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秦始皇“焚书坑儒”?70年代的两座汉初古墓,戳破历史的谎言
迪丽瓦拉
2025-06-18 00:32:56
0

每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所有人都觉得秦始皇残暴,破坏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文脉的延续。

但考古学家在勘察汉代古墓时却有了不一样的发现,他们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一个弥天大谎,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起去看看吧。

古墓否认“焚书坑儒”

所谓“焚书坑儒”说的就是秦始皇焚烧经士、坑埋儒士的残暴行径。这个事让秦始皇残暴的形象深入人心,只要说起他,大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词就是“残暴”。

但是考古学家在古墓里的发现却带来了反转,“焚书坑儒”也许并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样,秦始皇也极有可能被误会了。

1972年,山东的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根据考古学家的整理统计,这些竹简记载的内容有《孙膑兵法》、《晏子》、《管子》、《孙子兵法》、《六韬》《相狗经》、《曹氏阳阳》等等。其中《曹氏阳阳》、《相狗经》、《尉缭子》《孙膑兵法》等都是先秦典籍。

另外1973年,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中有,考古学家们也发现了大量珍稀的典籍帛书,其中有《周易》《老子》《战国策》《春秋事语》《驻军图》《相马经》《五星占》《战国纵横家书》等等,其中的《战国纵横家书》据说是连司马迁都没有看过的。

考古学家经过精密的仪器检测,推算出马王堆是西汉初期长沙国的丞相轪侯利仓和他的家人们的墓地。

西汉建立之时距秦始皇“焚书坑儒”不过十几年,再加上秦始皇后来对文化的控制,因此这些古书典籍不可能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书写而成的,那么这些古籍就只有可能是先秦时期的典籍了。

而且从出土的书目,可以看出这些典籍大部分属于军事、政治、外交等,这些都应该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标,但是它们却出现在了汉墓中,这只能说明所谓的“焚书坑儒”焚烧的并不是这些古书典籍。

这也说明秦始皇“焚书坑儒”并不像史书上记载的那样,那么为什么史书上都要这样记载呢?

“焚书坑儒”的真相

再来仔细审看一下两座汉墓出土的古书典籍,不难发现,古墓里几乎没有出现儒家典籍,都是一些百家争鸣或者兵法之书。明明汉朝实行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方针,为什么两座汉墓却没有儒家典籍呢?

难道秦始皇“焚书坑儒”焚烧的只有儒家经典吗?如果从这个说法出发,秦始皇焚烧儒家典籍,这才导致汉时儒家典籍稀缺,汉人陪葬时才不见一本儒家经典,这也就说得通了。

那真相究竟是什么呢?先来了解一段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的历史吧。

公元前213年,这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第八年,他在咸阳举办了一场宴会,但就在这场宴会上博士淳于越公然批评秦朝实行的郡县制,认为郡县制不如分封制好。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应的记载就是最有力的证据:“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淳于越的批评只是一个开头,从他开始,这个秦朝的上层,无论高官还是知识分子都被卷入了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好坏的讨论中。

而读书人都普遍认为分封制优于郡县制,这让秦始皇思考起其中的缘由,最终他把目光定格在了读书人饱读的春秋战国留下的典籍。这些典籍都是赞扬、宣传分封制的,而读它的人必定也认为分封制是最好的。

在秦始皇的心里,郡县制才是保证国家统一的有力武器,如果实行分封制,国家必定如周朝末期一样四分五裂。既然这些书籍威胁了郡县制,那么秦始皇就毁了这些书籍。

但是注意了,这里焚烧的书不是诸子百家的经典,而是那些赞扬、宣传分封制的典籍,是那些夸分封制好的书。而诸子百家经典中只讲学说、而且没有鼓吹分封制的书,秦始皇都把它们留了下来。

而且就算是那些被焚烧的书,秦始皇也特意让人抄录了副本放于咸阳宫中,只是不让其在坊间流传罢了。《史记》中有明确记载:“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悉诣守、尉杂烧之。”

至于“坑儒”就又是一件秦始皇当“冤大头”的事件了。因为秦始皇大张旗鼓地“焚书”,导致饱读那些书的读书人对秦始皇多有怨言,他们不敢明着说什么,却留意着每一个能够抨击秦始皇的事由,刚好机会来了。

就在“焚书”的第二年,为秦始皇炼制长生不老药的方士们因为炼不出长生不老药、怕被秦始皇怪罪,于是他们逃跑了,并在逃跑前拼命污蔑秦始皇,说他残暴跋扈。

读书人抓住方士们的这些话头来抨击秦始皇。秦始皇龙颜大怒,他感受到自己帝王的威严受到了威胁。

他亲自下派官员去调查此事,查出了四百六十多位涉案人员。这些人最后被全部“坑杀”至死。《史记》中就明确提到了:“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

以上,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全部真相了,秦始皇焚烧的书是引导读书人去宣传分封制的书籍,坑杀的人是那些欺骗自己的方士和趁机因此闹事的读书人。

结语

凡事都有两面性,“焚书坑儒”有弊也有利。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为确实阻碍了文化的传承,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但从历史和国家的角度来说,“焚书坑儒”却是为国家统一做了巨大贡献。

而我们去看这些历史,理应做到全面了解、客观看待,不应该片面看待、激进面对。

就像秦始皇和“焚书坑儒”,其实他们并不像历史书上说的那样,秦始皇并没有那么残暴无道,“焚书坑儒”也是有原因的,并不是什么都烧、什么读书人都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陕...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是毋庸置疑的。她生于公元624年,那时正当天...
一问到底丨30万年前的古人类“...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考古新发现参选项目。从人类起源的密码到青铜器的神秘纹饰,从大唐盛世的遗珍到边塞古...
原创 成... 李鸿章,晚清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个名字。书籍资料对他的论述、评价褒贬不一,大多数人少年时对他的印象都停...
原创 晚... 图为一组由外国摄影师拍摄于晚清年间的百姓生活旧照,这些珍贵的晚清老照片非常详细的记录百年前上海和江苏...
原创 明... 最近看好多人说果敢用中国字,中国基建,说中国话,但却不属于中国,又与中国有分不清的关系,果敢很多人自...
印加人历史的十个事实 马丘比丘印加遗址由帕查库蒂-印加-尤潘基(Pachacuti Inca Yupanqui,公元 14...
原创 蒙... “车轮斩”是蒙古大军征服亚欧大陆时,所使用的一种非常残酷的手段。 顾名思义,“车轮斩”的意思就是以“...
郑州考古晒出2024年“考古成... “清静沟仰韶时期城址共有四重环壕,城址中心由内向外的第三条壕沟内侧发现夯土墙体,是目前国内发现时代最...
原创 汉... 汉初“十八功侯”是刘邦为表彰开国元勋而设立的核心功臣集团,主要成员及封爵地理布局体现了刘邦巩固政权、...
原创 原... 《知否》中,明兰的父亲盛纮为扬州通判,因为任期满后考核为优等,调到了东京,刚进京时的官职为承直郎、新...
古代人也爱凹造型?这面战国镂空... 在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青铜器长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铜镜更是青铜工艺中的璀璨明珠。起源...
原创 中...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相信这8个大字大家都非常熟悉,很多年轻人还把它印在了手机壳上,表达自己对未来...
原创 严... 严嵩的干儿子工部尚书赵文华出事后,严嵩和嘉靖帝的精彩对话 世人皆知严嵩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权臣,却不知他...
原创 原...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仙李白曾在组诗《古风十九首》中如是写到。 秦始...
原创 “...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非凡的才能,穿越时空的阻隔,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三国时...
东莞发布明代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 2月25日,东莞市召开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暨东莞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新闻发布会。广东省文物考...
原创 晚... 我们说到书籍,会称赞道:"书中有黄金屋,书中有颜如玉。" 那么谈到美人的时候,则会说到:"英雄难逃美...
新闻1+1丨机场+博物馆,加出... 赶飞机之前,下飞机之后,你想不想在西安机场T5航站楼里和历史来一场邂逅?最近“西安把博物馆建到了机场...
最新基因分析揭示欧洲匈人的遗传... 公元3世纪如入侵欧洲的匈人,是一支约在西元4世纪到6世纪在中亚、高加索、东欧等地区活动的游牧民族或部...
原创 赵... 喜欢考古的人应该知道赵昧墓吧?赵昧就是南越王赵佗的孙子,被称为文帝,也是南越国的第二任君王,而我们考...