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存在于清初是必然的,一是满清八旗军兵力不足,二是中国地域辽阔,三是收拢人心。明朝北京城被李自成攻陷前,早有洪承畴、祖大寿等人降清,这些人的能力、功绩和军队威望等都高于就任的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三人。为何如此呢?因为洪承畴等人有自知之明,知道一方藩王权势虽大,难得自由,却容易被满清统治阶层清算。
全国统一后,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成为尾大不掉的心腹之患,南方各省的兵权、财权和人事权全在他们手上,在江南等地的民心和影响力远远超过北京的中央朝廷。康熙十二年,关于是否裁撤三藩,在朝堂上展开激烈的争论,最终以十九岁的康熙帝为代表的削藩派占据绝对优势。三藩和中央开始扯皮,三藩以吴三桂为首,联合南方诸省准备发动战争,颠覆满清的统治。中央朝廷对此战的准备不是很充足,年轻的康熙皇帝一厢情愿地认为三藩可和平裁撤,只要满足他们的要求。但老油条的吴三桂等人,哪是这么容易满足的,提要求不过是缓兵之计,积蓄起足够的力量,一举成功。
康熙十二年冬,吴三桂杀清廷派下的云南巡抚朱国治,自领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一职,发布檄文,称“兴明讨清,蓄发易衣冠”,各地响应云集,台湾也不例外。战争之初,吴三桂军势如破竹,屡次大败清军,取得空前的胜利,占据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北、贵州、湖南、河南、台湾、陕西、附件等等。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声势浩大,一时之间烽烟弥漫整个清王朝,各地总兵人心动摇。到这时,吴三桂自身战略眼光和胆识气魄不够想着稳固局面、划江而治,错估了当时的形势,布置防御工事,短时间不再向北发展。古人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吴三桂就这样失去了最好决胜机会。康熙帝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反省,调整战略布局,分而化之,重点打击吴三桂本部兵马。
而吴三桂还作了一次死,把有百年民心人望群众基础的明朝抛弃,自立为帝,建国大周,这成为压倒三藩之乱的最后一根稻草。康熙二十年,历时八年之久、涉及地方之广的三藩之乱终于结束。当所有人都以为清朝必定灭亡的时候,吴三桂干下的两件蠢事将它挽救回来,把自己推进无尽深渊。干错一事:吴三桂先是满清先锋屠戮汉人,杀死南明许多大将,南明永历皇帝也是他亲手弄死的。三藩之乱的中途,吴三桂把一开始选择的“反清复明”摒弃,自立谋国,谁还会相信他?出尔反尔,一而二,二而三的,各地百姓、官吏、总兵还敢相信他吗?许多帮助三藩的都是向明义士或是对清朝有恶感的,吴三桂这样一搞,不伦不类。
低估一人:十九岁初出茅庐、不过铲除了忠心耿耿的鳌拜集团的康熙帝,作为历经明末清初的沙场老将和一方主君的吴三桂,自然十分看不起。况且对吴三桂而言,三藩之乱前期形势一片大好,康熙帝对此束手无策,仿佛一个小孩看着一场大火烧来,吓得不敢动弹了。可康熙毕竟是康熙,再烂再坏的局面,他都能处置好,变回来。 三藩之乱是吴三桂一生败笔,史书和后人对他,实在难有什么好评价。参考文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