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7岁俄罗斯姑娘嫁大20岁山东汉子,唯一的聘礼:问同事借的新被子
迪丽瓦拉
2025-06-13 14:34:22
0

1943年在新疆伊犁,一对新人喜结连理。奇怪的是,这场婚礼没有锣鼓喧天的丝竹声,没有夜晚红烛高照,甚至连一桌像样的酒席都不能操办。

一位17岁的俄国美女,几乎以裸婚的形式,嫁给了比她年长20岁的山东汉子。而汉子的聘礼,只有一床借来的棉被。

新娘名叫尼娜,1926年出生在俄罗斯的沃洛格达州。新郎名叫刘春书,1906年出生在山东淄博。

横跨几乎半个地球,年龄相差20岁的他们怎会在新疆伊犁相遇,进而擦出爱情的火花呢?俄罗斯美女究竟是为何看中了这位中年男人?

时间回到上世纪的二十年代,尼娜的父亲是一名中国人,来自于河北邢台,母亲则是出生于俄罗斯沃洛格达州的姑娘丽达,二人在沃洛格达州结婚生子,婚后有一儿一女。

父亲是一名皮货商人,经常游走于俄罗斯和中国之间,把来自俄罗斯的珍贵皮草转卖到中国境内,深受当时富贵人家的追捧。

在一次跨国收购皮草的过程中,尼娜的父亲来到了沃洛格达州,偶然认识了尼娜的母亲丽达。面对这位金发碧眼的美女,父亲一见钟情。

对于来自中国小伙的追求,情窦初开的丽达也沦陷了。四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小伙子为了爱情于是决定在沃洛格达州定居,直到自己的女儿尼娜7岁才决定回国。

当时各国的国际关系微妙,大小战争连绵不断,德国作为苏联的邻国,狼子野心不断膨胀,已经快要把战火烧到苏联。

在中国也不太平,西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势力在中国东部地区不断扩散。虽然父亲也想回到河北邢台,但当时河北时局十分不稳定,各大军阀、外来势力盘根错节。

为了让一家人过上安稳的生活,尼娜的父亲才决定安家在自己曾经到过的城市——新疆伊犁,这里地处偏远,但远离战火。

1933年,尼娜一家人在伊犁安家落户。长距离的举国搬迁,加上整个家庭需要养育尼娜和她的哥哥,原本殷实的家境变得举步维艰。

父亲为了养育家庭重操旧业,母亲也没有闲着,在新疆伊犁,国民党的航空飞行部队里找了一份后厨洒扫的工作。

正是在尼娜母亲工作的单位,他们一家人结识了飞行部队里的地勤秘书刘春书。

刘春书接受过高等教育,很有文化,地勤秘书这一份工作虽然稳定,端着国民党的饭碗,但文员的待遇很低,每个月的薪水几乎只能维持家用。

刘春书原本家境还算富足,但动荡的时局把整个家底压榨殆尽,刘春书也迫不得已选择加入了国民党部队,背井离乡来到新疆伊犁。

远在他乡的刘春书身无长物,住的地方也是部队统一修建的宿舍,而且他还要把自己微薄的收入寄给在山东年老的父母。

所以在当时,基本没有哪个家庭,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生活困苦的地勤秘书。但抛开物质条件,刘春书也算是相貌端正,而且性格平和,极其容易相处。

7岁的尼娜已经可以帮着母亲丽达在后厨里做一些杂事,一有空就经常跑到空军部队里。身为混血儿的尼娜,从小便有着独特的异域风情,可谓是天生丽质。

后厨清洁和地勤秘书都是属于后勤人员,所以丽达和刘春书每天基本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初来乍到的丽达在一些语言和部队上的问题,刘春书也十分乐意帮把手。

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年,在十年的时间里,刘春书和尼娜一家的关系很好,经常互帮互助,刘春书就像大哥哥一样对待着尼娜。

丽达和丈夫在伊犁十年的时光里,也对刘春书的印象不错,觉得他踏实稳重,待人真诚,又有文化,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颇受刘春书照顾的尼娜,对刘春书的好感自小便开始了,刘春书在空闲时间还会教她识字,偶尔还给小尼娜买一些小玩意儿逗她开心。

在尼娜的眼中,刘春书一直都是原来那个27岁的青年男子,从小刘春书对她的点点滴滴,都印在尼娜的心里,岁月并没有让刘春书的容颜有所改变,反而让尼娜的好感越来越强。

图片来自网络,与本人无关

17岁的尼娜风华正茂,混血体质让她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大美女,前来追求的男孩儿络绎不绝,部队的年轻人都想把尼娜娶回家。

但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混血的俄罗斯美女,竟然会喜欢一个比她年长20岁的中年男子。

虽然尼娜一家对刘春书的印象不错,认为他可以托付终身,但这样的事儿发生在自家身上,尼娜父母还会同意吗?刘春书又是怎么想的?

看到自己女儿的选择,尼娜父母其实并不感到意外,在日常生活中,他俩便能看出女儿对刘春书有些许情愫,女儿对刘春书的一些关心行为,二人也并未制止。

虽然有着20岁的年龄差距,但在夫妻二人看来这正是刘春书相比于那些年轻人来说更有优势的地方。年轻人更可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照顾不好自己的女儿。

对于刘春书的物质条件,尼娜的父亲常年外出经商,后又四处颠沛流离,原来殷实的家境落到了现在拮据的地步,所以他对金钱早已不像原来经商时那样看重。

夫妻俩就想着自己的女儿能够嫁给一个自己喜欢的人,能够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所以他们对女儿的选择,极力支持,甚至想撮合尼娜的婚事。

刘春书开始也感到意外,整个比自己年长20岁的小妹妹竟然想要与自己结为夫妻,来到伊犁,他已经做好了一辈子孑然一身的打算。

刘春书也希望自己能够找个可以陪伴终身的伴侣,他也打心底喜欢尼娜,但想到自己的条件,不免觉得是异想天开。

听到尼娜父母愿意把他们的女儿嫁给他时,刘春书感到喜出望外,十分感激自己的岳父岳母,并发誓自己要一辈子对尼娜好。

于是在1943年,一间简陋的房子里,屋内没有任何的喜庆装饰,酒席丝竹,刘春书甚至连娶尼娜的聘礼都是从同事家借的一床被子,他们二人结成了夫妻。

在外人眼中,这对相差二十岁、生活条件又不好的小夫妻自然是不被人看好,甚至有人还在私下议论,说着刘春书的一些闲言碎语,还说这样的婚姻,婚后的生活真的幸福吗?

刘春书和尼娜结婚之后,抗日战争已经在全国打响了。他们的工作是在国民党的空军部队,自然是帝国主义势力的重点打击对象,他们不得不四处游离。

此后的几年,一直到解放战争初期,全国局势一片混乱。辗转于中国大江南北的尼娜和自己的父母和哥哥失散了,动荡的时局让尼娜和刘春书相依为命。

他们也曾经计划着回到伊犁去寻找尼娜的父母和哥哥,但在当时信息极度匮乏,想要在乱世寻找到自己的亲人不异于大海捞针,苦寻无果之后,他们不得不离开伊犁。

在那段逃难的日子里,刘春书对尼娜照顾得无微不至,并没有把她当做自己艰难求生路上的拖油瓶,他知道自己的妻子和家里人走散了十分伤心,便一直安慰着她说将来会团聚的。

几经磨难之后,解放初期,刘春书带着尼娜回到了自己的山东老家,定居在淄博的一个小村庄里,过起了务农的生活。

虽然他们结婚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但是却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所以他们在安定好之后,领养了一儿一女。

在淄博的漫泗河村,刘春书回来之后继续从事着文职工作,在村里当会计,尼娜则慢慢学着干一些农活儿,种一些蔬菜和养颜鸡鸭,就跟当地的农村妇女一样。

街坊四邻和子女们几十年间都未听到过尼娜和刘春书争吵过一句,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可以很好地形容他们二人。

刘春书在当时是少有的文化人,之后又在村里的学堂开始教小朋友们识字认字,尼娜一有时间便也跟着同村的小孩一起上学堂。回到家之后,丈夫又手把手教尼娜写字。

在给孩子们上户口的时候,刘春书发现尼娜还没有在中国拥有一个合法的身份,于是到了中国多年的尼娜,丈夫还为她取了一个中文名字,让她拥有了中国公民的身份。

刘春书让尼娜跟着自己姓刘,选了一种品行高洁、端庄的兰花做名,“刘墨兰”便是尼娜来到淄博漫泗河村的称呼了,村里人都是这样唤她的。

尼娜这个称呼,现在她已经不常用了,她也记不清自己的父母还有哥哥是什么模样了,而且她也不想再回到苏联,那儿已经很难再找到家人了。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山东又闹起了饥荒,几十年难遇的特大自然灾害让当时蒸蒸日上的国民经济备受打击。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嗷嗷待哺,一家人只有靠着吃树皮、草根勉强度日。

当时几乎是饿殍遍野,丈夫刘春书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东奔西走,一顿饱饭都没有吃过,长年累月下来,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在他身上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已经落下病根的丈夫并未得到很好的治疗,加上又长期在外从事体力劳动,病症越拖越重,卧病在床的丈夫最终半身不遂,下半辈子只能靠着尼娜一个人。

尼娜就慢慢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开始照顾自己瘫痪在床的丈夫。时间一晃就是15年。当时尼娜已经快60岁了。在之后15年的时间里,尼娜四处找活儿干,贴补家用。

缝衣服、卖废品,甚至是抬石头、收鸡粪这些活儿她都做过。为了让丈夫刘春书在家里不那么无聊,尼娜靠着自己的在外的血汗钱,一块一块的累积,给丈夫买了一台黑白电视。

当时电视机作为稀罕物件,80年代年轻人成家立业的三件套之一便是电视机,一台电视机便要300元左右。

推一车350斤的鸡粪到工厂作为肥料,一趟下来能赚3块5,像这样几块钱的活儿,极其辛苦,但尼娜也并未觉得有多辛苦。

1989年,丈夫刘春书与尼娜天人永隔,之后她便与自己的女儿、女婿还有儿子儿媳们生活在一起,儿女们慢慢长大成人,尼娜也不需要再做那么辛苦的活儿了。

之后尼娜便在村庄里颐养天年,做着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喂喂鸡鸭,种一些蔬菜,时不时搭一把手帮帮儿女们照顾孙子孙女。

到了2016年,尼娜已经90岁了,几年时间内她的儿子、女儿、女婿也相继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尼娜花了好长时间才从悲痛中走出来。

剩下儿媳王文凤和尼娜相依为命,村里人也好奇尼娜为什么这么长寿,经历人生起起伏伏的尼娜只是告诉大家多活动活动,保持好的心情,不挑剔就行。

在尼娜的90岁生日上,越来越多的人们知道了漫泗河村有一位来自俄罗斯的高寿老人,村里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都来给尼娜祝寿。

2017年3月8日,在中国已经生活了84年的尼娜,还得到了一封远在俄罗斯沃洛格达省瓦赫涅沃村的家书,沃洛格达州州长奥列格库弗什尼科夫表明随时欢迎尼娜回家看看。

尼娜对于这个突然袭来的惊喜感动万分,为了让家乡挂念自己的朋友们看到自己在中国生活得很好,她让南定镇工作人员给她拍了照,还把淄博的特产陶瓷也一起寄回了家乡。

如今的尼娜晚年生活十分幸福,儿孙满堂的她,事迹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经常有人前来探望她,政府也对尼娜极其关怀,淄博市南定镇副镇长胡晓晨也说老人一年下来的各项补助能到12000元。

有一句儿孙宽慰的话、一封平安的家书、一个温馨的电话、一件有意义的礼物,就会给老年人一个惊喜,一丝宽慰,一点温暖。

-完-

编辑丨书书

参考资料

《“喀秋莎”在中国》 新华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邓... 自1977年7月,在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成为我党第二代领导人集体核心之后,在他的主持下...
原创 百... 百年谎言:大清的衰亡,远远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清朝的覆灭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虽然许多人...
恭城牛路冲遗址考古有新发现!岭... 央广网南宁12月20日消息(记者梁瑜琳)近日,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牛路冲遗址发掘咨询会召开。会上...
斯拉夫人更愿意几个民族抱团在一... 看世界历史可以发现,历史上的苏联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南斯拉夫联邦是由6个实体组成的,就连捷克...
原创 此... 《三国演义》告诉我们,无论是文斗还是武斗,活得久才是王道。正如《军师联盟》中司马懿的一句台词“依依东...
原创 马... 街亭之战啊,马谡明明占了高地优势,结果还是没能打败魏兵。你说,他要是直接在路口扎营,就能赢了吗?司马...
原创 同...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皇帝下达裁撤三个汉王藩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原创 兵... 在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中,身为23兵团政治部主任的裴周玉,在担任几年兵团干部后,被改为军政委,而且正式任...
花脚大仙分享:伊朗国家博物馆巡... 伊朗国家博物馆巡礼27 花脚大仙分享 伊朗国家博物馆是伊朗古老而文明的历史的缩影,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
原创 若... 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人用洋枪火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这开始,中国进入了最黑暗的一百多年。中国人被...
原创 日... 日本投降后,农民在深山发现日军,后报告苏军,激战26天死伤惨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
原创 北... 夜幕低垂,北平城的灯火通明,城墙上,守军将士们的身影忙碌而坚定。朱高炽身着战甲,站在城墙之上,目光穿...
原创 三... 要说起《三国演义》里谁最厉害,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吕布。不过,也有很多人喜欢赵云,觉得他的武功不比吕...
原创 扶... ▶前言 它地处巴尔干半岛西部,面积不到3万平方公里,却拥有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 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有一款银币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极高的收藏价值而备受瞩目,它就是...
当年提干后拒绝了女军官,娶了高... 1987年秋天,收音机里飘荡着《军港之夜》悠扬的旋律,我站在团部门外,双手攥紧了报告。 "李梦然,你...
原创 逃... 唐朝君王总结会,第一次总结了丹药给皇帝造成的伤害,今天,我们来汇总一下唐朝有哪些皇帝曾经逃离过京城,...
原创 隆... 隆裕太后生活优裕,又没有疾病,为何在清帝退位第二年就去世了? 1912年2月12日,随着《退位诏书》...
原创 史... 一提起史前文明,想必大部分人都十分感兴趣。而之前的许多发现也似乎都证明了在人类之前或许存在着更高级的...
原创 他... 2017年7月1日,逢卢沟桥事变80周年纪念日前夕,吉林大学为推广历史知识,特邀著名历史学家袁克勤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