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10日
,在苏北古城盱眙马乡村外的水渠边,几个村民围在一起,正探着头看向污水渠。村民看向的地方,正是水渠里的万家三兄弟。此时他们刚清理完淤泥,将一个大壶从水渠里抬了上来,感觉很沉重,村民隐约感觉到了什么。
挖水渠
“这是挖到宝藏了吧!”
“里面会不会是黄金或是铜钱之类的啊!”
“要真有宝贝,那见者有份,不能让你们万家独吞了......”
东西还没抬上岸,现场就炸开了锅,大家你一嘴我一嘴地讨论了起来。等到东西被抬上来后,众人又往前挤了挤,还有人试图伸过手去要拿里面的东西。此次作为小队队员的
万以才
厉声喊道:“大家不要吵了,东西我先带回去,到时候我会给大家一个交待的!”
听大哥这么一说,王老二和王老三两人拥了上去,三兄弟一起抬着这个破旧的大壶,回到了家里。这个大壶里装的到底是什么东西?难道真的像村民说的那样是黄金或是其他宝贝?最后万家三兄弟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金子
果然是宝藏
万家三兄弟抬着这个看起来破旧的大壶往家里赶,后面也引来了一些村民。一到家中,他们便关上了门,三兄弟和家人紧紧地围在这个村民说的“宝贝”跟前。赶忙打开了大壶,发现里面装的竟是满满一大壶金子。几人将黄金清出来称了一下,足足有
40斤重
。看着眼前这堆黄金,他们又激动又纠结。
此时老大万以才和老二万以全的老婆均表示:
“不如把里面的金子认真清点下,然后我们三家人平分了。”
还说挖到宝贝的万老三功劳最大,把装金子的壶就送给老三。
但很快这个听起来让人心动的建议,就被三兄弟异口同声地拒绝了。
他们认为:一来里面装的金子,好像不是寻常的金币,而是被塑造成了各种形状的造型,这很可能代表着某种意义。
陈璋圆壶和金子
二来此时万家门外也逐渐聚拢了很多村民,他们听说万家兄弟挖到了宝藏,都想着来看看是什么,还有人想着分一杯羹。如果万家分了,肯定会闹出大意见。
思来想去,最终万家人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将宝物上交给国家。
但此时对于他们来说,献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陆续有很多村民都在传万家挖到宝藏的事情。在万以全家门口已经挤满了不少村民,其中不乏有打宝藏主意的人。那他们的献宝之路又会遇到怎样的曲折呢?
惊险的献宝之路
三兄弟透过门缝往外看,此时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几人商量了一下,让老大万以才从里面拿出两块金子去
乡政府
,看是否是真的金子。而剩下的金子就被锁进了家里的大木箱里,由老二、老三等人看管。
计划好后,老大推开了门,老二和老三分别拿着棍子和铁锹从屋里走了出来,这才把挤出一条路来。老大万以才双手捂着胸口往外走,而此时两块黄金被他们用报纸包住了,正捂在他胸口。眼尖的村民见了,知道宝贝可能就揣在他怀里,便不停喊着让万以才拿出来,让大伙看看宝贝到底长什么样。
村民们
万以才没有搭理,一个劲的往乡政府方向走,不少人就跟在后面追,慢慢的人越来越多。万以才哪见过这阵仗,紧张不已,额头都渗出了汗水。
见这些人穷追不舍,万以才干脆就跑了起来,一口气跑到了穆店乡政府。当时乡里正在开大会,书记
戴天全
正在主席台上讲话,万以才也没顾得上那么多,径直冲了上去。随后把怀里的那两块金子拿了出来:“戴书记,我在村里挖到了这个,你让看看是不是真的!”说着将金子递了过去,这才松了一口气。
戴书记接过万以才递过来的金子,一边听着万以才讲述自己挖到宝藏的事情,一边招呼秘书去联系县政府。县政府接到信息后,随即联系了县人民银行,并约好立马去人民银行鉴定金子。
而此时万家这边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当时村里人口口相传,万家三兄弟挖到宝藏的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甚至还传到附近村镇。
村民们
一时间万家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挤满了几百人。
他们都在议论纷纷,有的干脆嚷着说要看宝贝,有的人还想着要捞点好处。万家老三老四只得紧闭大门,拴上门栓,等着老大万以才带人过来。
戴书记和万以才等人拿着金子驱车来到县人民银行,将万以才带来的金子拿去做了鉴定,含金量高达99.9%,是地道的纯金。万以才听到后,发现自己这是真的挖到了宝了,对行长说道:
“这样的金子在我家里估计还有几十斤。”
当时的行长听到后,也吓了一跳。万以才又说道:“行长,你快点带人去我家,现在估计家里都乱套了!”
行长赶忙打了一个电话,半个小时后,三辆满载警察、县政府官员及银行工作人员的车就来到了万家门口。
此时围在老三家门口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就连草堆上和猪圈旁都挤满了人,足足有上千人之多,里面包括本村的还有邻近乡镇的人。
看热闹的人
车停在路边,下来一群荷枪实弹的警察,人群这才让出了一条路。
此时老三家的大门门栓都快要被推断了,原来在等待的几小时里,有村民等得不耐烦了,就去撞门,大家都喊着要进去看宝贝。
见万以才带着人回来,老三才打开了大门,这时才松了一口气:“你们再来晚一些,我们都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随即工作人员将大壶里的金子全部清了出来,并维持好秩序,让大家观看了这些宝物。此后陆陆续续地将金子搬到了车上,万家三兄弟也一同坐车来到了县人民银行,将这些金子送进了
县人民银行的金库
。
此后,银行还请来了文物专家来清理这些看起来奇形怪状的金子。只见这些金子有呈动物形状,有的呈饼状,有好几种形状,其中一块金兽就重达9公斤,其他加起来足足有10多公斤。
挖出的宝藏
如此精美的金雕让专家都暗暗称奇,惊叹之余,专家询问万家兄弟是在哪挖到这个宝物的。
万以才
赶忙回复道:
“我们是在早晨清理村边的水渠时挖到的。当时我三弟在挖水渠的时候,感觉好像挖到硬东西,于是就叫我过去看。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大壶,便带回了家里,商量后决定上交的。”
专家听万以才提到了还有个壶,想着那个壶可能也不简单,于是让万以才将他口中的那个旧壶也送过来看看。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那个众人口中的破旧壶,它远比里面的金子值钱,一度在国内引起了轰动。
看电视的村民们
比起金子,破旧的大壶更值钱
次日,万家兄弟再次乘坐警车回到家里,把那个大壶带回了县政府让专家鉴定,专家被眼前这一个大壶惊呆了,随即将其护送到了
南京博物院
。
盱眙挖到宝贝的消息,很快就震惊了全国,省电台广播接连播报了这个新闻,大壶还相继登上了
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
。一时间万家兄弟也成了当时的名人,万以才回忆道:“那几天经常有记者过来采访,当时省里、市里、县里还给我们颁发了奖状。”
也是在那个时候,万家兄弟才知道,那个不起眼的大壶,才真的是无价之宝,它的名叫
“陈璋圆壶”
,是古代燕国的国宝,真正的国宝级文物。
陈璋圆壶
陈璋圆壶由壶身、装饰套以及圈足底三部分连接而成。它是一件重金络壶,残高24cm,口径12.8cm,腹径22.2cm,足径13.8cm。因长期受到黄金的压力,并被掩埋于地下2000多年,壶的纹饰已受到破损。但陈璋圆壶聚集了先秦的金属工艺,其工艺之精湛,就连现代的高科技也望尘莫及,堪称是
中国青铜时代铸造工艺最完美的产物
。
陈璋圆壶共有三处铭文,所记内容分别为:口内为器皿的编号;圈足内侧有残缺的使用者的记铭;圈足外缘所记铭文内容,则与八国联军侵华时被外国人抢走后,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陈璋方壶相同。记载的是齐宣王五年田忌执政,齐国派大将陈璋率兵灭燕夺取国宝的经历。
陈璋方壶
而此历史事件在《史记·齐太公世家》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都没有记载,因为它对于齐国来说是“毁燕国宗庙,迁其重器”的极为不光彩的事情。但此事件在《史记·燕召公世家》和《战国策》中均有记载。所以此壶的发掘,也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和史料研究价值。
对于这样一件弥足珍贵的国宝文物,消息一经传开,自然很快在国内引起了轰动。文物的出土是考古学家之幸、文物局之幸、更是国家之幸,然而它却不是万家兄弟之幸。
因为这次的献宝事件,万家在马湖村饱受村民白眼
30年
,日子过得极为艰苦。
献宝后,唯一不幸的只有万家兄弟
政府为了表彰万家兄弟的无私贡献,事后
奖励了万家兄弟1万元
。或许在80年代看来,1万元几乎是一笔巨额财富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盖房子
最初他们还有媒体宣扬的光环,受到政府、文物局乃至全国人民的赞扬。但这其中唯独没得
马湖村村民
的支持,他们甚至在此事发生后,对万家人抱以仇视的态度,处处针对他们。
在献宝不到一个星期后,事件逐渐归于平静,而万家却并不平静。村里公路小队的成员联合另外十几个村民,先是来到乡政府、县政府吵闹,带头的村民说道:
“你们政府要分一些黄金给我们所有的村民,如果不分的话,那就将万家的奖金分一部分给我们!”
村民
政府对此多次表示无能为力,因为黄金和文物都属于国家的财产,我们也无权决定。政府这样推脱,村民也觉得情有可原,于是转身找到万家。三天两头的带人到万家兄弟门口进行辱骂,叫嚷着要万家兄弟分钱,搞得万家不得安宁。而作为小队队长的万以才首当其冲,遭到了村民的为难,万以才回忆道:
“这些告状的人心里不舒服,之后一直和我们兄弟几人作对,通过各种理由来找我们麻烦!”
最痛苦的是,那时候国家还是推行联产计酬,村里人故意刁难万以才这个小队队长,收的粮食甚至都不上交小队。
最后无奈,万以才辞去了村里小队长职务。
村委会
在马湖村,万家几乎成为了一种被孤立的状态,因为村里人心里不服气,甚至眼红万家获得这笔意外之财。
没有获得好处后,甚至还有红眼的村民放出谣言,说万家把村里的宝贝挖出来,这是坏了村里的福气。
此次万家人在马湖村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遭受了村民不少冷嘲热讽和白眼。不久后,老二便带着家人搬出了村,接着老三全家也离开了马湖村。身为长子的万以才,因为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在,不得已继续留守在这个被孤立的地方。
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偏僻贫苦的村庄里,又在被排挤的情况下,万以才又是如何度过了数十年的!期间曾有记者到马湖村采访万以才,当时万以才已是满头白发、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他平静地说道:
“因为二老在这里,自己肯定要留下了照顾他们,自己这么大了也不会离开了,就这样了!”
万以才在老房前
当记者看到他身后几十年未变的房子时,就知道他这些年过得并不容易。但他始终未曾向记者抱怨过什么,只是在记者临走时说道:
“我已经70多岁了,这些年我从未向政府和国家要求过什么,如果我有一天生活不下去了,能不能让政府照顾我们一下!”
看着老人眼里噙着泪水,在场的记者也都湿润了眼眶。想起
1982年
兄弟三人异口同声要将宝物上交国家的坚定神情,再看看如今老人落寞的背影,不禁让人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