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2年多尔衮出生于赫图阿拉城,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同时也是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五子多铎的同母兄弟。小时候的多尔衮头脑就很聪明,在他15岁时,兄长皇太极继承了汗位,而他也因皇子身份,被授封为贝勒。过了两年,十七岁的多尔衮就跟随皇太极出征察哈尔多特部,由于其箭术精湛、擅长骑马作战,在这次战争中更是立下了显赫战功!随后被皇太极赐予爵号,是为“墨尔根代青”。
“墨尔根”在满语里的意思是为聪明;“代青”是蒙古族的语言,意为善长作战的人。从此之后,多尔衮就多了一个“聪明善战”的美名。
随着多尔衮年龄渐增,在多次和察哈尔部交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作战经验、战场上临危不乱的指挥艺术也逐渐显现出来,颇具一代名将的风范。再到后来与明廷军队多次的接触中,使他逐渐成为后金的主要军事统帅之一。1631年,皇太极设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便更好来管理内外政务、统治百官、稳定政权,年仅二十岁的多尔衮被任命为掌管吏部的首要大臣。
“弱冠”之年的多尔衮并没有辜负兄长皇太极的重任,连年的领兵打仗,战场上表现出的临危不乱、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为其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围攻大凌河明军时,多尔衮率领八旗军勇敢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起到良好的“主帅”带头作用,大大鼓舞了军队士气,最终夺取了大凌河战役的胜利。
1635年,多尔衮奉皇太极之命,和豪格、岳拖等人前去招抚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其采用“软硬兼施”、“利害分明”的谋略,顺利的解决了蒙古问题,共俘获蒙古族人、畜七万多口,胜利凯旋而归。回京期间,向皇太极呈献了从额哲缴获而来的元代传国玉玺。这上天赐予的至尊宝物,让皇太极自以为,是一统天下的吉瑞,并在次年改元天聪为崇德,改国号“金”为“清”,赋予这个新生的国家、新的朝代以新的意义,由此开启了皇太极主政的历史新纪元!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多尔衮先后被晋封为和硕睿亲王、奉命大将军等职,继续率领八旗军攻打明朝边境,先后攻锦州、掠京畿、破城池、招降城;在为大清王朝打下江山的过程中,多尔衮立下了赫赫战功!凡有重大的军事行动,皇太极都常以多尔衮挂为主帅,出兵征伐。
1643年,多年操劳政务、四处征战的皇太极积劳成疾,尤其是在自己爱妃海兰珠去世以后,更是伤心欲绝,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打击,身体状况也日渐衰弱,各种疾病如山洪一样席地而来,于当年八月九日,病死于都城——盛京,庙号太宗!
清太宗皇太极的逝世,皇位的继承人该由谁来当选?这成了清国的头等大事,围绕此问题皇太极的各位皇兄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因为在清入关之前,还没有发明立储的制度,皇位的继承人,是由皇族诸王大臣商议选出。此时有实力的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长子豪格为首的候选人;另一派是以多尔衮为首、多铎支持的候选人,两派之间一场尖锐、复杂、残酷的王位争夺之战必不可少,双方都拥有庞大的八旗军队,也都具有继承皇位身份的资格,彼此之间互不顺眼、谁也毫不示弱,眼看就有一场流血的冲突即将发生。
不过这场皇位继承人的争夺战,却以多尔衮的巧妙说辞而转危为安,避免了一场流血冲突。所谓“姜还是老的辣”,豪格身为皇太极的长子,自以为胜券在握(因为豪格拥有更多的旗军支持)以假意推让为由,以赢得众望所归之举,显示出一代明君应有的“仁义、贤智”的品质。
不料却被多尔衮抓住时机,趁着豪格的话往下说,在多尔衮冷静分析形势之后,决定以退为进,在由亲王代善主持的议政会议上说道:“豪格既然没有继承大统之意,那么我们应立先帝的九子福临继位,以正其统。”时福临年幼,多尔衮又提出:“福临年纪太小,让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待其年长之后,再归政。”话说到这份儿上,豪格也不再争议、默不作声,“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气愤的离开了会议现场。
多尔衮走的这一步棋,可谓是一石三鸟之妙,充分体现了他从政多年的睿智和老辣。首先,他利用豪格虚伪的心态,顺理成章的把话接着往下说,让豪格继承帝位的希望彻底破灭;其次,年幼的福临继位,杜绝了他人说自己觊觎帝位之口实,表明自己没有继统之意,以此来提高自己在大臣中的声望;最后让济尔哈朗和自己共同辅政,既能扩大自己的阵营,又弥合了济尔哈朗曾经支持豪格而与自己出现的隔阂,让自己于济尔哈朗有恩,这样一来,也能更好的控制年幼的福临!
就这样,在众人都没有料想的情况中,年幼的福临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一场剑拔弩张的继统危机就这样结束了。
多尔衮辅政以后,朝中的大权几乎都落到了他一人手中,年幼的福临只是一个傀儡,只是帝王门面的担当而已。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亲自挂帅,行奉命大将军印,由清代第一汉臣范文程、洪承畴出谋划策,具体筹划出行前军队里的各种安排,多尔衮统率蒙军、汉军及尚可喜、耿仲明等部队,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此时的中原地区也是不得安宁,由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把明王朝搞得人心惶惶、喘不过气来。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打到北京城,崇祯皇帝在无兵而援的情况下,悲痛欲绝,于煤山自缢,从此明王朝在历史的符号中,落下了最后一个句号。
而把守在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听到李自成把爱妾陈圆圆占为己有,逼自己父亲吴襄缴纳饷银二十万两以充军费,就连自己的家宅,也被李自成的起义军烧的毁之一炬,自后路已绝,加之为了报与李自成的不共戴天之仇,众怒难息之下决定投降清国,与之合兵攻打李自成的农民军。就这样多尔衮率领的八旗军队浩浩荡荡的开进了北京城。
几天之后,多尔衮为迅速安抚、笼络前明人心,亲自为崇祯帝发丧,以此来得到前明臣子的归属与认可,在局势稳定、人心归复后,多尔衮乘辇车由朝阳门进入武英殿,当纵宣布定都北京城。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年仅六岁的顺治帝从都城盛京迁来北京,于10月份举行登基大典、号令天下,正式宣布大清王朝对全国统治的合法性!多尔衮以顺治的名义颁布诏书,宣布正式定都于北京。从此,清朝从偏居东北的小朝廷,正式成为了统一全国的大清帝国!
在满清入关的功劳候选人中,多尔衮应是没有争议的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