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努哈尔赤于关外起兵,爱新觉罗家族曾先后涌现了多位骁勇善战的英雄。然而,这个将星云集的家族,却也曾因争权夺势而上演过不少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多尔衮是清军入关的第一功臣,也是清王朝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他生前虽无帝号,死后却被尊封为义皇帝,不久又被定为乱臣贼子,直至乾隆朝才得以平反。
历史上的多尔衮,曾是离皇位最近的人,但却先后两次错失良机,与皇位擦肩而过,并最终选择拥戴福临,尽心辅佐孝庄母子,成为顺治朝的关键人物。那么,这其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情呢?
多尔衮画像
努尔哈赤的宠儿,阿巴亥的希望,眼见八哥逼死生母,夺走了汗位。
多尔衮是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与宠妃阿巴亥所生,在众兄弟中排行十四,也是努哈尔赤最为欣赏的儿子。随着努尔哈赤年逐渐衰老,各方势力都开始觊觎汗位,斗争也日趋激烈。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最为宠幸的妃子,她眼见大汗对多尔衮颇有好感,因而也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多尔衮身上,甚至不惜拉拢讨好大贝勒代善,以便巩固自己的地位。
功夫不负有心人,1626年9月,努尔哈赤去世。据说,当时努尔哈赤答应了阿巴亥的恳求,决定传位于多尔衮。努尔哈赤死后,阿巴亥向众人宣布了大汗遗命,由多尔衮继位,让大贝勒代善辅政。
然而,由于努尔哈赤去世时身边仅有阿巴亥一人在场,又未留下任何凭证,使得早已觊觎汗位的皇太极有了借口。在皇太极的怂恿下,四大贝勒坚称阿巴亥口中的“遗诏”是伪造的,并拿宣布了另一份“遗诏”,称努尔哈赤命阿巴亥殉葬。
此时,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都还年轻,势力远不及皇太极,更谈不上与四大贝勒抗衡。就这样,原本应该成为新任大汗的多尔衮,竟眼睁睁地看着八哥皇太极逼死了自己的生母,并夺走了汗位。
后金统治者虽然尚未称帝,但汗位实际上也与皇位相差无几。就这样,少年时期的多尔衮,在失去的父亲之后,又眼见生母被逼自尽,并且痛失汗位。
皇太极画像
据说当时阿巴亥不愿赴死,但皇太极等人却不依不饶。后来,皇太极答应阿巴亥,如果她肯为努尔哈赤殉葬,便会保障其三个儿子的安全。言外之意,他已经向阿巴亥提出了威胁,如果阿巴亥反对,便连自己的儿子也无法保全。
此时,一直察言观色的大贝勒代善,见阿巴亥必死无疑,终于表态,称将会好好照顾阿巴亥的儿子们。就这样,年仅三十七岁的大妃阿巴亥,在四大贝勒的逼迫下,含泪自尽。在阿巴亥死后,势力最强的皇太极在众人拥戴下登上皇位。就这样,后金政权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权力交接。
皇太极的股肱之臣,手握重兵的满洲勇士,在关键时刻退出了皇位之争。
在皇太极被拥立为大汗后,果然信守承诺,并没有为难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尤其对多尔衮大为赏识。或许,皇太极自己内心也很愧疚,才会对兄弟们比较照顾。
失去汗位的多尔衮并没有太多埋怨,而且在强者林立的环境中,也不会留给他发牢骚的机会。到多尔衮十七岁时,便开始追随皇太极四处征讨,并迅速成长为一员猛将,被皇太极视为心腹。
1636年,皇太极又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清。此时多尔衮因战功卓著,而被封为和硕睿亲王,成为大清的股肱之臣。在此后的数年中,多尔衮又屡立战功,日益煊赫,成为皇太极众兄弟中最受器重的人物,而且深受部将拥戴。
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暴毙,且为留下任何遗言。此后爱新觉罗家族再次上演了激烈的皇位之争。
在皇太极死后,爱新觉罗家族实力最为雄厚的,除了多尔衮以外,便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他们手中各握有八旗精锐,而且都有强劲的拥戴者。当时,各方势力都觊觎皇位,纷纷剑拔弩张。相对而言,战功卓著的多尔衮呼声更高,获胜的几率也更大一些。
不过,此时多尔衮也十分清楚,皇太极长子豪格一方也不会轻易善罢甘休。在议事厅内,大家表面上保持着和善,且相互谦让,但彼此都已做好了兵戎相见的准备。
就在大家虚情假意地相互推诿时,多尔衮突然话锋一转,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而其他竞争者也不好再上前争夺,竟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六岁的男童成了皇帝。就这样,福临登基后定年号为顺治,尊奉生母为孝庄皇太后,以多尔衮为摄政王。
在各方势力相持不下的时候,多尔衮退而求其次,将皇位“拱手让人”,自己甘于去做摄政王,再次与皇位擦肩而过。他的这一举动,着实令人震惊不已。
接连措施皇位的多尔衮,为何甘心辅佐孝庄母子,去做“幕后英雄”呢?
在清史研究中,向来流传着“太后下嫁之谜”,曾有不少人觉得,多尔衮与孝庄之间存有私情。甚至有人曾提出,多尔衮在关键时刻选择推举福临,自己甘心去辅佐孝庄与顺治,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而随着稗官野史的渲染和影视剧的演绎,更使得多尔衮像是站在孝庄身后的男人。
剧照·多尔衮与孝庄
不过,事情真相却绝非如此简单。
作为游牧民族的满洲人,曾长期流行着“收继婚”,即父亲与兄长死后,儿子或弟弟可以迎娶庶母、嫂子。不过,这一婚俗在清朝皇族中并为推行,太后下嫁之说也是明亡后抗清义士张煌言的诋毁污蔑之词。
另外,多尔衮并不是个愚笨之人,他甚至如何在皇位与爱情之间做出取舍,怎么会轻易将皇位让于他人呢?其实,尽管历史上的多尔衮看起来像是孝庄身后的男人,在一直默默付出,可这毕竟只是表面现象。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还需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多尔衮推举福临,辅佐孝庄母子,其实也是出于无奈。尽管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曾占据一定优势,但却不足以完胜豪格。所以,在双方剑拔弩张、相持不下的时候,他选择了顺势而为,干脆拥立一个没有根基的孩子,然后由自己去辅政。这一选择虽然使得自己再失皇位,却也不至于让江山落在政敌豪格手中。
其次,爱新觉罗家族名将辈出,也曾为皇位争得不可开交,但这个家族在创业前期却异常冷静,几乎都是忠于政权,而不会为私利兵戎相见。从这一点来讲,多尔衮尽心辅佐孝庄母子,实际上是在为大清效力,而不是在为某一个人效力。同样的道理,当豪格见多尔衮放弃皇位后,自己也不便再去争夺,也就随之放弃了皇位。
历史上的多尔衮先后两次痛失皇位,内心自然也十分痛苦。然而,这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还是选择了以大局为重,避免了与豪格等人兵戎相见,从而稳定了局势。从表面上看,他像是站在孝庄身后的男人,但实际上却是为清朝鞠躬尽瘁的功臣,而他誓死维护的,也不仅仅是孝庄母子,而是王权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