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郑和下西洋时,没带少女,反而带一船老妪和接生婆,为什么?
迪丽瓦拉
2025-06-08 02:03:18
0

“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此诗描写的正是明朝永乐帝登基后,遣派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国威,开通商路。

郑和率领由两百多艘船只及2.7万人次组成的舰队,浩浩荡荡地一路南下,先后抵达数个国家和地区,贯彻大明和平外交的精神。

最终,郑和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永乐帝交待的任务,他自身坚韧不屈、勇于探索的精神也为世人所铭记。

但令人奇怪的是郑和这支庞大的舰队中没带少女,而是带着一船老妪和接生婆,这其中是否暗藏玄机?

郑和的成长经历

郑和一介太监能被选为下西洋的正使,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扫平在云南骚动的前朝余孽,遣兵平反。

战乱之中,郑和被捉回宫中,净身成为太监,一路辗转至燕王府,侍奉那时还是王爷的朱棣。郑和本姓为马,小字三保,后被朱棣赐姓为“郑”。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以后,忌惮藩王势力,不断推行政策,将削藩进行到底。

在废黜或逼死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后,朱棣高举“清君侧”的旗帜造反了。但是那时朱棣势单力薄,与朱允炆兵力相差悬殊。

明建文元年十一月份,朱棣凭借八万军队在在京郊郑村坝大败朱允炆五十万大军,一扫颓势,成为他称帝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

而在此次战役当中,马三保聪颖机敏,洞察敌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成功凭借此次机会,进入朱棣的眼帘。朱棣特赐姓其为“郑”,一是以示皇恩,二是纪念此次郑村坝之战,三是收拢人心。

建文四年,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告终。备受朱棣重视的郑和以太监身份,受命祭祀朱棣的乳母冯氏。

为何选中郑和

从郑和经历中我们可以提取出两个关键点,一是郑和为朱棣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且忠心耿耿,所以很受朱棣重视。二是郑和自身具有军事才能,临危不乱,有着卓越的硬实力。

此外,永乐帝的近身大臣也对郑和有着极高的评价。《古今识鉴》有记载,朱棣在斟酌正使人选时,询问袁忠彻郑和是否合适,袁忠彻答:“三保恣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

综上所述,永乐大帝是以愿意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郑和。

无敌舰队

永乐三年五月五日,是端阳节,左春坊大学李志刚为郑和之父的墓碑撰写墓志铭,为郑和下西洋造势。

同年六月十五日,江苏太仓,以往熙熙攘攘的街道现在都归为寂静,几乎所有人涌向刘家巷,去围观这支以后会流传千古的舰队。

江岸边,千帆蔽空,项背相望。郑和巡视着这艘史无前例的庞大舰队,一口难以言喻的壮志豪情涌上心头。

永乐帝为这次航行下了血本,丝绸、宝石、茶叶等稀有商品流水般地送入船内,这种船被称为“宝船”。

宝船在舰队中有67艘之多,以确保郑和出使各国贸易往来的物资充沛。其中最大的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除了宝船之外,还有用于运粮、护卫、居住等各种用途的船只。它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在这点上,郑和舰队内的人员组成也是一样的。维护船只的水手、护卫舰队的士兵、照料起居的仆人……由这些2.7万人次使舰队平稳运行。但在这些人当中,却没有一名妙龄少女,只有年迈的老妪与接生婆,不禁叫人心生疑窦。

但细细想来,这种安排也是不无道理的。

首先由于时代的技术所限,那时的长途航海行程远比现在危险重重。一旦遭遇暴风骤雨,樯倾楫摧,整个舰队都是九死一生。

再者,明代的社会风气即使相比前朝较为开放,也远没有到允许女子踏出闺阁,人人习武、强身健体的地步。

如此艰辛的长途航海旅行是没有办法十全十美地照料这些体质娇弱的闺中女子的。

最后,如果放任这些年轻美貌的女子们上船,船员与这些女子相爱,很有可能会动摇军心,不便管理统筹舰队,船员们无心维护舰队,一心跳入爱河,助长歪风邪气。

综上所述,于是郑和决定从根源阻断这些忧患发生,禁止妙龄少女进入舰队,选择一些大龄老妪上船,一是避免这些情况发生,二是方便照料船员起居,例如修补衣物、洗衣做饭这些日常工作都由她们负责,相当于现代人的钟点工。

既然船上没有妙龄少女与男人相爱结合,生下孩子,那为何又会有两名接生婆呢?

原来这那时永乐帝下令郑和下西洋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船上携带了琳琅满目的珍贵商品、技术先进的防卫武器还有手艺精湛的能工巧匠等等,力图从物质、科学、国防等各个领域展示明朝的强大,其中接生婆拥有可以应对突发情况的医术,具备一定的医学常识,能悉心照料受伤船员,也能向国外宣传大明精湛的医术。

事实也证明,郑和的决策是正确且英明的,航行旅途一路上暗潮涌动,敌人虎视眈眈。

七下西洋

郑和一下西洋,行径三佛齐旧港,适逢海盗陈祖义为非作歹,霸道猖獗。陈祖义听闻郑和率领舰队前来镇压,意图诈降,暗中袭击舰队。所幸,他的歹心被郑和识破,生擒至朝廷审判。

郑和三下西洋,锡兰国国王亚烈苦奈儿冥顽不灵,怠慢不恭,引诱郑和至国中,发动五万兵力围剿,郑和凭借智谋逢凶化吉,夜色突袭,才能平安归来。

郑和四下西洋,郑和率明军及苏门答腊当地武装击败并生擒了阴谋篡位并率部截杀郑和船队的苏干剌。

历史的潮流滚滚前进,郑和七下西洋的事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郑和的机敏聪颖,临危不乱,还是他取得不朽的和平外交成就,至今都影响着我们,我们会永远铭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亚... 马里乌波尔,这个闪耀着历史光芒的城市,有着丰富多彩的故事和传说。在这座城市的地底深处,隐藏着一个神秘...
原创 长...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聊一聊一个非常特别的题材——长津湖战役。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伟大的胜利...
原创 张... 张郃是三国时期曹魏阵营的名将。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读者在上半部分总是见到他被张飞、马超、赵云等人“...
原创 1... 1949年2月,为便于指挥大规模兵团渡江南下作战,华东野战军被改编为了第三野战军,同时在军级作战单位...
原创 他...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校之一,其中涌现了很多高级将领,并且国共双方都有。 众所周知,蒋介...
原创 朱... 前言 有时候往往一个小小的言语,却能预示着一个伟大命运的开始。当朱元璋俘虏了一个年仅八岁的男孩时,谁...
原创 山... 穆桂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巾帼英雄,有人在山西发现了穆桂英的墓地,专家打开以后很是激动,情不自禁的感慨...
原创 人... 少时,看三国演义,主视角皆在刘关张三人身上,看见曹操,只觉得曹操所做实在是天怒人怨,因疑心杀害友人,...
原创 清... 当时间步入21世纪,“试婚”一词几乎逐步成为了当代青年人必备的日常词汇。甚至有人提出,如果人们的婚姻...
原创 孙... 在剧作《走向共和》中,编剧构建了一个虚构的场景,让孙中山和隆裕太后在现实中得以相逢。 孙中山是中华民...
原创 宁... 要说古墓中谁的棺椁是最为重的,那么毫无疑问是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棺椁了,重量达到了惊人的7吨,这个数...
原创 若... 三国猛将众多,那么哪些人有资格排进三国前五呢?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只有真正读懂三国...
原创 诸... 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春天,魏国刚从陈仓守卫战的小胜利中缓了一口气,这时边境却又传来了一个令人头...
原创 他... 在三国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备受瞩目的将领,他以过人的智谋和勇武征战沙场,创造了无数战功,他就是张郃。然...
原创 古... 怕死是人的本性,但在古代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战场上排在军队前列的士兵一般是首先要承受攻击,死亡率比后...
原创 山... ''勇敢的灵魂把自己估价太高,因此就不必借助锦衣玉食、灯红酒绿来抬高自己了,它给了它所拥有的东西,它...
原创 宋... 宋朝是我国发展史上一个高峰时期,可是这段时期却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时期,宋朝的文化、经济、政治发展得都...
原创 1... 图为一组晚清端康太妃在紫禁城的宫廷生活老照片,彼时正是晚清1921年,距离晚清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
原创 1... 1949年10月24日,解放军第十兵团总司令叶飞命令28军的三个团登陆金门作战,金门战役由此爆发。金...
原创 全... 现在的我们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中国,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