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高开低走,东晋朝廷寄予厚望的“诸葛亮二世”是怎么把自己玩死的
迪丽瓦拉
2025-06-10 07:03:19
0

之前给大家讲拍马屁失败的时候介绍了殷羡(就是晋元帝喜得贵子后大赏群臣,这个蠢货搓着手说:陛下,臣没立下什么功劳就得此赏赐心中不安那位),殷浩是殷羡的儿子,父子俩算是一脉相承的清谈家(主要是辩论人生哲学、义理等,其实就是士大夫们闲着没事吹牛逼),老子是个伪君子,嘴巴上礼义廉耻,实际上则男盗女娼。儿子呢,个人品德没啥问题,但却是个夸夸其谈的家伙。这位老哥可以说是史上第一装逼犯,效仿当年谢安隐居不出,多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好一付寄情于田园山水间的国士气度!

不过要我说,殷浩这位老哥却是个典型的花架子,表面锦绣斑斓,内里瓦片碎屑,于民于国都毫无益处。

殷浩这人少年时期就负有盛名,东晋朝廷看重清谈辩论,更以名誉声望作为步入宦途的重要阶梯,对于东晋的学子们来说,首先你要有显赫的家世(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门阀,比如说王谢就是顶尖的门阀,子弟们根本就不愁做官),如果你是寒门,那当官的可能性几乎就是微乎其微,不过你可以凭着自己卓越的声望引起朝廷的注意,怎么增加自己的声望呢?在风度儒雅的士子们面前,那些个赳赳武夫不过只是供驱遣的奴仆而已,真正的国家栋梁就是像自己这些熟悉玄理典籍,清谈辩论的高士。

殷浩就是这么一个高士,他的出身并不差,父亲殷羡开始就已经在朝廷做官并有了一定的声望,这等于已经给殷浩的当官之路开了绿灯。

不过殷浩可不靠他父亲出名,早在年少时期,精通玄学义理并精研《老子》、《易经》这些晦涩玄奥的典籍的殷浩就已经在东晋朝野留下了盛名,当时的清谈家们不但讲究清谈时嘴皮子利索,逻辑缜密,态度不卑不亢闲适自然,更看重的是:脸!没错,如果你是个帅哥,大袖飘飘,手里拿着拂尘,一面轻轻挥动一面轻启朱唇,这样的风度场景足以让清谈家们激动地发狂。最出名的就是大清谈家王衍,他经常用一柄白玉的拂尘,大老爷们竟然像个娘们一样把自己的手保养的和玉柄一样白皙温润,这样的一种伪娘病态美竟然还被名士们称赞羡慕,大有现在追星的粉丝们这种疯狂,您就知道东晋是个什么尿性了。

偏偏殷浩就是这么一个帅哥,有颜又有才的殷浩开始受到清谈家们的疯狂吹捧,而殷浩嘴皮子也着实厉害,他说的这些同样被人们奉为至理名言,就差恨不得拿张纸裱起来天天膜拜供奉了。

这样的人才怎么能错过?于是朝廷开始征辟殷浩入朝为官,先是太尉,再是司徒,总之朝廷最尊贵的三公纷纷邀请殷浩,不过殷浩老兄很傲娇:不去!

吃了闭门羹的高官们并没有放弃,殷浩的拒绝让他们更加疯狂地想要请殷浩当官,征西将军庾亮和安西将军庾翼这哥俩就跟竞赛一样想要征辟殷浩,你让他当长史(也就是秘书),那我就让他当侍中(这可是朝廷要职啊!),不过我们的殷浩殷大爷架子那比谁都大,任你说千句万句,我就是一句话:不去!

殷浩这个样子像谁呢?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当年这个老哥也是把自己吊起来卖,明明名声在东晋独一无二就是不出来当官,在东山隐居过着田园生活,不单朝廷大员们对谢安的隐居深表遗憾,就连百姓们也感叹:“安石不出,奈苍生何!”,也就是说谢安啊,难道你就不管我们老百姓了么?这份无条件的信赖和倚重简直让人吃惊。不过谢安也没有让东晋朝廷百姓失望,当苻坚大军压境时,正是谢安带着谢家子弟们沉着应战,在淝水成功的击败苻坚,保住了东晋王朝的基业,成就不世之功。

现在在殷浩身上人们看到了谢安的影子,于是大家把他视为谢安第二,更把他看成是管仲和诸葛亮(好家伙,这是对殷浩寄托了怎样的希望啊!),朝廷官员们甚至根据殷浩是否入朝为官来确定东晋王朝的兴亡(等于是说如果殷浩不出来当官这东晋王朝都没多少年活头了!),百姓们哀叹殷浩的隐居,官员们则恳切的劝说殷浩为了国家和百姓你也出来当官吧,咱们国家真的很需要你啊!活脱脱的把殷浩当成了救世主,只要他一当官,啥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终于,在殷浩隐居了将近十年,熬死了几任皇帝以后,皇叔司马昱辅政,想到的第一件事情仍然是征召殷浩当官。这次的价码是建武将军、扬州刺史,不出所料,殷浩再一次的上表推辞。而司马昱劝殷浩出来做官的口吻极尽笼络:天下衰败至此,像您这样的英才正应该为国效力,您的去留关系着时代和我们国家的兴衰,希望您能够察觉到我们良苦用心,出来做官吧!就这样求爷爷告奶奶的来回折腾了四个月,殷浩,这个大家眼中的不世之材,东晋的救世主终于出山要当官了!我们丝毫不用怀疑东晋的官员们和百姓对殷浩的入仕寄予了多么大的期待,东晋陷入了怎样的一种狂欢状态,在万众瞩目中这位名士即将像当年的谢安一样,运筹帷幄拯救东晋于水火之中,让东晋再次中兴!

不过实际上殷浩入朝的主要作用是与功高震主的桓温相抗衡。也就是说殷浩是朝廷精心策划推出来的牌面,是桓温在攻灭成汉立下大功之后的朝廷为他树立的政界对手。在桓温的功绩和威望已然到到了顶峰的情况下,只有隐居十数年,有着美好名声和崇高威望的殷浩才能够相对抗。所以司马昱把殷浩引以为心腹,而闲适安然的隐居者殷浩欣然从命。

东晋虽然偏安,但对中原地区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进取心,后赵皇帝石虎死去诸子争取权,北方大地再一次陷入动乱,自我感觉良好的东晋朝廷又开始打起了小算盘,他们打算北伐恢复中原和关中地区,桓温这个反骨崽当然不能用,那有能力,有威望的主帅人选自然就是“孔明在世”、“管仲重生”的殷浩啦!于是殷浩被任命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要说朝廷对殷浩也确实不含糊,殷浩也自我感觉相当良好,这个一辈子没有接触过军队和战争的隐居文人雄心勃勃,以收复中原为己任。在永和八年,浩浩荡荡的北伐开始了。

不过北伐刚开始主帅殷浩就摔下了马,这个小插曲让所有人对这次北伐持悲观的态度(虽然我感觉完全就是殷浩从来没骑过马所以才摔下来的!)。果不其然,等到殷浩带领着士兵前进到许昌,坏消息就传来:后赵的降将张遇不满意安西将军谢尚对他的做派和待遇,于是占据了许昌城反叛,大丢面子的谢尚大怒之下进攻张遇,只可惜这个世家子弟吹吹牛逼倒还可以,但真刀真枪的干起来实在是不行。这不,谢尚被张遇打的满地找牙,损失了一万多人狼狈的逃回淮南。北伐刚开始就碰了这么一个大钉子,要不咱就不打了呗?殷浩果断的拒绝了王羲之的提议,开什么玩笑?我可是朝野瞩目的在世诸葛,东晋王朝的大救星,要是北伐就这样口号喊得飞起,窝窝囊囊的结束,别说朝廷百姓大跌眼镜,恐怕就连殷浩自己也不能接受,毕竟他可是身披光环,承载希望的谢安第二啊!

这样的光环和期许,是动力,您看看朝廷大员们求着他当官,别人还在辛苦熬资历时他早已经一步登天。更是压力,这些赞美、期待可不是白送的,你得转换成对应的功劳业绩才行,那殷浩,能够变压力为动力么?

遗憾的是不行,殷浩老哥就是个会清谈的书呆子,让他讲讲义理没问题,真要打起仗来,殷浩比起谢尚都不如。谢尚看不起降将张遇,最后把人家给逼急了造反自己吃了大亏。殷浩则完全没有吸收教训,他一方面想杀死降将姚襄,一方面又派遣姚襄为北伐军先锋。这下可好,早就对殷浩不满的姚襄调转枪头攻击殷浩,面对姚襄的攻击,统帅七万大军的殷浩老哥竟然......怂了,而且老哥们怂的彻彻底底,后勤辎重全都不要,撒丫子就往谯城跑,主帅窝囊废至此,军心涣散的士兵们自然如同鸟兽散,只是可怜这些东晋将士莫名其妙就成了姚襄的刀下亡魂,好容易积攒的军需装备也轻易地被姚襄所掠夺,东晋朝廷鼓吹的北伐,以这样一种耻辱性的结果正式宣告结束。—“而襄反,浩惧,弃辎重退保谯城,器械军储皆为襄所掠,士卒多亡叛。浩遣刘启、王彬之击襄于山桑,并为襄所杀。”

好吧,殷浩老兄前半辈子装的逼全被这次惨败给毁的一干二净,不提殷浩这边灰头土脸如丧家之犬。作为殷浩同志的老对手桓温自然不会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几乎笑破肚皮的桓温像模像样的上了一封奏疏:当初老子想要北伐,你们这些蠢货为了扶持殷浩来对抗我,这下好了吧?吃了个如此耻辱的败仗,简直丢朝廷的人!不过桓温手段也非常狠毒,在奏章里把姚襄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夸得跟忠贞烈女一样,好像完全是殷浩一手把人家给逼反的,最后桓温还给朝廷出了个难题:你看殷浩打了这么大个败仗,您看看怎么处理?

得,东晋的官员们估计也如同吃了苍蝇屎一般,但没法子,再讨厌桓温,人家能打胜仗啊,你殷浩牛皮吹上了天,还不是被别人给吊打?朝廷同样尴尬,桓温几次三番的上表北伐都被拒绝而选择了殷浩,殷浩老兄却大大的辜负了他们的期望,现在人家桓温上表要追究责任,本着责任落实到人的原则,朝廷也只能捏着鼻子把殷浩废为庶人并且流放。当年东晋朝廷求着殷浩做官是何等的低声下气!只不过他们自己想不到的是盼了十几年的诸葛亮,结果真盼过来一头猪。

当然殷浩的文学才华不容抹杀,只不过这位老兄明明只是一介腐儒却还真以为自己能够气吞万里如虎,结果落得个丢盔弃甲,自己多年的名声毁于一旦,也着实是活该。

殷浩这颗政坛巨星还没绽放最耀眼的光芒就被别人给一泡尿浇灭了(其实主要还是自己作的),不过殷浩老兄表现出了他的名士气度,既不对朝廷的决策口出怨言,也对自己的遭遇十分坦然,唯一每天做的事情就是用手在空中写“咄咄怪事”。

我对殷浩的气量十分钦佩,但你老兄被贬斥为民是怪事么?你老人家军事才能为零,为了打压桓温才匆匆出兵北伐,结果搞得丧师辱国,将士损失惨重,你非但不觉得羞耻自责还有什么脸面来写这些字?只是一昧的讲究清谈玄学,把那些能够富国强兵的真正济世之学抛在一边,对在战场上流血流汗的将士将领们不屑一顾,这样腐朽而衰弱的东晋朝廷又谈何北伐!这也就难怪雄心勃勃的桓温看着满朝如同窝囊废一般的公卿大臣们会起僭越之心了。这些人既不能安民,又不能强国,只知道耍嘴皮子功夫,猪队友还一直扯老子的后腿!像殷浩的这种所谓的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气度在这个乱世于国于民都没什么用,所以李慈铭犀利的评价了这些所谓的东晋名士:“王济之傲纵,王澄之狂暴,殷浩之虚合,谢万之佻率,郗超之奸谄,王忱之轻很,皆乱世无赖,蠢国败家,而士类相矜,以为标准。”,蠢国败家,这句话实在是点到了他们的死穴,在他们所谓的君子风度下,是丧失的国土,流血的士兵和消失的血性。

而且您真的以为殷浩对权力不热衷?非也!权力的美好早就让这个隐士投入了滚滚红尘。当桓温大权在握时他倒想到了自己这个死对头,于是写信给殷浩请他担任尚书令,殷浩啥反应?欣然应允,丝毫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和包袱,至于桓温是不是东晋未来的曹操,谁在乎呢!

答应了人家总要写一封回信啊,结果殷浩老兄挖空心思,费老半天精神,信纸开开合合十几次,愣是一个字没写,回了一张空白的信!为啥?因为这老兄实在是太眼热尚书令的职位,也太重视这封回信了,写了点东西不但自己觉得不满意更怕犯了桓温忌讳,这才有这个大才子搔了半天头愣是一个字都没别出来的窘况,这样的表现这还不都是为了权力!这样的殷浩哪里还有什么名士气度?无非也就是一个看重权势的假隐士而已。

我们看殷浩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对比会不会觉得特别荒谬?假使他真的能够做到从一而终贯彻自己的隐居情怀,也许中国历史上又会出现一个类似许由、陶渊明一般的人物。但殷浩的表现和所作所为更像是一场待价而沽的作秀,这个高明的演员用隐居吊足了人们的胃口,也为他铺平了通往政界的康庄大道,淡雅的隐士面具下是一颗狂热的追求权力的心,不过很可惜的是他的能力并不足以支撑这份野心,最后只落得一个功亏名辱的下场,人们心目中的“管仲乐毅之才”最终成了一个笑话。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在古代,朝廷一旦下令“诛九族”,意味着一场无路可逃的灾难正席卷而来。九族之内,不论血缘的远近,亲属们...
原创 郑...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 裹挟着无数英雄人物命运沉浮, 风雨飘摇之际, 郑成功名字如同一道耀眼闪电, 划破...
原创 康... 正在热播的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已经接近尾声,细心的观众应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原来一直大力支持靳...
原创 大... 引言 大英帝国,这是一个深刻的影响了人类近代时期发展进程的名词。而大英帝国,作为一个国家来说,无疑也...
《三国志·战棋版》魏延最新调整... 哈喽大家好啊,昨天下午测试服中魏延迎来了一个调整,这个调整会有什么影响呢?另外在新赛季中,同兵种加成...
原创 为...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对于...
秦兵马俑二号坑发现两处战车遗迹 12月16日,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消息, 在陕西秦兵马俑二号坑的考古发掘保护现场,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处战...
三国中最忠心耿耿之人! 阅读本文前,各位官人,对小女子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私信我呦。 两军交战战败时大部分人识时务可能会投降,...
原创 差... 他是南北朝时期能力最强的帝王,刚开始只是一个傀儡皇帝,韬光养晦10年,一举铲除权臣,施展抱负的他,带...
原创 岳... 靖康之耻 北宋末年,朝堂之上奸臣当道,宋徽宗沉迷于歌舞升平,对边疆的危机视而不见。那时,北方的辽国正...
原创 刘... 刘禅:在矛盾中抉择的蜀汉后主 黄喜才文2024-10-21 刘禅,这位蜀汉后主,自出生于河南新野起,...
原创 内...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最近这几年...
瑞昌铜岭探秘:铜草花下的青铜传... 在江西省瑞昌市夏畈镇的一片古老土地上,隐藏着一段关于铜与历史的传奇故事。这里,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
原创 从... 《将相和》的故事广为人知,韵味悠长,至今仍频频出现于学校教材和课外读物中。世世代代传颂的,不仅仅是蔺...
秀我中国|打卡闽南古建筑宝藏地... 新华社“秀我中国”行走体验官、网络达人@南京飞哥 带你游闽南古建筑宝藏地——千年安溪文庙。
原创 回...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被遗忘。韩信,一位军事天才,其生命轨迹在楚汉争霸的风云中急剧变化。一...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开馆 新京报讯 据国家文物局消息,12月16日,南岛语族文化艺术联展开幕暨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在福建省...
原创 一...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
原创 佐... 侵华日军将领佐佐真之助,曾长期在陆军省人事局任职,尽管军衔不高,但实权却很大,此后曾以第二十二师团步...
如何实现真正的超越?17名清北... 今年八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金津的英文专著Education and upward 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