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我国发展史上一个高峰时期,可是这段时期却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时期,宋朝的文化、经济、政治发展得都十分繁荣,可是唯独在军事上面显得有些后劲不足。
宋朝其实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其中沿袭自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得选官标准从最初的举孝廉变成了科举考试,以笔试的方式选拔人才。
完成宋朝“重文轻武”社会现象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统治者的思想,由于宋朝是在战乱纷争中建立起来的。
所以宋太祖就担心自己以武力建立的江山会以同样的方式失去,所以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长此以往自然也就发展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
虽然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可是在军事制度上宋朝却一点也不马虎,吸取了很多的前车之鉴,改善了军权过度集中的弊端,开辟了军权三分制的军事制度。
一、宋朝实施军权三分制的原因由来
说到宋朝军权三分制的由来就不得不提到对宋朝影响颇深的唐朝,唐朝时期国家的兵权大部分都掌握在兵部的手里。
因此唐朝时期兵部是整个国家最高的军事机关,可是正是因为兵部过度集中的军权导致唐朝失去了权力制衡的机会,最后危及国家安全。
1、宋朝皇帝吸取前朝经验改变了宋朝的军权制度
根据史料《唐六典》记载“兵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军卫、武官选授之政令。”从这则记载可以看出唐朝时期国家的军权实行的是集中统治。
也就是说将所有的权利都交到了兵部,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唐朝遭遇了生存危机。
尤其是安史之乱的发生更是给了宋朝皇帝改革军制的理由,于是在五代十国这个乱世之中。
宋朝悄然升起最后成为了雄霸一方的政权,而宋太祖登基之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巩固自己的皇权。
因此宋朝较唐朝而言更加地注重中央集权,也是因为宋太祖的这种草木皆兵的性格。
导致其认为军权的过度集中是导致唐朝灭亡的一大原因,因此就想到了稀释兵部军权来达到权力制衡的效果。
宋朝的军权三分制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创而来的,三分制指的就是枢密院、三衙五厢、兵部这个军事组织互相牵制,同时又互相配合才能行使军权的一种军事制度。
这三个部门虽然同为中央军事机构,但是其职能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枢密院是宋朝的最高行政权力机构,
执有兵籍和虎符。
具有发派军队的权力,三衙五厢是最高统帅机构,也就是说只拥有统领军队的权力,并不能执行发军的权力。
兵部的权力已经被大大地削减了,成为了统领乡兵和厢军这种低级军事部队的权力。
2、宋朝军种的五种不同划分
既然宋朝军制有三分制之说,那么自然军种也会有等级划分,在宋朝一共有五个军种,分别是:禁军、厢军、役兵、乡兵、蕃汉兵。
1)禁军:被称之为“天子之卫兵”,是国家的正规编制军队,也就是说禁军是宋朝最为厉害的军事武装部队,而且禁军的数量随着宋朝的发展增加,也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
2)厢军:厢军就是除了中央直属的朝廷之外的各个诸侯国的军队,也就是说用来守卫诸侯国的稳定。
3)役兵:役兵非常容易理解,也就是服役军队,主要负责的就是漕运挽舟,管理国库等等各种服役任务。
4)乡兵:也就是所谓的民兵,是属于民间召集的军队,稳定时用于防守,战乱时用于参战。
5)蕃汉兵:也就是蕃夷之地前来投靠的兵。
二、宋朝军权三分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简析
既然三分制是宋朝创立的一种军制,那么三分制中三权鼎立的枢密院、三衙五厢、兵部到底都有哪些具体的职能和权力呢?
1、枢密院为宋朝军权的最高持有者负责发配军队的权利
枢密院可以说是宋朝军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宋朝最高的军事行政机构,枢密院最早其实是从唐朝开始出现的,有文献记载“永泰二年,始以中人掌枢密,用事。”
由此可知宋朝所用枢密院其实就是从唐朝沿袭下来的,不过在唐朝时期枢密院是分为东西两院的,到了宋朝就合二为一只设置了枢密院,最高领导人为枢密使。
而且在唐朝时期枢密院的权力并不是最大的,上述也提到了唐朝的军事中心其实是兵部,枢密院只是一个辅佐的机构。
可是宋朝皇帝为了改革就将兵部的权力悉数下放到了枢密院,而枢密院也因此一跃成为了宋朝的最高军事机构。
枢密院作为宋朝军制中最高的权利机关,其职能自然也就是最高的,是其他两个机构所不能达到的。
因此宋朝就将发兵权交到了枢密院这里,而且枢密院所统领的军队也是宋朝的最强大的正规军禁军。
因此如果宋朝需要调派禁军或者是军国机务、兵防部队等等都需要经过枢密院的同意。
不然没有任何机构可以调派这些军队,枢密院不仅有发兵的权力,同时还掌握着侍卫值班、内外禁军的招募、赏罚等等权力。
除了对于军队的管理有着极高的权力以外,枢密院还负责宫廷侍卫和朝廷武将的选拔。
这些权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实权,所以说枢密院才能被称之为宋朝时期最大的军事政治权力机构。
枢密院行使权力的形式也有讲究,那就是要持有虎符才能调兵遣将,这也是皇帝对于枢密院的一种管理方式。
当然枢密院有着这么大的权力皇帝也不能完全放心,毕竟唐朝的教训还历历在目。
于是宋朝就设置了一个三衙五厢来中和枢密院的权利,以防止因为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国家危机的产生。
2、三衙四厢为宋朝军权的最高统领者拥有统率的权力
关于三衙四厢是如何中和枢密院权力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兵权隶于三衙,本之枢府。枢府有发兵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由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宋朝实现权力平衡的办法就是权力拆分,将军事力量的权力拆分为掌管权和使用权,也就是说枢密院拥有使用权。
但是其没有掌管军事力量的权力,而三衙四厢与之相反,虽然可以掌管军事力量但是并不能调派军队。
如此一来如果想要使用军事力量就必须得到了三衙四厢的同意,以及枢密院的调派权力才能使军队出动。
既能保证调兵遣将能够正常运行,又可以保证不会有任何机构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宋朝拆分军事力量权力的使用机构得到了成功的推行,而且也被后世所认可。
三衙四厢主要指的其实是三衙和四厢,其中三衙是指:殿前司、侍卫亲马军团司、侍卫亲军步军司。
而四厢是指:捧日步军左、右厢,天武马军左、右厢,卫龙马军左、右厢,神卫步军左、右厢。
这些细化的各个组织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分工和职能,每一个组织下面都负责着不同的军种,合二为一之后就是掌管着整个宋朝军事力量的机构。
3、兵部为宋朝军权的中央军事机构只负责统领乡兵和厢军
兵部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军事机构,最早的兵部记载可以追溯到《周礼》所记载的夏官大司马。
这是最早的兵部雏形,而兵部真正定型是在隋朝初期,这时就已经设置了兵部尚书。
所以说兵部是一直沿袭到了宋朝的军事机构,而兵部权力的鼎盛自然就是唐朝时期了。
不过随着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以后,兵部权力过重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宋朝成立之时也明确地认识到了这个弊端,因此兵部的权力就会释放出去。
在宋朝枢密院和三衙四厢掌管了大部分的军事力量,所以说兵部的地位一落千丈,可是兵部也并没有因此就被废除,而是降低了权利而已。
上述提到宋朝兵分五种,由强到弱依次是禁军、厢军、役兵、乡兵、蕃汉兵,前三者是由枢密院和三衙四厢掌管,只有乡兵和一些蕃汉兵是属于兵部管理。
三、宋朝实行军权三分制的意义和影响
宋朝开创的三分制军事管理体系是“祖宗制兵之法”,是宋朝皇帝在吸取了前朝教训之后而改革的一种军事体系,枢密院、三衙四厢、兵部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状态。
权力最高的枢密院掌握着军事的行动权,并且掌握着兵籍、虎符等等权力象征之物,可是枢密院发兵而不统兵。
三衙四厢掌握着宋朝的军事统治权力,可是统而不发,两者相互协作、相互制约,达到了平衡。
而兵部虽说权力受到了削弱,可是也跻身在宋朝的中央军事机构之列,原因在于枢密院和三衙四厢虽然掌握着绝大多数的军事权力。
可是乡兵、蕃汉兵也是宋朝军事力量的组成部分,对宋朝的整个军事部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兵部也就成为了三分制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宋朝军制初探》 王曾瑜 中华书局
[2] 《职官分纪》 孙逢吉 中华书局
[3] 《类编皇朝中兴大事记讲义》 吕中 上海人民出版社
[4] 《近臣与外臣:试析北宋初期的枢密院及其长官人选》 邓小南 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