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经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社会经济一直持续发展,各民族之间联系也得到了加强,学术和文化都更加的繁荣,国际往来频繁,唐朝自然便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
武则天唐朝盛世很多人都是带着敬仰和向往,作为现代人的常常会回顾历史,而史学家说大唐帝陵会是了解这段历史最好的媒介。
武则天墓有太多的未知等着我们的去探究,其中就包括无头石人这个谜团,无数的专家都没有办法解释,其墓前的六十一个无头石人究竟如何诞生,但这个秘密最终却是由两个农民解开了。
“一墓两王”武则天墓很多人都知道武则天墓是在陕西梁山主峰之下的乾陵,其中葬着大唐的那皇帝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
对于“一墓两王”,无论是二者的身份还是二者所处的朝代都是非常少见的,该陵墓的规模在考古界也是非常的宏伟。
因此我国对于该陵墓也是非常的重视,乾陵更是作为了考古中“三峡工程”的存在,此陵墓必然也是由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单位,国务院也是给予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强烈关注。
乾陵山西省政府对于乾陵也是非常的重视,无论是对生态的大力的修复还是对陵墓的保护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放上也做到了惊人的3800万次旅游量。
可是不少人去参观都能发现其乾陵本身自然环境是十分厚重的山体,对此那些我们常见的地下宫殿并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角里,乾陵的开发很多人都知道并没有暂停。
而且还曾有大量的盗墓者和偷盗者,对于其乾陵的破坏历史上就有很多的记载,但从来没有有成功盗墓的。
比如著名的唐末黄巢起义,其军队就曾尝试过在梁山进行掘墓,甚至在挖下了半座大山后也没有取得一定的成果,根本的原因不仅仅是对其乾陵的墓室结构没有系统的了解,还有陵墓本身的难以挖掘。
乾陵对此,乾陵作为唐朝十八陵中最大可能没有被盗过的古代陵墓,其地宫内部和外部的佐证都让我们兴奋不已。但这也是人们的猜测罢了,这座饱经风霜的古墓是否有被盗过依旧值得我们浮想联翩。
而当今的社会中不少人都注重对乾陵进行挖掘,但如此浩大的工程无疑让研究人员无从下手。就此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乾陵的开发,周总理就批示过“十年之内不得开发帝王陵”,帝王陵指的就是乾陵。
乾陵近十年以来,很多人都对乾陵的挖掘依旧保持信心,从其周边的考古调查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期待乾陵的挖掘,对此国家文物局给出的确定性定论便是--50年内不考虑发掘。
但对于此墓来说,虽然墓主的身份十分高贵,其乾陵周都有被研究挖掘的价值,对于其陵墓的众多未解之谜很多考古专家一直在坚持做着研究和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而其中最为著名的谜团则是地宫陵道发掘后,其墓前的61尊无头石像,这些石像整齐的排列在朱雀门外的通道两旁,其石像雕刻的非常精致,与真人的比例也非常契合,通过统一后一共有61尊。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头像都出奇一致的没有脑袋,对于这些石像一众专家都难以得出结论,这些没有脑袋的石像也一直困扰着考古界,很多学者都给出了猜想,这个问题最终却是由两个农民给出了解答。
无头石像之谜一,找到石像头
1971无疑是解决石像谜团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里,陕西省乾县瓜婆岭村的两个农民在天地里耕作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耕种,一直忙碌太阳快要下山,勤恳的农民最终在天地中挖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这也成为了无头石像的转折点。
在地里挖到坚硬的往往都是石头,但对于那天农民挖到的石头,隐隐约约有些不同,随后便清理开了周边的泥土,当借着灯光看向那坚硬的物体时,才发现是一颗精美的石雕头像。
乾陵这对于两个地道的农民来说无疑是非常的惊奇的,在这块土地上挖到精美的石雕,不仅让人好奇这些石雕到底是什么,当石雕被整理出,村民对其精致的外观充满了好奇,自然也想到了是不是文物。
而村子对于乾陵也非常的接近,看到这个石雕再会想起乾陵的石雕,对此大家几乎一直断定是乾陵的文物,而且是精美的石像正好与乾陵的石头群相互契合。也正是几经商讨之后,村民决定将石刻头像的发现交给县里的文管会。
当时的文管会其中有不少古代研究的专家,对于这些石刻头像都能有更好的认知,村民也渴望从其口中得到答案。伴随着村民的来到和其头像的到来,文管会的工作人员无一不感到震惊,对于这种精美石雕的发现必将是震惊考古界的。
无头石像首先接触石雕的便是文管会的专家,不仅有着丰富的考古经验,对于历史也有一定的研究,当专家看到这块头雕时,对文物的直觉让其迅速激动起来,头像的身份似乎呼之欲出了,乾陵中的61座无头石像或许正是其归宿。
与乾陵的石人像雕刻相比,村民们找到的雕像非常的契合,对于当时古人的雕刻,更多的雕像都是偏强壮的,而这个头雕就非常契合这种审美和工艺。
而乾陵的石人像雕刻也一直缺少头部,似乎这个问题就要得到了解决,对此专家自然是非常的重视,这种重大的突破无疑让工作人员都十分兴奋,如果能解答无头石像的秘密,这也会是非常了不起的发现。
图片来自网络第二天天还没亮,专家便带着村民和头像来到乾陵的石人像雕刻群前,面对这61座石像,唯一的一颗头颅显得略有孤单,所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专家组织起了头雕对石像的比照。
首先与其头雕进行对接的是东边的29个石雕,在对比的过程中众人越发的紧张,但直到第29个石雕都没有对比上的,这也让一众人显得有些失落,难道这个头雕并不是乾陵的嘛?
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在专家们的不放弃下最终头雕与西边的一处相吻合,非常振奋人心,这次比对也成了一个壮举揭开了无头石像的谜团。
图片来自网络二,来自民间的传说
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些石人像也引起了民间的注意,其神秘的色彩也让不少人对其诞生众说纷纭,其中就有一种说法,石人雕刻的北方部落的首领阿史那元庆,其儿子对于乾陵阿史那元庆的石像非常的不满,这也让其有了想销毁石像的想法。
于是他在民间谣传其石像带来灾祸,并从中暗中作祟,百姓信以为真便冲上乾陵将其石人像砸碎,而石像的损害过程中我们也能找到人为的痕迹,对于这些说法自然也是半信半疑。
而其中非常有名的天灾,就是明嘉靖三十四年的大地震,当时地震超过8到11级不少老百姓都在这场天灾中死去,而乾陵正处于这次地震之中,这些石像自然也难免逃脱其损害。
无头石像这些石人像头部的断裂,也有可能于此相关,因为其他的石兽也都有头部的损害,古人在雕刻这些精美的石人像时往往是没有办法预料到之后的天灾人祸的,所以在漫长的岁月中非常容易被损害,但如此规模的石像受损依旧让我们感到惋惜,这些石像也非常有可能是由战争等因素破损的。
三,石人背后的历史
这次拼接之后我们也首次看到了石像的全貌,其1.7米的高度和0.65米的胸围,专家通过面部的判读,其石雕并非是中国古代的汉人,更像是少数民族,这点又衣服的系法也可以看出,其雕刻上更多的是左边系的衣服,这也叫做左衽,而汉人往往是右衽。
并且这些石像中很多都是圆领袍服,在唐朝中也被称之为胡服,在汉朝这种穿着也是非常普遍的,就这61尊石像来看,很多石像都是雕刻的游牧民族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这也说明了其唐朝的文化繁盛。
无头石像笏板作为这些雕像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很多人都可以发现其笏板往往是吐蕃等少数国家的特征,更多的细节都说明这些乾陵石人像中的少数民族和胡人在汉朝的统治中非常的重要,而在乾陵附近村民又发现了一尊精美的头雕。
这些石雕的特征都非常的接近古代的蒙古人种,其高颧骨和宽脸的雕刻都非常的清晰展示了其身份,石雕也将唐朝的盛世景象展示的淋漓尽致。
无头石像在唐朝的历史记载中,对于这些石像往往都是有记录其出处的,对其名字和民族,官职都有记载,并且这种做法也延续到了宋朝,但毕竟石碑雕刻容易受到侵蚀,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再找到其相关记录了
对于这些石像的来历,历史上经过专家的研究非常有可能是武则天至唐中宗执政时雕刻的,对于这些雕像的放置也是武则天下葬后发生的,石像中非常有特征的便是慕容诺曷钵,其身份地位都非常的高。
六十一番臣唐太宗李世民对其的封赏,也正是因为这种重视,在太宗昭陵前也有为其树立的石像,也可以见少数民族在唐王朝中受到的重视之高,两代皇帝对于其信任都非常重。
唐王朝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中,对于少数民族的交流也非常的深入,其首领往往会被封上一官半职,这不仅让唐王朝非常的有说服力,所以为了让这种民族中对唐王朝归属更加明显,对于胡人便树立了60余人的雕像在乾陵,彰显其雄厚的实力。
总结:对于无头石像来说,其本身就证明了辉煌的唐代历史,在考古学家的验证和考究下最终还是找到了其“头”的存在,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石像都可以得到修复。
很多人不仅对乾陵的石像感兴趣,对于乾陵本身的开发也充满了期待,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考古挖掘实力就开发乾陵的话,很有可能让失去尘封的历史和珍宝。随着人们对乾陵进一步的开发,乾陵珍宝的面世一定会让我们对唐王朝更加充满期待。
对此周总理与文物局的决定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等到我们开发乾陵的那一天,这些珍宝会让我们回到千年前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