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西汉后期著名将领陈汤所言。而“强汉”之谓,于西汉当时国际而言,却始于西汉孝武帝时期。武帝时期以卫青为代表的对匈战争将领既是这句话的客观环境创造者,又是坚定的奉行者。
卫青(?~前106),字仲卿,西汉著名军事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类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武装部队总司令),长平侯。一生战功赫赫。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称他为牛人呢?是如何创造、执行“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因素。
卫青画像一、首创奇功,揭开序幕。
古今中外,我们总是敬重那些行业的开辟者。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对于汉匈战争且汉方战胜的情况来说,卫青,就是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背景:屡战屡败,国威沦丧
匈奴是一支与华夏民族同源的部落。《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裔也”,后来由于商汤灭夏而逃亡北方,逐渐发展壮大,并给中原诸侯国与中央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早在秦朝,秦始皇即派大将蒙恬击退匈奴。但由于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致使民力凋敝,国家贫弱。且汉政府的关注点在于内政(打压异性王),无力北顾。因此匈奴趁机逐渐壮大。
自从汉高帝六年(前200年)汉太祖刘邦在白登山被围,汉朝在此后的七十年里采取绥靖政策,使用和亲,纳币等手段应对匈奴。而匈奴一但对汉朝进行烧杀抢掠,汉朝总是败多胜少,士气蹉跎。同时,汉政府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对匈战争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2、过程:奇袭龙城,一路凯旋
自从汉建元六年汉武帝亲政以后,汉政府即计划对匈战事。由于马邑伏击失利,导致“匈奴绝和亲,功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汉匈和平局面被打破。汉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进犯上谷,汉武帝兵分四路(雁门,云中,代郡,上谷),其中车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卫青出上谷,卫青避实就虚,极具胆量,长驱直入,奇袭匈奴的祭天圣地龙城,取得大捷。而其余三路,非败即无功而返。卫青奇袭龙城,一战成名。迫使匈奴北返,从而解除边患。
3、意义:揭开序幕,战略反攻卫青龙城大捷“转战万里,无向不克”(何去非言),一方面,使汉朝对匈战略由全面防御转到全面反攻上来,揭开了反攻的大序幕。而且,一改汉军对匈屡战屡败的惯例,大大加强了汉政府与人民的信心与抗战决心。另一方面,它使得卫青一战成名,获得了汉武帝的信任与赏识,进而进一步的在中央决策阶层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并为后来六战匈奴,犯我强汉虽远必诛打下了基础。
二、战功卓著,屡出奇谋
作为一名将领,卫青“牛”的本质就是战功卓著。战功为何卓著呢?作为一名战争指挥者,计谋是不可少的。“兵圣”孙武在其《孙子兵法》中提到:“上兵伐交,次兵伐谋”。由于汉匈之间关系破裂,“上兵伐交”已成为不可能。那么最好的用兵策略就是运用谋略,克敌制胜。笔者认为卫青的“谋略”有以下几条。
1、迂回侧击,避实就虚
迂回侧击,顾名思义,进攻方不从正面攻击,而是从侧面(后方,一般防卫不及前军)进行攻击,出其不意,使敌人自乱阵脚,若配以正面攻击,则可陷敌于首尾不能相顾的境地。比如著名的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即使用了这种战术。
作为汉军将领,卫青对此战术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带兵“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今河套平原以南)”卫青并不正面触其锋芒,而是绕道后方,攻陷高阙,切断两王与匈奴王庭的联系,从而“得胡首数千,牛羊百余万”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大大加固了对河南地的修缮与加固,使河南成为了北击匈奴的大本营。因此战,卫青授大将军(类于现代武装部队总司令)。
另外的一个例子发生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北征匈奴,遇到匈奴单于的主力,卫青一方面组织正面防御,布置环形营垒,一方面组织骑兵包抄迂回,遂有了“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的结果。2、兵贵神速,敢于深入
“兵贵神速”往往是两军实力相当(至少差距不大)之时,追求速战速决,出奇制胜的最佳方法。比如近代的抗日战争,中国军队(特别是国军)一般不会采取此战术,因为中日军队装备悬殊,中国单兵素质亦远不如日军。但西汉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已经有实力与匈奴抗衡。特别是骑兵作战,尤其需要兵贵神速。
卫青取龙城时,即使用此法,上文已经叙述,本处不做说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派卫青为大将军,“将六将军,十余万人,出朔方,高阙击胡。”且卫青利用敌人轻敌心理,因此率军长驱直入,正如《十七史百将传》评“孙子曰:出其不意。……又曰: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兵贵神速,深入敌军腹地,致使右贤王连夜逃走。再获大捷。可以说,后来的霍去病亦从中取法。
3、以战养战,坚壁清野首先说明这两个战术的意思。以战养战,就是利用战争中获取的人力,财力,武力,继续支持后续战争。坚壁清野意思是将野外的物资清理收集起来,使敌人深入后没有补给支撑,增加困难,从而起到“采掠无所获”(出自《晋书》)的效果。近代拿破仑征俄即失败于此。
而卫青将这两个战术综合作用,从而产生了最大的利己效果。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俘杀匈奴一万九千人,从而“戎车七征,冲輣(音同朋)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班固语)。至窴(音同田)颜山赵信城,收集粮食补给军用(以战养战),在离开前,烧光余粮,不给敌人反扑的战略补给资源(坚壁清野),从而极大的打击了匈奴的有生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卫青从小放羊,入宫后也是骑奴出身,却能屡出奇谋,达到“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糜北胡”的战略效果,可见卫青之“牛”。即创造了“强汉,”也执行了“虽远必诛”的原则。
三、个人修养近乎完美卫青的个人修养远远超出同时代其他的将领。无论是军事上,为官上,为人上。
1、军事修养:军纪严明,爱护士兵
《孙子兵法·始计篇》中,孙武将作战统帅作为战争五大因素之一。这就要拼军队统帅的个人素质了。卫青带兵不仅纪律严明,而且爱护士兵。有赏赐,全部赏给部下士兵。卫青的仁爱不是项羽的“妇人之仁”,因为他赏罚分明,正如部下评论:“言大将军号令明”。
卫青每战身先士卒,但每有补给,总是最后一个受用。(飞将军李广也有此优点)所以将领伍被说“当敌勇,常为士卒先,须士卒休,乃舍……士卒已逾河,乃渡。”因此,卫青在军中威望极高,而且“众皆乐为用”,士兵乐意听从卫将军号令,是故可以“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魏·曹彰言)
2、为官修养:彬彬有礼,居功不傲
卫青放羊娃出身,却凭实力(和他姐姐卫子夫的关系不大,还是凭借自身实力)拜将封侯,扬汉军威。而且汉武帝非常信任卫青。但这一切都没有使卫青居功自傲,目空一切。对待同僚,他待之以礼,丝毫没有看不起的意思。
卫青一生七出边塞击胡,七战七捷,仍然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没有胡作非为,对待汉武帝极尽人臣之礼(如未杀苏建),他虽然功勋卓著,贵为外戚,也没有跋扈僭上,把持朝政。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而霍去病封狼居胥,授冠军侯,越权杀了贵为丞相的李敢。可见卫青的“守礼”。对此,曾文正评价卫青:“遇士大夫以礼,与小人有恩,西门安于矫性齐美。”3、为人修养:宽容大度,低调谦逊
卫青为人大度且低调。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封狼居胥,授冠军侯,名头很快盖过了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卫青的门人故吏皆投冠军侯,而他任之自去,没有丝毫嫉妒的意思。《史记·卫霍列传》记载:“自是之后,大将军日退,而骠骑(霍去病)日益贵。
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专事骠骑。而且卫青公私分明,这一点远远胜过李广(李广以公济私,杀霸陵尉。)而他的低调谦虚也极大的保护了卫氏族人,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皇太子的过早被废,因为他知道汉武帝的强硬自专。可惜他去世后。太子据仍然被诬自杀。司马迁称赞他“为人仁善退让,以和亲白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李广四,后记
卫青战功赫赫,创造了“强汉”的客观环境,又做到了对入侵外敌“虽远必诛”。他对汉朝强盛与增强民族自信的贡献非常大。而他却能够谦逊有礼,人格近乎完美。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个“牛人”。当为今人鉴之。
参考文献:
1.《史记》
2.《战神卫青》
3.《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