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自此,世界版图上就有了美洲的位置。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哥伦布之前大约半个世纪,明朝的郑和就已经七下西洋了。
有趣的是,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时,整个探险队不过3艘帆船,加上船长也才88人。反观当时郑和的船队,至少有40艘以上,随行人员更是有28000人之多。
放眼15世纪的太平洋,郑和船队就是诺亚方舟般的存在,无人能及。
试想,如果郑和船队,或者说是其中的一艘小船,偶然偏离了航向。最终并没有抵达印度洋、红海,而是不偏不倚到了澳大利亚。甚至飘得更远,比哥伦布更早一步发现了美洲。世界还会是现在的世界吗?
历史就是这样的捉摸不透,让人气得直跺脚。那为何拥有如此规模的明朝船队,在宣德八年之后,就戛然而止了呢?
郑和没了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使团,访问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以西各国,故称下西洋。
这个使团的团长就是著名的三宝太监,郑和。据传,郑和是个伊斯兰教徒,同时又对佛法有一定的了解。
关于大明船队为何下西洋?明史的记载倒也含糊其辞,并未直截了当地明说。明成祖朱棣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毕竟得位不正,就想用功绩抵消自己犯下的谋逆之罪。
因此,永乐时期,修大典、平安南;迁都城、削藩王;五征漠北、六下西洋。正是由于如此傲人的功绩,“永乐大帝”倒也名副其实。
相对于官方的模棱两可,民间倒是流传着一种更为靠谱的说法。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抢走了皇帝大位。
但是在朱棣攻进应天之前,建文早就逃之夭夭了。也就是说,朱棣并未真正杀死朱允炆。
真实情况如何,也就不得而知了。或许由于二龙不相见,朱棣的部将已经手刃建文。又或许建文真就逃到海外去了。
这可让朱棣抓破了脑袋。一门心思要逮住建文,就派遣了郑和下西洋,四处找寻建文的踪迹。
大明船队从都城应天(今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集结,至福建福州下西洋。前后共计7次出游,船队航行至太平洋和印度洋,沿途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最远甚至到了东非和红海。
要知道,中国至东非的直线距离就有8724公里,更别说弯弯绕绕还要走海运。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中国至澳大利亚最近处,才不过5617公里。
也就是说,按照当时明朝的航运水平,能不能活着飘到美洲不好说,但发现澳大利亚是完全可行的。
郑和六下西洋过后,永乐帝驾崩,天下归于洪熙皇帝朱高炽。这个皇帝向来看不惯老爹朱棣东征西讨,主张与民更始。因此他在位期间,也就不再派遣郑和下西洋了。
洪熙皇帝是个出了名的病皇帝。刚做了皇帝不过八个月,就一命呜呼了。将大位传给“好圣孙”,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郑和时隔八年之后,再一次下西洋。这是郑和船队最后一次出使西洋,也是大明船队最后一次驶出太平洋。
三年后,郑和却在归国途中不幸染病去世。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大明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郑和是一个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官。光是精通佛法的本领和伊斯兰教徒的身份,就足以让他在各国互通中游刃有余。
他去世过后,明朝也开始走向下坡路。
国情不同
大明王朝是汉人当家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然也是许多后人心中的执念。
从“万国来朝”到“仁宣之治”,大明毫无疑问是实打实的世界之巅。然而要想维护这盛世的虚名,三万艘船舰开支,可不是个小数目。造船、雇人、出使都是要花钱的,还要花不少的钱。
花钱也就算了,关键是这趟声势浩大的航程,就是个稳赔不赚的生意。郑和出使列国,出于彰显明朝的实力,礼物往往都很贵重,比如丝绸、瓷器等。得到的回赠,却不过是些毫无实用的稀罕玩意,甚至空手而归。
要不然,仁宗也不会执意阻止郑和下西洋了。
那为何欧洲人却乐意远洋航行呢?他们也不知道印度在哪里,为何就愿意向着未知的大海出发?
首先,地中海地区的土壤贫瘠,气候反常,要想靠着老天爷吃饭,倒不如饿死算了。没办法,要想活命,就得出海寻找一线希望。
其次,欧洲大陆上密密麻麻罗列着44个国家,分布着完全不同的人种,还说着完全不一样的语言。曾经有两个人想学秦始皇一统欧洲,一个人是法国的拿破仑,另一个是德国的希特勒,但结果也就那样。
边上的小国王就迫切想要扩张领土,既然大陆这边行不通,那就只有探索海洋上的小岛了。要是运气好,碰上个格林兰岛这样的,倒也划算。
反观中国,当时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将蒙古人赶回了草原,再次统一了中华大地。但北方仍有瓦剌,东方也有倭寇,明朝却从未想过吞并他们。
我有这偌大的中国,何必贪心你那东瀛小岛。在英国人踏进中国之外,“地大物博”还真不是个贬义词。
留人一线生机,是中国人善良的秉性。
最后,中国人向来是崇尚中庸之道的。儒家推崇的是以和为贵,不会主动侵虐他国。想要的也不过是万国来朝的虚荣,哪怕只是少得可怜的朝贡。
更何况,中国自古就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比如上个世纪的锡金王国,白送中国都不要的。如若不然,隔壁朝鲜半岛和倭国,早就划归中华之下了。
简而言之,欧洲人发现了一个岛,哪管你岛上有人没人,插个旗子,宣布这就是吾王的土地了。
中国人是必然不会做这种事情的。
结语
有人说,倘若宣德皇帝再多活十年,也不会有瓦剌留学生了;有人说,倘若郑和再下一次西洋,说不定就能发现澳大利亚了。
但是历史没有假如!哪怕仁宣二帝活百年,也改变不了封建社会终被取代的车轮;哪怕郑和再下七次西洋,也不一定会发现美洲,就算飘到了新大陆,中国人也不会是欧洲人。
五百年前,中国输在了海洋。五百年后,中国不光要在海洋中挣回面子,还得在太空中占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