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时候,科举制的发明无疑是非常伟大的,这让寒门子弟有了出头之日。从隋文帝时期开始,科举制就出现在了历史上,只不过在隋朝时期没有得到应用,到了武周时期,武则天为了权衡朝野,大量的应用科举制,吸引了很多人才。
科举制在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在科举制之前,人们想要入仕为官,可不是件容易事。在汉臣时期,是通过举孝廉的方式进行选拔官员的。到了之后,各个乱世时期,大部分读书人是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进入朝廷官场的。
在这时候,大部分官员都是门阀士族中进行选拔的,因此寒门子弟根本无法进入朝廷为官。古代的科举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寒门子弟想要飞黄腾达,只能够通过科举制。假如科举先是中了乡试,那么这个人在自己的老家,就会名扬天下。
可别小看了乡试,能够中这样的考试,已经是非常不易了。更不用说是中了状元,假如中了状元,那么此人在天下就会非常有名。科举制存在了上千年的时间,可是一共出现的状元仅仅四百多位,由此就可以看出状元的难度。
科举制想要作弊也是不可能的,状元这样的名头,根本不是一个主考官能够定夺的。在最后一关,就是由皇帝亲自考试,想要知道皇帝考什么,根本不可能。皇帝考的大部分都是随机应变的题,连主考官都不知道皇帝想什么。
清朝时期同样是存在科举制的,毕竟这种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制是非常重要的。清朝时期与武周时期的科举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仅仅是一些细节上的变化,不是根本上的变化。后金从建立时,就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
到了后金打入山海关之后,清朝就距离建立不远了。清朝建立之后,开始大规模的笼络汉人,毕竟汉人的文化要比后金强的多。可是另一方面,汉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这时候的清朝皇帝不让读书人议论朝政。
乾隆帝时期,出现了最为严重的文字狱。举个例子来说,乾隆四十五年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一位秀才上书建言朝政,结果没有被赏识,反而是遭到了凌迟处死。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凌迟处死是非常狠毒的酷刑,人们根本受不了。
一位老者在广西巡抚朱椿游玩的时候拦下了他的车马,朱椿本以为这是告状的老者。可是当朱椿的轿子停了下来,老者给了朱椿一封文书,不过这个文书不是那么简单的。当朱椿打开一看,是非常震惊的。这是一位老秀才写的建言书。
文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两个大字“策书”,当朱椿巡抚看到这样两个字,非常震惊,这样的文书是非常受到重视的。朱椿认真的读取了“策书”的主要内容,总结来说就是五条。这五条内容现如今看来是非常中肯的,也是秀才给朝廷的建议。
第一是减免赋税的力度,减轻百姓的负担;第二建议革除盐务上众多弊端;第三建议朝廷在各地增设义仓,就是赈济灾民的粮仓;第四禁止种植大烟;第五压缩寺庙、道观的建造。这五条建言,绝没有一条是不可取的。
可是巡抚朱椿看到这样的建言,是非常重视的。毕竟这是关乎到清朝发展的。朱椿看到上书的人之后,绝对很惭愧。这是一位六十多岁的秀才,没有中什么功名,竟然敢建言朝廷,这绝对是清朝乾隆帝时期不允许的。
朱椿得知老者名叫吴英,广西平南县人,此时的他已经六十多岁了,活在世上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吴英想在去世之前,为清朝做点什么,结果就选择了上书。可是巡抚朱椿判了他凌迟处死。结果到了乾隆帝那里,同样是这样的结果。史书对此记载为:“秀才吴英供奉盛世,不知安分,妄递策书批评指责朝政,实属丧心病狂,应以‘大逆’罪凌迟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