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抗战时期,我们国家就出现了很多无名英雄。他们不求高官利禄,只希望在国家需要自己的时候可以多出一份力;他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等战争结束之后就归隐山田,从不向国家多索取一分钱;他们将自己的功绩隐藏起来,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默默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自己本分的工作。
2019年,辽宁鞍山市政府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他们找到供电公司中一位已经退休的老人,工作人员登记好老人的信息之后,询问老人有没有军功证明等文件。老人本来还在侃侃而谈,跟工作人员交流甚欢,当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开始变得支支吾吾,表示自己并没有什么功绩。
在工作人员的软磨硬泡、多次请求的情况下,老人才拿出一个藏在家里的破旧箱子。打开箱子之后,工作人员都惊呆了,里面居然放着数十份已经变色的纸和多个军功章,上面记录着老人曾经立下的战功,一共立了四次大功和四次小功。
里边还有一张71年前的一张报功书,这张报功书是塔山阻击战留下来的。报功书上写的正是这位老人的名字——张贵斌,他就是当年的塔山阻击战的战斗英雄。
张贵斌的报功书
张贵斌,1925年12月出生在海城市溪流镇小码头村,家里很穷,为此张贵斌没有上过一天学,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给地主放牛,再大一点,就在店铺里面当伙计,为了生活干活挣钱。后来战争爆发了,张贵斌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看到了有些百姓有家不能回、家破人亡的痛苦。
他多想上战场冲锋陷阵啊,可那时他的年纪尚小,根本就参不了军。
鞍山解放了之后,张贵斌看到解放给百姓带来的改变,他希望不只鞍山解放了,其他地区也要解放,他多希望所有贫困的老百姓都可以过上好日子啊。从那以后,张贵斌开始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他要去参军,他要跟着部队去解放其他地区。
到了参军的时候,张贵斌的妻子已经怀孕了,纵然内心有万般不舍,但这是丈夫的志向,也是全国百姓所期望的事情。她默默地给丈夫收拾好行李,送他离开时,也只是让他平安归来,让他放心家里,自己会照顾好生病的母亲和孩子。
在告别了自己怀孕的妻子和多病的母亲后,1948年初,张贵斌毅然选择了加入了解放军。
张贵斌
塔山阻击战
没想到刚参军不久,张贵斌就迎来了一场艰苦的战役——塔山阻击战。
很多年后,张贵斌回忆起塔山阻击战,心中依旧无比难受。他说:
“七天六夜,一直守在壕沟里战斗,阵地一步也没退。战友受伤了、倒下了,我们就玩命背回来。一仗下来,全连就剩3个战友了。”
是啊,这场仗打得太苦了!塔山阻击战要从1948年10月7日说起,这天,张贵斌所在的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奉命前往辽西地区,阻击国民党支援锦州。而塔山就是国民党支援部队锦州的必经之路,这是一个小村庄,连着山和海之间的一挑狭窄的道路,要想到锦州,必须经过塔山。
1948年10月10日,国民党东进兵团发起了猛烈进攻,国民党的装备精良,他们拥有空军和好的机械化部队,天空上是敌人盘旋轰炸的飞机,地上又有敌人的大炮和坦克,炮火连天。张贵斌所在的部队抵抗不住敌人这么猛烈的攻击,所以遭受到了很大的伤亡。
塔山阻击战
作为后勤担架营的战士,从战场上拯救自己的战友是张贵斌的任务,可他手里连一把枪都没有,只有两个手榴弹,他又很快就把两个手榴弹扔了出去,两手空空的怎么可能打得过敌人?张贵斌想不来那么多了,心中没有一点怕死的念头,自己手里没枪了,就只能把敌人的枪给抢过来。
等到自己好不容易抢到一把枪,张贵斌开始对准敌人,一个又一个将他们击倒。枪里面没有子弹了,他就再去抢一把枪,继续战斗,冒死上前将受伤的战友背回战地,让他们赶紧接受治疗,就这样,二十多名战士让张贵斌给背了回来。
等到战斗的第四天,张贵斌自己也被飞机扔下来的炮弹炸伤了左腿,腿上的一块肉都给削下去了。但看着昔日的战友们一个个倒在自己的身边,张贵斌依旧勇往直前,绝不退缩一步,他知道自己一定要守住战线,只有这样,才能为锦州战场赢得更多的时间取得胜利。
索性,张贵斌直接在大地上抓了一把土糊在了腿上,然后扯了一块衣服,自己把伤口给缠上了。他就这样拖着自己受伤的腿,在战场上和敌人交战。
张贵斌刚进入部队,虽然也打过几次仗,但是像这样艰难的战争,他还是第一次经历。炮火声、轰炸声、机枪声充斥着整个塔山。塔山的阵地渐渐地被鲜血染红了,有自己战友的,也有敌人的。被炸毁的树木、房屋的惨况更是惊人。
张贵斌他们阵地的防守不断地被敌人摧毁,他们只好利用炮火停止的间隙,不断地对阵地的防守进行加固,坚守在第一战线。敌人冲上前来,他们还要和敌人进行厮杀。这一打,就打了整整七天六夜。
最终,靠着张贵斌和他的战友们的英勇和牺牲,这条防守线被牢牢地守住了。同时也因为这场塔山战役的胜利,为攻打锦州争取了更多的时间,最后锦州在10月13日取得了全面解放。
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张贵斌所在的部队损伤也很严重,连队只活下来了3个人,其他人都已经牺牲在了塔山!而张贵斌的血也止住了,但却给他的腿留下来后遗症,每次到了阴天、雨雪天的时候,张贵斌的腿就会非常的疼。后来他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回忆起这一段就说:“意志要坚强,没有克服不了的。你下定这个决心,就是疼也不觉得疼。”
这场战役,让张贵斌明白了和平真的来之不易,这是一条用生命和鲜血铺出来的路。由于张贵斌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他在战后被记了一次大功,被授予“人民功臣”的称号。
塔山阻击战
1949年2月6日,张贵斌非常清楚地记着这一天,这一天,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他一直遵守党的纲领,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1949年,张贵斌作为人民英雄的代表,在北京接受了毛主席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对于张贵斌来说,去北京参加检阅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他更加激励自己成为一名好的军人,为人民服务。
再后来,张贵斌跟着部队辗转了大半个中国,解放了东北、华北和华中南等多个地区。一直到1953年底,张贵斌由于长年在外作战,受过很多伤,他腿上的旧伤突然复发了,瘫痪住院。
1954年7月,张贵斌在湖北省咸宁疗养院接受康复治疗,这使得张贵斌心中很是难过,自己瘫痪了,能做的事情就少了。好在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由于前方剿匪部队受伤的人员太多了,病情刚刚好转,张贵斌就主动将床位让了出来,自己选择出院。
因为张贵斌在战场上立过很多功劳,他是一名战斗英雄,所以组织上就给他安排到广州海关和汉口公安局工作,但是张贵斌都拒绝了。
“好机会留给战友吧,在战场上我能为国尽忠,回家乡也一样能为人民服务。”张贵斌这样说。
最终,张贵斌选择了复员回乡,想要回家乡做建设。他说:“我要回家乡,帮助家乡进行建设,要回家孝敬老母亲。”
张贵斌在老家
1954年12月,张贵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将自己的立过的四次大功和四次小功的证书,都压在了箱子底下,再也没有向别人说起过,自己曾经在沙场上的丰功伟绩。就连他的女儿和邻居也是只知道他是一位老兵,并不知道他的英雄事迹。
回乡的那一年,正好赶上村里组建生产社,村里面没有钱,张贵斌就把自己120元复员费全部拿了出来,买了3匹马和一辆大车。在那个年代,120元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能够盖5间大房子了!可张贵斌他们一家六口住的依旧是草房子,在他看来,草房子还能住,日子也可以过得苦一点,因为党员就是要以身作则,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个时候,百姓的生活还是很艰苦的,家里面都很穷,粮食也只是勉强够吃,甚至一些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张贵斌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他心想自己一定要帮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所以每当有人来找张贵斌帮忙时,他都总是很积极地给予别人帮助。
在1956年至1963年这六年间,张贵斌先后担任过他乡的信用社主任和大队支部书记等职务,他从来没有利用职位就为自己谋取私利。在他看来,部队的纪律就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作为受党教育的老党员,必须要有这种自觉。
1964年,张贵斌被调到海城县农电局工作,他在供电所里当过会计、所长,不管是什么工作他都做得很好,恪守职责。供电所和电局相距15千米,张贵斌只能拖着自己的伤腿,骑着自行车,去电局交电费、请领工资,来回一次就要三四个小时。每个月的最后三天,张贵斌还要去23个村里抄电表,平均每天就要跑七八个村。
有时候张贵斌害怕把资金弄丢了,他还会把现金拴在自己的身上,一分不差地将往来的款项送到。供电所的同事刘洪生说:“那时候只知道他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但是不知道为啥。他也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耽误过工作。”
1963年,海城市农电局开始对农村电网进行大改造,要让所有的百姓家里都通上电。作为所长的张贵斌更是有用不完的劲,他每天吃住在施工现场,起早贪黑地干,连续一个多月都没有回过家,人是变得又黑又瘦,但是他从不抱怨,也不觉得累,每天都是在工地上台电杆、架线路,总可以超额完成施工任务。
在张贵斌的带领下,百姓的家里都通上了电,大家都非常感激张贵斌。他后来还回忆道:
“一通电,老百姓特别高兴,有时候忙得没空吃饭,还有老百姓主动给我们送饭。电亮了,心里也亮堂。”
就这样,张贵斌一干就是几十年。到他退休的时候,供电所需要扩建一个器材库,需要一个可靠的人来管理,领导找到了张贵斌,希望他可以再为供电所出一把力。张贵斌那时年纪已经大了,腿也曾瘫痪过,腿脚并不是那么的好,不需要做这些费力气的活,但是他的那颗心还年轻有力,他没有丝毫的犹豫,直接同意了领导的安排。
1978年,张贵斌被返聘到海城县农电局器材库当负责人,主要负责从火车站接运器材,一火车的电杆、电线、变压器都需要靠人拉肩扛装上马车。只要器材发到火车站,张贵斌和同事们就赶紧套上马车,去火车站接货,经常会干到三更半夜。因为只要这些器材在火车站多放一天,就需要给火车站多付一天的看管费。
平日里,张贵斌也不多言不多语,就是闲不住,没事就要整理库房、收拾库房,掉的螺钉都捡起来、码不齐的钢材他去一根根码好;笤帚坏了,他自己扎一扎...在张贵斌的带领下,其他人也都没有怨言,他们都以张贵斌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想要把工作做好。
张贵斌由于在战场上受过很多伤,年纪又大了,总是生病。但他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从来不会因为身体情况而耽误工作。
张贵斌退休之后,他生病住院,每次都是刚恢复一点,就让自己的女儿张英帮忙办理出院手续。他的女儿让他多住几天,把病治好再出院,更何况张贵斌的住院费国家是全额报销的。
但张贵斌却很是倔强,他不管张英怎么劝说,都不愿意再住几天,说:
“不住了,不住了。我能养,我就回家养,给国家剩下那钱,给灾区、学生、贫困户啥的。”
最终,张英拗不过自己的父亲,只能给他办理出院。
国网海城供电公司离退休管理工作的负责人——郝俊成说:“张贵斌的一些老年病,高血压,常有的病都很多。他一般买些小药,他都不报了,他报的额度是最少的。“
张贵斌还嘱咐他的儿女:“我死了就给我盖上一面党旗,其他的什么都不要准备。”
虽然张贵斌每个月都有5000元的退休金,但他和自己的老伴两个人只住着三十多平方的房子,家里的家具摆设都是非常的陈旧,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非常朴素,只要还能穿,他就不舍得将衣服扔掉。两个人一日三餐,日子过得也舒心,也不讲究什么。
在张贵斌心中,那么多并肩作战的战友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自己能活到现在,还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国家给我那么多的待遇,已经很知足了。
值得一提的是,张贵斌和他的妻子,还在悄悄做着这样一件小事。在辽宁海城的街头,你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对老年夫妻,他们的衣服干净整洁,举止得体,却做着“捡破烂“的活。
每当看到有人扔旧衣服、旧鞋子,只要不是太破旧,他们就会捡回去。带回家之后,他们让女儿就把这些旧衣服、旧鞋子洗干净,放在门口的台阶上,这样那些非常贫困的人就可以把这些旧衣服、旧鞋拿走穿了。
张贵斌退休后的生活一直这样持续着,一直到2019年4月3日,张贵斌的女儿张英“国家正在收集退役军人信息”的消息,于是她便拿着父亲的退伍证来到民政办,可工作人员却告知需要本人带上所有证件和立功证书等完整的材料,才可以办理。
无奈之下,张英就回家向父亲找寻,可父亲并没有将自己的军功证书拿出来,也没有向张英说过自己的战功。而当张贵斌将自己所有的军功书拿出来之后,所有人都惊呆了,原来自己的身边还有一位无名英雄。
鞍山市军人退役事务所,在反复核实张贵斌的立功信息和档案后,这段被封存半个世纪的英雄传奇,才被大家所得知。而那时,张贵斌已经深藏功名71年,他的儿女和亲戚朋友都没有人知道。只有张贵斌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他才会将自己的军功书拿出来,怀念自己的战友,怀念那段峥嵘岁月。
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从不向别人提起这段往事,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功臣,那么多战士都留在了战场上再也回不来,相比之下,自己只是大海里的一个小水滴,没必要宣扬。现在提,也只是因为国家需要采集信息了,只要国家需要我,我随时都做好准备。
不仅媒体关注这位老英雄,国家对于老英雄的事情也非常上心。市政府想要为张贵斌改善一下生活条件,决定给他在高档小区里面买一个新房子,但是张贵斌却不要这样的新房子,反而选择了一套回迁楼的二手房。
大家都希望张贵斌再考虑考虑,买一个新房子总比一个破旧的二手房好吧,但最终都拗不过他,最后政府就为他在这个回迁楼里,买了一个68平米的两居室。
在张贵斌看来,自己和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相比,已经得到的够多了,自己应当知足,哪里还有资格再给党和政府找麻烦、提要求呢?
等张贵斌的女儿帮他收拾好新家,张贵斌搬进新家后,真是觉得这也好,那也好。实际上,家里只有几个简单的家具,屋子打扫得比较干净而已。单单是这样,张贵斌就已经很满足了,他心中很是感谢国家的资助。
现在的平和年代,是当初多少先辈用自己的鲜血和身躯造就而来的,而像张贵斌这样的无名英雄还有很多,他们不求回报,默默无闻地在坚守岗位上,从不向国家索取什么。
虽然这些曾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老兵们退伍了,但他们身上的军人本色退不了,他们隐姓埋名,时刻准备着,只要国家有需要,他们还会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