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开学后,蒋介石为区别于旧制军事学校,效仿苏联实行政治与军事并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育方针,设立政治部,负责全校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而政治部的主任都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其中黄埔军校第二任政治部主任上任仅3个月,就被学生赶下台,这是为何呢?
他叫邵元冲,1890出生于浙江绍兴。他自幼聪明, 13岁考中秀才,后来进入浙江高等学堂,他对当官不感兴趣,于是又东渡日本求学,并且投靠中山先生。
1915年,邵元冲参加了陈其美的反袁斗争,在陈其美的引荐下,邵元冲和蒋介石认识,不过反袁斗争失败,三人相继逃亡。在此逃亡过程中,邵元冲和蒋介石关系日渐加深,后来两人结拜兄弟。
1918年,邵元冲被中山先生派去欧美考察军事,紧接着又在国外留学,直到1924年5月才回到广州。这时候蒋介石已经成为黄埔军校的校长,他想提携一下自己的结拜兄弟,于是就邀请邵元冲到黄埔军校任职。
这时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在黄埔一期开学后神秘失踪,于是蒋介石就安排邵元冲接了他的班。可邵元冲只干了三个月就被学生赶下了台。因为邵元冲是旧派文人,不会做政治工作,工作打不开局面。邵元冲把政治部主任一职当成一个官来做,既不接近学生,也不接近教官,和党代表廖仲恺又很少打交道。
邵元冲给自己安排的工作任务是每个星期由小汽艇送到岛上来作几次政治演讲,讲完后夹上公文包匆匆离去。每次演讲内容,不外乎从孔孟的忠孝礼义联系到孙先生的三民主义,并阐述三民主义的基础来自孔孟的仁义、仁爱之道。
邵元冲所演讲的这一套学生十分反感,久而久之,以后每当邵主任作政治演讲,学生们要不就酣然入睡,要不就随意聊天。因而大家戏称他为"催眠术主任"。在邵元冲所主持的政治部,其实是个空架子。对此,全校学生极为不满,一致商量将他哄赶下台。
最后廖仲恺和蒋介石校长及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会商,决定请刚从法国回来的周公接任政治部主任。周公和邵元冲截然不同,他深受学生的爱戴。
邵元冲从黄埔军校离任后,担任了中山先生的机要秘书。他亲眼目睹了中山先生的病逝。中山先生去世后,他转而支持蒋介石,但看到蒋介石对日军的不抵抗策略,坚决反对。
1936年12月,邵元冲应蒋介石电召入陕。刚到西安,就爆发了西安事变,当时蒋介石、陈诚、卫立煌等人被扣押,只有邵元冲翻窗逃跑,追兵让他站住他不听,最终他被士兵开枪击中身亡,年仅46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政府在南京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