛国。

四年二月,降左卫将军石端礼,封陈国。

高宗建炎元年八月十九日,诏靖懿帝姬依旧改封陈国长公主,从驸马都尉石端礼之请也”。

陈国公主(德康公主)为宋哲宗赵煦第四女。

1110年,十五岁时下嫁左卫将军石端礼,封陈国公主,1117年去世;

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年,驸马都尉石端礼上请靖懿帝姬(此前改为帝姬)依旧改封为陈国长公主。

石守信的后代子孙在宋朝留下的历史痕迹,到此为止。欢迎关注阅读。

仅供参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1932年,陈独秀被国民党逮捕,国内外各界人士纷纷想方设法施救,蒋介石甚至接到了爱因斯坦的致电:“陈...
原创 北... 不吹牛,不说暗话,就让我们来评断宋朝是不是大一统。 要说中国的统一,恐怕在秦王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
原创 母... 引言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原创 司... 司马懿死后其陵墓为何从未被盗,只因其临终时留下“六字真言” 司马懿20岁被曹操任用,他留给世人最大的...
原创 原... 雍正是历史记载的清朝非常勤勉的一个皇帝,在位13年,励精图治,他留下的政治经济遗产使得他的继承者乾隆...
“剃刀将军”东条英机:陆军普信... 以下文章来源于循迹晓讲 ,作者三喵先生 说到东条英机,相信哪怕不熟悉二战的朋友也有所耳闻,这位甲级战...
原创 历... 这是一个历史谜团! 据《史记》等典籍记载,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意思是说,黄帝手下的百官都...
原创 史... 史料中有关铜人的称谓很多,大概有以下几种:钟鐻、金人、钟、金狄人、翁仲、铜人等。将铜人称作"钟",那...
清虚道德真君为何要派黄天化下山... 黄天化是黄飞虎的长子,清虚道德真君的徒弟,周营四大先锋之一,死后被封为三山正神炳灵公,在封神演义里是...
原创 清... 这张照片拍摄于清朝晚期,相传是大清新军,也是1900年大清朝最后的希望,只可惜那时的清朝已经如同大厦...
原创 晚... 引言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家遭遇战火,最受苦的永远是百姓。清末,西方列强用坚船...
原创 聊... 相信很多熟读三国历史的朋友都会诧异,张邈这么一个士族名士、这么一个曹操的铁杆哥们、这么一个和袁绍、曹...
原创 原... 今年的数学特别简单,就是剩下的140分有点难。数学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对普罗大众来讲),但历史上总...
原创 汉... 刘弗陵,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小儿子,八岁登基,二十一岁驾崩,在位十三年间,史称汉昭帝。 对于汉...
原创 耿... 耿飚:一位酷炫之人 耿飚,共产党战士,从小就身临困境,但他从未放弃,逆袭成为战场上的勇士,以及外交...
原创 如...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很多人经常会在生活中不如意以后去幻想如果当初。然而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如果当初呢...
原创 最... 历史爱好者或民众通常认为大明王朝的皇帝是最有血性和骨气的,“天子守国门”、“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
原创 古... 小希登场,必有回响,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希。我们平常在电视上很喜欢看一些战争片,现在的武器装备以及资...
原创 《... 当甄嬛悟出,安陵容最后那句“皇后杀了皇后”的深意后。 端妃说了一句:“以她的心机,倘若真恨,大可以自...
原创 曾... 晚清名臣曾国藩及其他很多优秀的大臣,曾力挽狂澜的想要拯救破败的山河,让大清恢复到以前的繁荣强盛,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