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3分钟,了解真实的曾国藩!
“曾国藩善于认人识人,他刚刚进入官场时,是如何结交人脉的?”这是一位初次了解曾国藩的读者,私信我的问题。
曾国藩认人识人的能力,并非天生就会,而是他进入官场后,边学边总结出来的。我们在了解曾国藩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他刚刚进入官场时的表现。
曾国藩是28岁考中进士,在翰林院实习三年,30岁才正式进入官场。在腐败的清朝官场上,衡量一个人有没有实力的标准,是背景、银子,让人遗憾的是,这两样东西,对曾国藩来说,都是非常稀缺的。
初入官场的曾国藩,毫无为官经历,不善于搞关系,不仅受上司压制,也受同事排挤。
曾国藩是如何应对的呢?他结交人脉的方法,对一些新入官场或职场的年轻人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一一讲解:
一、自卑,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曾国藩刚刚进入官场的时候,很自卑,他甚至觉得自己读书太少了。
翰林院是天下人文人荟萃之地,藏书也是天下最多的地方,到了翰林后,曾国藩才发现自己的见识太短了。他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认为自己“全无见闻”。
但是,自卑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曾国藩要想在翰林院里闯出一条路来,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正是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曾国藩开始努力向古人学习。曾国藩告诉弟弟们:
近年得一二良友,知有所谓经学者、经济者,有所谓躬行实践者,始知范韩可学而至也,司马迁韩愈亦可学而至也,程朱亦可学而至也。慨然思尽涤前日之污,以为更生之人,以为父母之肖子,以为诸弟之先导。
这句话的意思是:
近年来寻得一两个良友,才知道有所谓经学、经济者,有所谓躬行实践者,才知范仲淹、韩琦的政治手段和文学成就可以学到手,司马迁、韩愈也可以学到手,程朱理学也可以学到手。感慨之余,便想尽洗过去的污秽,把自己变成新人,让自己成为父母的孝子,弟弟们的先导。
从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正是认识到了自己的短处,因此,才立志做一个圣人,而且,只要能努力,任何人的本领都是可以学到手的。
曾国藩非常努力,他给自己设下的课程非常多,比如,他每天记日记、读史书十页、练书法等都是终身不间断。
在腐朽的大清王朝,很多人都在拉关系、捞银子,像曾国藩如此刻苦学习的人并不多见。一段时间后,他的本领就超过了所有的同事。
在官场上,嫉贤妒能的人大有人在,曾国藩发现,他的学识水平越高,越是遭到上司的压制和同事们的排挤。曾国藩要想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就必须将自己的所学用到实践当中。
这也是我们为何要学曾国藩的原因,他可不是一个只会读死书的人,他是一个善于经世致用之人。
二、结交人脉,要结交比自己厉害的人。
曾国藩在翰林院受到同事排挤后,他的应对方法,除了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外,就是结交人脉。
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去结交比自己厉害的人,尤其是在官场上,这是摆脱困境的最佳途径。
曾国藩所说的“近年得一二良友”,指的是唐鉴和倭仁。这两人都是当朝有名的理学大家,而且,职位也很高,其中,唐鉴是正三品太常寺卿,倭仁是从三品太仆寺卿,都是朝中大员。而曾国藩的地位很低,仅仅是翰林院里的一名从七品检讨。
很多人受到挫折或自卑的时候,喜欢去交一些不如自己的人,觉得这样才有共同话题,甚至是为了找到一点满足感。这样的方式,不仅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还越发让自己自卑。
曾国藩通过拜师的方式,成为唐鉴等名人的学生后,他的人脉圈子立即就有了变化,其视野也得到了拓展,更不会陷入单位同事们的钩心斗角中去了。
有了强大的人脉关系作支撑,曾国藩在仕途上也迎来了新的机会,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年都至少获得一次升迁。从30岁进入官场,到他37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一名正二品礼部侍郎了。
从曾国藩刚刚进入官场的一系列结交人脉的方式来看,他是在受到同事的排挤下,被迫去改变自己的,那就是让自己有真才实学,唯有如此,才能结交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当优秀的人都欣赏你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水到渠成了。
曾国藩结交人脉的这个方法,你觉得有用吗?欢迎在评论区提出您的意见。
作者:客多(本名田建中,媒体人、历史文化研究者,著有《曾国藩心学》、《曾国藩官场营销学》、《曾国藩为官绝学:升迁有道》、《曾国藩权谋术》等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我,去“专栏”中订阅)。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曾国藩年谱》、《清史稿》等。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客多文史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