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贵县下乡知青,为解燃料之困而煞费苦心,甚至险象横生的几则轶事
迪丽瓦拉
2025-06-11 22:32:50
0

俗语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居民众日常生活必需品之首,容不得半点马虎。当年的贵县(贵港)插队知青,下乡初始阶段,茅草燃料是最使人头痛的问题。从1964年开展有组织的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以来,历届知青大都经受过这方面的困扰。

割茅草(网络图片)

1964年首批插队到附城公社东北大队(棉村)的老知青简毓骐,曾经有如下的回忆:社员们烧的柴草,除了队里分的玉米秆、蔗叶之类外,要靠上山割茅草。去山的路不但远,而且崎岖难行,通常要清晨一大早出门,碰到草源难找时,晚上天黑才得一担茅草回家,是常有的事。

简毓骐的知青回忆录书稿《沉浮》

为此,每次知青上山割茅草时,简毓骐都心怵不宁:一怕路远难行,二怕草源难找,三是眼睛深度近视,割茅草时手笨割不快,四是即便割好茅草,担子装不好(未掌握技巧),挑起来特别费力……。有几次他们钻了大半天山,也找不到草源,怕因空手而归而遭人讥笑,他们想了个奇葩的办法,在途中掏钱买了人家的茅草,再挑回棉村家里。

笔者夫妇与简毓骐(右)合照于2021年

后来,插青陈作鸿通过关系,在贵县糖厂弄到了蔗渣票,去糖厂拉蔗渣糠回来烧。简毓骐全组人利用农闲时间,向生产队请假,由李玉珍借了木板车(她母亲在街道拉木板车运货),用麻包袋把蔗渣糠装好,把车堆叠得满满的,然后推回到棉村。由于每推一次就能用好长一段时间,下乡初始的燃料困难问题,才基本上解决了。现今,李玉珍早已香消玉殒多年,世事的确令人唏嘘。

简毓骐当年在棉村插队的5人小组

无独有偶,笔者1965年插队的西山10队小组,也面临过燃料不足的困局,也是通过蔗渣糠来缓解的。须知西山的农妇,大都是割茅草(群茅)的高手:出工去岭的早上或中午,稍有空暇时,就会到附近的荒野草丛,飞快地用镰刀将茅草割倒在地,收工时顺便捆扎、肩挑回家。

当年下乡插队的生产队仓库,2020年11月笔者回访西山时拍摄时,门前见有少量茅草堆放

可是对于“群茅”的技巧,插青大多一时掌握不了。因此下乡不久,便遇上燃料短缺,若不想方设法解决,生活势必大受影响。大家商议时,想到了糖厂的蔗渣糠,这是炼糖、制纸后的副产品,仅5分钱一袋,十分便宜,但要有熟人才可以拿到蔗糠票。这对曾经在糖厂做过“季节工”的姜琳来说,不是难事。

姜琳当年曾经工作过的糖厂蔗场

于是,组内除留下健梅(还有邓意勤?)在家淋菜煮饭外,其余插青甘炳、家全及我3名男生,和姜琳、忠蕴等人,清早就到糖厂开票、并借用一小车卡(糖厂与蔗区有小火车连通,西山还专设有一个车站,当时非榨季,火车轨道没有车辆来往),然后把蔗糠装入麻袋,叠放在车卡上,在糖厂用过午餐后,即合力沿轨道将蔗糠推回西山。

当年糖厂小火车

当年贵糖小火车经过的二江桥

下午,差不多到方竹大岩村时,有一段缓慢的下坡路,正是省力的好时机,俗称“放流”。但是大家用力推动卡车,刚坐到车卡上之后,突然发现前方铁轨有牲口阻拦,必须把即将加速度滑坡的卡车停下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此时,笔者急中生智,在车头上迅速将几袋蔗糠,抛落到轨道中间,因为刚启动,车卡速度还缓慢,所以即时被几袋蔗糠制停了,风险随之瞬间化解!

当年西山10队部分女插青

大家松了一口气,稍休息后继续前行,将车卡平安推回到西山离村不远(称跃进门)的公路口。当时天色已黑,家全回村通知健梅先送些水和手电筒之类来接应,然后他驾驶辆大牛车到公路口,众人合力,将蔗糠运回村里。至今,在漆黑的夜里,十六、七岁的少女健梅,独自一人行夜路被惊吓的情景,尚记忆犹新。而甘炳、家全、忠蕴等同组兄妹,则已离别人世了……。

西山10队插青2000年9月合照。左起前排:饶忠蕴、冯洁霞、姜琳,后排尹碧芳、梁家全、甘炳宗、笔者、黄健梅

1973年10月8日,一批向阳高中毕业的同学,插队到大岭公社古平大队。唐世和、郑泽民两男及朱博容、王钧两女,自由组合来到刘公村生产队。据王钧回忆,下乡第一年,国家对知青每月/人补贴26斤大米和8元生活费,但还需自力更生,要养猪、种自留地以改善生活。秋季,生产队还停工几天,让社员上山割茅草。

当年下乡到大岭刘公村的王钧(右)与朱博容

4名知青到生产队的第三天,刚好遇上割茅草的日子,为厨房的柴火做准备。那天,她们清晨就起床,匆忙吃过早饭,兴高采烈地拿着镰刀,跟着社员们出发。走了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山脚下,看到那山岭上茅草长得特别茂盛。但一走进茅草地,高密的茅草遮挡得根本看不见人影。这情景,立即给王钧两位女知青,带来丝丝的恐惧感。

这些长柄工具,南方割茅草时也经常用到,刀状的称为“泼刀”,站立使用,腰部要相当坚挺出力(网络图片)

原先她们不懂得割茅草是要从山顶往下割的,只硬着头皮拨开茅草,跟着社员往山上爬。到了山顶,社员们手把手教她们割茅草的方法。第一次割草她们觉得很好玩,所以不觉得累,就这样一直割到了中午,茅草已被她们割得从山顶铺到了山腰。

王钧与知青2018年回访大岭刘公村时,与干部社员在当年知青屋前留影

此时,队长提醒该收工了,其他社员都开始陆续回家吃中午饭,她们也随之收工下山。就在半山腰,她们看到高丛的茅草丛里有一黄蜂窝。当时4人并不意识到危险,只想着如何把这窝黄蜂灭掉,免得让它们蛰伤。于是,郑泽民嘱咐女同学用头巾把头包好,躲到一边去,然后他自告奋勇去烧黄蜂窝。他拿来一把割下的茅草,用火柴点着,可就在点火的瞬间,火苗一下子窜高烧着了高密的草丛,风助火势,烧得噼哩啪啦响,此刻,4个人都吓懵了,待反应过来,赶忙连滚带爬地往山旁边跑,同时呼喊着救命。

当年刘公村知青:唐世和(前排左)、郑泽明(右),朱博容(后排右2)、王钧(后排左2)与知青农友合影

社员们都回家去了,整座大山空荡荡的,找不到帮忙救火的人。眼看火势越来越大,两位男同学试图用衣服去扑灭它,女同学当时又渴又饿,根本无能为力。不但眼睁睁地看着大火把她们割好的茅草烧光,并且燃着边旁未割的草地继续往山上烧。

2022年4月,笔者与王钧在贵港留影

千钧一发之际,突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女社员,急急忙忙地跑到山脚下大声呼叫,让她们快点跑到山顶割草断火。听闻后,两位男同学拼命地往山上爬,使出了全身力气,慌乱地在山顶上割倒了一排茅草,形成一条防火隔离带。大火很快烧到了隔离带前,因为没有茅草可烧,火势才慢慢地减弱。4名知青,这才用衣服和头巾,把剩下的火源扑灭。火灭之后,她们发呆地坐在山顶上,个个满脸黑灰,相互看望,哭笑不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王钧2018年回访刘公村时,与昔日的社员情浓牵手照相留念

王钧说,现在回想起那一次惹下的祸,还真有点后怕,大火没把她们4人烧死在山上,也算是命大了。经此次遇险,往后的劳动生活中,她们都能放下架子,很认真、很虚心地向社员群众学习了。

王钧与贵港老知青,前排左起:林士景、王钧、简毓骐、姚镇

知青当年的插队生活,尽管艰难困苦,但也不断磨炼了他们遇险不惊、迎难而上的坚强斗志。当然,期间也不乏充满情趣的地方。友友们觉得呢?谢谢阅读,敬请留言与关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在古代,朝廷一旦下令“诛九族”,意味着一场无路可逃的灾难正席卷而来。九族之内,不论血缘的远近,亲属们...
原创 郑...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 裹挟着无数英雄人物命运沉浮, 风雨飘摇之际, 郑成功名字如同一道耀眼闪电, 划破...
原创 康... 正在热播的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已经接近尾声,细心的观众应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原来一直大力支持靳...
原创 大... 引言 大英帝国,这是一个深刻的影响了人类近代时期发展进程的名词。而大英帝国,作为一个国家来说,无疑也...
《三国志·战棋版》魏延最新调整... 哈喽大家好啊,昨天下午测试服中魏延迎来了一个调整,这个调整会有什么影响呢?另外在新赛季中,同兵种加成...
原创 为...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对于...
秦兵马俑二号坑发现两处战车遗迹 12月16日,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消息, 在陕西秦兵马俑二号坑的考古发掘保护现场,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处战...
三国中最忠心耿耿之人! 阅读本文前,各位官人,对小女子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私信我呦。 两军交战战败时大部分人识时务可能会投降,...
原创 差... 他是南北朝时期能力最强的帝王,刚开始只是一个傀儡皇帝,韬光养晦10年,一举铲除权臣,施展抱负的他,带...
原创 岳... 靖康之耻 北宋末年,朝堂之上奸臣当道,宋徽宗沉迷于歌舞升平,对边疆的危机视而不见。那时,北方的辽国正...
原创 刘... 刘禅:在矛盾中抉择的蜀汉后主 黄喜才文2024-10-21 刘禅,这位蜀汉后主,自出生于河南新野起,...
原创 内...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最近这几年...
瑞昌铜岭探秘:铜草花下的青铜传... 在江西省瑞昌市夏畈镇的一片古老土地上,隐藏着一段关于铜与历史的传奇故事。这里,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
原创 从... 《将相和》的故事广为人知,韵味悠长,至今仍频频出现于学校教材和课外读物中。世世代代传颂的,不仅仅是蔺...
秀我中国|打卡闽南古建筑宝藏地... 新华社“秀我中国”行走体验官、网络达人@南京飞哥 带你游闽南古建筑宝藏地——千年安溪文庙。
原创 回...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被遗忘。韩信,一位军事天才,其生命轨迹在楚汉争霸的风云中急剧变化。一...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开馆 新京报讯 据国家文物局消息,12月16日,南岛语族文化艺术联展开幕暨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在福建省...
原创 一...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
原创 佐... 侵华日军将领佐佐真之助,曾长期在陆军省人事局任职,尽管军衔不高,但实权却很大,此后曾以第二十二师团步...
如何实现真正的超越?17名清北... 今年八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金津的英文专著Education and upward 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