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真正的三国历史有很多不同,比如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实际上的诸葛亮虽然也属于智慧型人物,却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事;再比如说,《三国演义》改变了一些人物的设定。
举个例子:《三国演义》中的徐州刺史陶谦温良恭厚,执意将刺史的位子让给刘备,衬托得主角刘备的光环更加出彩。但《三国志》与《后汉书》却都说陶谦远离贤人、亲近小人,导致徐州“良善多被其害”,这里面的“小人”就包括笮融。
笮融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虽然笮融这个人在演义里没啥存在感,但在真正的三国历史上,他却属于“风云人物”。陶谦是丹阳郡人,笮融也是丹阳郡人,早些年笮融在乡里以乐善好施闻名,投奔陶谦后得到了重用。
然后笮融做了一件大事,直接让陶谦的名声都跟着臭了起来。什么事呢?修建佛寺、弘扬佛法。这就有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了,修佛寺与塑佛像按道理说属于功德善事,为什么笮融来做,就被人指着鼻子骂呢?
很简单,笮融这个人极其矛盾。他一边忘恩负义专杀恩人,掳掠钱财积聚财富,一边把这些钱全部用到弘扬佛法上。一开始陶谦知道笮融在老家的名声不错,就任命他做下邳相,让他负责广陵、下邳和彭城3郡的粮食运输。
结果笮融直接在任上抢占利益,粮食根本没被他送到该送的地方去,全部换成钱装到了他自己的腰包里。在陶谦的默许之下,笮融积极兴建佛寺,如今江苏睢宁的宗善禅寺,原来就是笮融于公元193年在下邳城西南羊山上建起来的浮屠寺。
不仅如此,笮融还要求当地人日夜诵读佛经,并且欢迎各地的和尚来下邳郡,每到农历的四月初八,笮融就积极举办“浴佛会”,《后汉书》记载:“(笮融)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食及观者且万余人。”
为了“浴佛会”,笮融手上的钱像流水般花出去,但他半点不心疼。可能有人觉得,笮融笃信佛法,一定是慈悲之人。那接下来发生的事,一定会让你跌破眼镜。公元193年,曹操大举进攻徐州,笮融一看情况不对,马上带着手下的兵跑到了广陵郡。
广陵郡的太守叫赵昱,是个老实人。他可怜笮融狼狈投奔,便招呼他住下,还准备了美味佳肴招待。哪知道笮融却盯上了广陵郡的物产,杀了赵昱,纵容手下的兵四处掳掠宝物。这还没完,笮融把广陵郡抢得差不多了,又跑去找彭城相薛礼、扬州刺史刘繇。
薛礼也没看穿笮融的真面目,同样好吃好喝地款待笮融,被笮融找机会杀死。笮融吞了薛礼的兵力,来到刘繇身边,被派去协助豫章郡长朱皓。毫无意外,朱皓死在了笮融手下,刘繇听说后大怒,派人攻打笮融,笮融走投无路,死在深山中。
问题来了,笮融为什么要走到哪、杀到哪、抢到哪?这正属于最奇怪的地方,他抢的那些东西不是用来享乐的,全都用在铸佛像、建佛寺、浴佛、施食这些事上。东汉末年,佛教在中国得到持续传播,笮融也算得上头号功臣。
然而笮融的所作所为毫无良善怜悯之心,他因此被视为超越吕布的“三国最卑鄙将领”。只是笮融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时至今日,很多寺院仍然将笮融当作英雄般的人物供奉,并且设阁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