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宜春市万载县的湘鄂赣革命纪念馆,展厅中央展柜最醒目的位置,陈列着该馆的镇馆之宝——一枚银质公章。
该公章在1994年,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原因是它见证了湘鄂赣苏区人民投身革命洪流,象征着湘鄂赣省的苏维埃政权。
它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但无人知道的是,这枚印章居然意外“失踪”了近30年,后来被两个伐木工捡回。
那么,这枚公章经历过什么?
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一枚小小的公章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图1伐木工人郭桃仁
1958年秋,湖南平江县人郭桃仁来到了江西万载县官元山林场做伐木工人。
年富力强的郭桃仁,在林场的工作中认真积极,踏实肯干。
按照湖南人的说法就是“吃得苦、霸得蛮”。
由于个人的突出表现,在1960年场部经研究决定,把他调到了紧邻铜鼓县边界的检坑作业队任队长。
时间来到1963年秋,已经在林场工作了五年的郭桃仁想起了家中的弟弟。
由于林场的工作稳定,而且当时正值林场开发需要用人之际。
于是郭桃仁就将弟弟郭兴仁,带到了官元山检坑伐木队做小工。
面对情况复杂的深山老林,郭桃仁可以对初来乍到不熟悉地形,工作经验不足的弟弟有个照应。
图2这年十月的一天,郭桃仁带着弟弟郭兴仁上山作业。
就在兄弟俩在山中作业时,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弟弟郭兴仁突然感觉到身体有些不适。
他捂着肚子脸色有些难看,急急忙忙向哥哥跑去,表示自己要找个地方方便一下。
就在郭兴仁解手完之后,蹲在地上的他突然在铺满了厚厚腐叶的地面上观察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凸起。
这个有棱有角的凸起,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心中满是好奇的郭兴仁便沿着这个凸起扒开周围的腐叶。
随着他的动作,一个早已腐烂不堪的小皮箱子很快便出现在了郭兴仁的眼前。
在这么一个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居然会出现这样一个明显年代久远的小皮箱。
图3这小箱子是什么来历?是干什么用的?
里面装的是什么?又是谁遗失的?
郭兴仁的脑海中飘过一连串的疑问。
尽管对这个来历不明的小皮箱充满了疑惑,但郭兴仁还是壮着胆子尝试去打开它。
他想看看箱子里装的究竟是什么。
当他想把箱子提起来的时候,箱子因木头早已腐朽支撑不住结构而瞬间破裂开来。
箱子内腐烂成泥的纸质物品倾泻到了地上,同时掉出来的还一个圆圆的金属质地的东西。
郭桃仁眼见弟弟去了大半天还没回来,心下有些着急。
担心弟弟出现什么意外状况,他急匆匆地沿着弟弟离开的方向走了过去。
图4当看到弟弟郭兴仁好好地出现在自己眼前的时候,郭桃仁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但随即他发现郭兴仁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眼睛紧紧盯着手中一个沾满泥物的圆形印章。
郭桃仁快步走上前去,询问弟弟发生了什么事,手中的这个印章又是从哪里来的。
听到哥哥的问话,郭兴仁就将事情的经过完整地说给郭桃仁听了,郭桃仁听完之后也大惑不解。
山里的工作结束之后,兄弟俩把捡到的东西带回了住处。
郭桃仁把捡到的印章仔细清洗干净之后,印章露出了它原本的样貌,而且在光线的照耀下愈发银光闪闪。
图5由于印章上面的图案和文字全部都是反着的,郭桃仁就找来印泥,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盖了好几个章。
在盖好的印章上面,能够清晰地辨认出美观大气的地球、镰刀、锤子、麦穗、五角星等图案。
另外还有20个繁体隶书文字。
对于只上过一年学的郭桃仁郭兴仁兄弟俩,这些文字几乎可以算作是“天书”了。
他们最后只依稀认出“中”、“共”、“行”等几个简单的字。
由于郭氏兄弟俩文化程度十分有限,印章上的文字有大半都不认识。
所以,他们对于这枚印章所代表的的重大意义自然也就无从得知。
虽然兄弟二人看不懂印章上的文字,但是这枚印章雕刻精美,心生喜爱之情,于是将印章小心保存了起来。
图6就这样,被埋在深山老林厚厚腐叶下的公章,在命运的安排下再一次被锁进了黑乎乎的大衣柜中。
重见天日
关于捡到印章这件事,郭桃仁兄弟俩并没有告诉别人,只是自己把印章收了起来。
那么别人又是怎么发现的呢?
原来事情的关键之处,就是郭桃仁在自己笔记本上盖的那几枚印章。
1964年,郭桃仁来到了万载县城,参加了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林业工作会议。
会议过程中,郭桃仁像往常一样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边听边做会议记录。
由于自己的文化程度有限,他只能用符号来代替大部分写不出来的字。
一旁的与会人员看到这些符号来了兴趣。
图7但是只有郭桃仁自己才能看懂,于是就开始向他询问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当郭桃仁把笔记本翻到盖有印章的那一页时,看到印章上面鲜红的二十个大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
询问者的目光瞬间凝固了,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兴致勃勃的郭桃仁没有发现这一变化,依旧满面笑容地向别人解释着自己的符号。
但是会议结束之后,一件始料未及的事情却让郭桃仁慌了神。
因为他听到了喇叭里正在播报的一则通知,让他在吃完午饭后马上去会场对面的县公安局接待室。
但是没有说明具体原因。
图8听着广播里的通知,郭桃仁觉得一字一句仿佛都像大锤一般,一下一下地重重砸在自己的心头。
他百思不得其解,县公安局是为了什么,要找一向工作认真负责,为人诚恳老实的自己。
他内心忐忑,表情凝重地走进了公安局接待室。
还没等郭桃仁说话,公安局的同志就火急火燎地问他:
“笔记本带来了没有?”
接待他的是县公安局的党员干部老潘。
郭桃仁听到这个问题后一愣,然后便反应过来警察说的是自己随身携带的那本笔记本。
虽然他搞不懂警察为什么要查看自己的笔记本,但他还是赶忙掏出笔记本递了过去。
图9口中还一边不停地解释道:
“同志,这本笔记本我一直随身带着。
里面的符号都是我为了代替不会写的字画的,绝对没有其他的意思。”
然而老潘像是没有听到他的话一样,只是十分迅速地翻看着笔记本。
当翻到盖有那几枚印章的一页时,老潘的心情变得十分激动,连呼吸也开始变粗。
等他平复好自己激动的情绪之后,指着笔记本上的印章,十分严肃地向郭桃仁询问这个印章的来历。
郭桃仁万万没想到,这枚在山里捡到的小小的印章,居然会将自己带到公安局来。
完全不了解状况的他,便一五一十地把捡到印章的详细经过告诉了老潘。
图10听完郭桃仁的描述,老潘的心情再次激荡起来。
他郑重嘱咐郭桃仁,这枚印章十分重要,在没有得到通知之前不得离开。
第二天,公安局调集了三辆大卡车的警力,由郭桃仁带路,快速开往官元山林场检坑作业队。
路途中,老潘向郭桃仁讲述了印章背后的故事。
郭桃仁这才知道,原来,这印章是一块印有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重要印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932年4月5日,公印(印章)正式启用, 成为湘鄂赣省苏维埃政权建立与发展的庄严见证。
图111933年9月,湘鄂赣苏区红军遭到了重重“围剿”。
在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员伤亡和文件、物品损毁或散失等情况。
结果十分很明显,郭桃仁、郭兴仁两兄弟在山上作业时意外发现的那枚印章。
就是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机关人员,在转移途中遗失的重要物品之一。
在1964年重见天日之前,它已经丢失了整整三十年。
而他们这次搜山的任务,一是对印章的发现地进行全面搜山,看看还有没有其他遗失的物品。
二是寻找红军烈士的遗骨,找到后给予迁葬。
三是将印章收归政府保存。
图12了解了印章来历的郭桃仁被深深地震撼了,表示自己会全力配合这次任务。
但令人遗憾的是,三大卡车的公安人员和民兵,在深山中地毯式搜寻了整整一天,仍然一无所获。
最后,只得无奈带着郭桃仁上交的印章返回了万载县。
印章的故事
这枚印章后来被万载湘鄂赣革命纪念馆收藏,印章形状为圆形,银质,直径10厘米。
其实这枚印章还有姊妹版。
因为当时这枚银制印章丢失,所以不得不重新做了一个木质印章。
它的其印面的图案和字样,与这枚银质印章完全相同。
说起来,这个木质印章也意外丢失了。
不过它后来被平江一户农户捡来,当成了茶叶罐的盖子使用。
图13直到有一天,一位干部在走访时,偶然发现了这个茶叶罐的盖子,居然印有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字样。
这位干部当即以古董的价格,将它买下来。
后来,这枚木质印章,被收在湖南平江起义纪念馆内珍藏。
2014年4月,湘鄂赣省革命纪念馆的同志来到平江看望郭桃仁郭兴仁两兄弟。
并对他俩在印章寻回过程中的突出贡献,表达了真挚的感谢。
郭桃仁表示,相比于革命先烈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自己和弟弟做的事情实在是微不足道。
他们这辈子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便是让这枚遗失的印章重见天日。
另外四枚印章
目前,有五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高级别印章分别被各个博物馆收藏。
图14中央执行委员会印章,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印章,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财政人民委员印章,收藏于甘肃迭部县文化馆。
福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印章,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院。
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印,收藏于万载湘鄂赣革命纪念馆。
一枚在深山老林中丢失了近三十年的印章,以这样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方式被寻回,正说明了革命先烈们的功绩必定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