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汉朝时期的刘邦是一个布衣天子,原本是小官,在朝廷中是微不足道的存在。有人觉得刘邦是小混混,其实刘邦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很懂得用人,在刘邦的手下,有很多有才能的人,韩信、萧何等,萧何是刘邦最信任的人,军中的重要事务归他负责。曾经萧何比较认可韩信。韩信刚开始并没有得到刘邦重用,所以他要跟别人离开。萧何经过波折留下了韩信,还举荐了他。
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事情。如果那个时候刘邦错过了韩信,或许他就不能有所成就,刘邦至死也不可能打得过项羽。打败项羽的功劳韩信要占一半。那么韩信在刘邦的手下是居功至伟的,可是为什么会被灭三族呢?司马光曾经提到韩信的个人成长经历。写道:假令韩信学道谦让。有的人不理解什么意思。后半句是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韩信有多骄傲呢?
其实韩信也拥有骄傲的资本,他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曾经全歼项羽大将龙且和他带领的20万楚军,韩信还利用十面埋伏逼项羽自刎。其实在汉朝初期,有很多异姓王都被刘邦解决,这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的死,其实他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他曾经在关键时刻要挟刘邦。在韩信平定魏赵燕齐的时候,向刘邦提出要求,希望能够封自己为代齐王。
刘邦那个时候被困在荥阳,希望韩信能来救自己,可是韩信却想着自立为王,这也是臣子的大忌,他并没有明白自己的处境。也因为他的行为,导致自己好人没好报。既然韩信想立自己为王,以后是不是想立自己为皇帝呢?刘邦肯定是这样想的。并且韩信曾经说自己不会背叛刘邦,他这样的想法,刘邦并不知道。所以刘邦不相信韩信会永远效忠他,他觉得韩信对自己能够构成威胁。
吕后也知道刘邦的顾虑,所以帮他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在刘邦离开长安的时候,吕后想要帮助刘邦,借机除掉韩信,在宫中埋伏了很多武士,当时他们将韩信处死,韩信临死前懊悔不已。他懊悔的并不是自己曾经向刘邦讨要齐王之位。而是悔恨自己没有使用蒯彻之计。曾经蒯彻就跟他说过,他功高震主,如果不三分天下,那么最后肯定会引来杀身之祸。
韩信这一生的失败,也是因为他自己,他并没有看清局势,也不知道自己作为臣子,应该如何自处。韩信总是觉得自己有很大的功劳,做什么都可以,而且毫不畏惧,也是因为韩信这样的行为,导致刘邦对他有所忌惮,觉得韩信会成为不稳定因素。并且在刘邦最关键的时候,当时性命危急时刻。
韩信竟然只想着自己升官,考虑自己的利益,他这样完全就是市井小人的做派。他这样的行为,还想换来刘邦对他礼遇有加,是不可能的。司马光说得很对,韩信如果真的懂得如何作为一个臣子,那么他也不会有最后悲惨的结局。虽然韩信帮助刘邦平定四方,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
可是韩信却不知收敛,一个臣子又怎么能向帝王讨要封赏。帝王给最好,不给也不能要。这其中的原因,或许韩信并不明白。他不知道自己讨要王位是错误的,也没有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司马光总结:夫乘时以侥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结语:其实有很多人都是这样,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无伤大雅,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可是实际上在对方的心中,早就已经视你为眼中钉,肉中刺,在想办法除掉你。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韩信最终落得那样的结局,到底是什么原因,也明白在历朝历代这些臣子,如果不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那么最终只能获得悲惨的结局。这也是注定的。毕竟没有哪个帝王会留着这些功高震主的臣子,他们只会成为自己的威胁,或许有一天会起兵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