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晚,突然又传来东线第6军第55师遭日军第56师团冲击而溃败的噩耗。这是个灾难般的坏消息,但对杜聿明却是挽回面子的好消息:因为自平满纳提前撤退,又成为“有预见”的英明正确了。此时,孙师既然解围战成功,稳定了西路,则导致18日自平满纳急撤的判断就难以说出口,所以杜聿明后来在回忆录中含混地说,放弃平满纳会战是因为“东西两路危急”,完全不顾时间顺序上的矛盾。”
01.
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兵锋直指东南亚,同时,为了挽回自己的国际声誉,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声誉,保住最为重要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就这样,围绕着东南亚地区日本、美国、我国以及英国在这块地方展开了厮杀,这其中争夺最为激烈的就是在门户地带缅甸地区的大战。
▲第一次缅甸战役旧照
关于第一次缅甸战役,这一场大战对于中国远征军来说是一场非常憋屈的战争,是一场非常茫然的战争,在正面战场上,中国远征军和日本军队不相上下,相互厮杀得非常激烈,但是这支军队在战术上犯了一个失误,那就是被日本军队抄了退路,失去了退路的远征军被迫进入到了凶险的野人山,在野人山凶险的地形和自然条件之中远征军的损失非常严重,在回国的时候大部分士兵们都已经是战死在异国他乡。
▲缅甸战役旧照
造成这次损失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如果我们回顾这一场第一次缅甸战役的话,就会发现这种惨重的结局背后其实是充满了无奈,对于日本来说,进攻缅甸的战略目的是非常单纯的,是非常直接,非常简单的,每一个进入到缅甸的日本军人的战略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如果可以顺利地夺取缅甸的话,就可以掐断运输中国战争物资的大动脉,滇缅公路,掐断了滇缅公路可谓是一箭双雕,既可以给自己掠夺到一些最想要的战略物质,还可以封锁住在西方世界往我国运输的增援物资。
02.
而对于英国、中国和美国来说,整个东南亚战场上的局势就显得异常复杂了,对于美国来说,美国对于日本其实是抱有一种纵容的态度的,甚至在某些方面美国是非常希望日本可以拿下缅甸的,美国人非常希望日本军队的战刀可以割掉在缅甸地区盘踞了多年的英国势力,只要英国人从缅甸地区被赶跑了,那么就会带来美国人最想要看到的一种连锁反应,那就是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的欧洲地区的利益基本上都要拱手让渡给美国,美国就会成为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新主人。
▲丘吉尔和罗斯福旧照
所以在第一次缅甸战役当中,美国人的态度是装聋作哑的,美国人基本上是采取了袖手旁观,坐山观虎斗的态度,但是到了之后几次的缅甸战役的时候,美国就突然是态度大变,在战场上投入了血本,海量的武器弹药在这个弹丸之地可以说是一顿狂轰滥炸,之后的几次缅甸战役我们会单独分析。所以说在第一次缅甸战役当中,日本军队和美国军队的战略目标都非常简单,非常明确,对于英国军队和我国的远征军来说,缅甸地区的局势才是真正的非常复杂。
▲中国远征军旧照
对于我国的远征军来说,我们的战略目的并不复杂,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住滇缅公路,在围绕着滇缅公路的战争当中,大力地打击日本军队,但是这个简单的战略目标想要实现起来却是一点儿都不简单,甚至是非常复杂的,原因并不在于日本军队的战斗力有多强,而是在于在缅甸地区的英国军队非但不能起到帮助作用,反而往往会起到帮倒忙的作用。
03.
在第一次缅甸战役当中,英国军队的表现只能用一个成语来非常生动地形容出来,那就是“投鼠忌器”。英国人在第一次缅甸战役当中的态度是异常复杂的,因为在大的地缘战略上,缅甸的地缘战略作用要远远的超过其他东南亚的国家,缅甸是东南亚地区的门户国家,通过缅甸可以直接进入到我国,可以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通道,而且同时还是连接着印度的门户国家,通过缅甸还可以直接进入到整个东南亚地区,缅甸可以说是整个东南亚,乃至东亚大部分地区的十字路口地带,地缘的地位重要性非常之高,如此重要的地方,英国人自然是不愿意将其拱手让人的。
▲缅甸地区地图
但是在想要继续占据缅甸地区的同时,英国人又非常矛盾,还是那一个原因,对于英国人来说,日本是在战场上会交战开火的敌人,而美国和中国虽然在名义上是盟友,但是在实际的战略利益上,美国和中国就是英国不开火的敌人,英国人需要面对三个对手的挑战,在中国有一句老话,那就是“请神容易送神难”,无论是美国的军队,还是我国的远征军都不会白白地帮助英国人打仗,英国人一直是利益至上,在心里深知这个道理,所以英国人实际上是不愿意美国和我国进入到缅甸的,所以在一开始的战争之中英国军队表现得扭扭捏捏,首鼠两端,不止一次的贻误战机,当日本的军队兵临城下之时才开始不得不大呼求救。
▲缅甸战役中的英国军队
其实英国人并不是在第一次缅甸战争开始之后才显得非常犹豫不决,扭扭捏捏的,而是在英国的军队进入到缅甸地区作战的第一天就开始显示出了自己的由于和茫然,到了最后英国军队被山下奉文在新加坡耻辱性地击溃也只是这些态度的延续,至于英国军队到底在畏惧着什么,我们在以后会单独介绍分析。
参考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中国远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