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11月4日,旧历九月二十四。
清廷谕令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何璟、徐宗瀛、彭玉麟在水师副将内选择堪称水师统兵者,各保数员,候旨记名,以备简用。水师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各名,如才艺出众,打仗屡著劳绩,并请开单具奏;记名提、镇人员,能耐劳苦,熟悉沿江海情形,堪胜水师总兵者,亦著保奏。
彭玉麟
1885年11月4日,旧历九月二十八。
李鸿章致电驻英、法大臣曾纪泽谕旨,著他照式样在英国订造快船,这也是后来的“致远”和“经远”舰。
1893年11月4日,旧历九月二十六。
李鸿章奏,变通学艺期限,将京津两水师学堂学生学业展延一年半。
同日,
北洋水师天津总医院(内分西医学堂、施医院、储药处)开院试办
。
李鸿章
1880年11月1日,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一所小型的医院,名为“北洋施药局”,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规模完整的私立西医医院。后来,为安置一批中国留美幼童肄习西医,以留作服务陆海军之用。李鸿章又将“北洋施药局”改组为“北洋医学馆”,这也是中国举办西医教育之始。
1888年,为配合北洋海军的成立,
李鸿章又将北洋医学馆扩大编制,改称为“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简称为“天津总医院”。
天津总医院位于天津城外,医院有房屋180余间,并附设学堂教室及宿舍78间,年度经费8300余两。
总医院分为三部分:储药处专司购销药料;施医院专管诊治弁兵;西医学堂专管培养医官。西医学堂
“
挑选生徒分班肄业,俾学成后,派赴海军各营舰充当医官,尤为北洋各医院之根本
”
。
天津总医院旧址
学堂与医院皆为衙门式的古建筑,门楼高大、黑漆大门,各悬横匾一块,分别为“北洋医学堂”和“北洋医院”,二者均系李鸿章所写。李鸿章还为该学堂题写了一副对联:
为良相,为良医,只此痌瘝片意;有治人,有治法,何妨中外一家。
意思是:对于国家的沉疴就如同医者对于病者痌瘝一样体贴关注,记挂在心;在治病救人还是治国安邦上不妨融合西方的医术与政令法规。
院内组织除援照天津水师学堂及武备学堂成例外,还参考《美国陆军水师施药治病救生章程》酌量变通。设有正副总医官、监督、员司、夫役等。监督(校长)一职仍由林联辉出任,另外又延聘英国医生梅耶士及伊尔文,分别担任内科和外科总医师。为了提升医疗救护水平,梅耶士还特别训练了一支医疗队,分赴各地(或军舰)为海陆军伤病救治,同时也为一般民众看病。
然而,虽名为总医院,但
规模小,医护人员少,远远不能满足战时救护的需要,平时只有三名医生。
1893年,为了满足海陆军对军医日益增长的需求,李鸿章又将原来附设于该院的医学堂再加改组,辟建“北洋西医学堂”,或称“天津医学堂”,以便培养更多的军医人才。
甲午战后
,北洋海军覆灭,李鸿章去职,该学校和医院发展逐渐陷于停顿。
解放前,
学校和医院先后拆除。解放后,场地被辟为一路汽车站和无轨电车站起始站的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